□ 陳曉平(廣州/學者)
廣州六榕寺魯班殿建成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比北京魯班廟至少早20多年,是目前所知全國最早的魯班廟。清末民初,廣州老城區加上番禺沙灣共有魯班廟14座,昭示明清時期廣州傳統建築業,具體如泥水、木行、石行、牌匾、雕花、鋸板、蓬廠等行業高度發達,從業人數衆多,分工細密,需要分頭祭祀。
魯班是中國傳統工匠精神的總代表,被多個行業奉爲祖師爺,曆朝曆代不斷推出新的魯班傳說,但形成正式制度性信仰卻是從明代初年才開始。廣州工匠借助六榕寺率先建成魯班殿,使廣府魯班信俗得到廣泛傳播,並由番禺沙灣傳承至今,形成獨具傳統建築行業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全國最早魯班殿
魯班是春秋末年人,曆朝曆代不斷有新的魯班傳說出現,但正式形成制度性信仰、建成用于祭祀的魯班廟,卻要到明朝初年才出現。崇祯年間,午榮出版了我國第一部《魯班經》,該書記載:“皇明永樂間,鼎建北京龍聖殿,役使萬匠,無不震悚,賴師降靈指示,方獲落成。建廟祀之,扁曰‘魯班門’,封待诏輔國太師北成侯……”這是以往所知的最早魯班廟,建成年代在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近日筆者從六榕寺碑刻中發現,廣州六榕寺內的魯班殿建成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比北京魯班殿至少早28年,應爲全國最早魯班廟。
六榕寺是廣州“四大叢林”之一,始建于南朝劉宋,初名寶莊嚴寺,公元989年易名淨慧寺。蘇東坡曾爲該寺題詞“六榕”,故民間多叫做“六榕寺”。梁大同三年,寶莊嚴寺營建舍利塔,爲六榕花塔前身。
庚戌續修《南海縣志·金石略》收錄的《重建廣州淨慧禅寺覺皇殿暨祀魯般神記》碑刻稱:(洪武)“八年,住持愈堅複建覺皇殿,轉寺門爲東向,殿後設崇龛,兼祀魯般神。般,即《孟子》所載公輸子……”據此可知,六榕寺山門內第一進建築就是“覺皇殿”,覺皇殿後座即是魯班殿,殿內魯班神像正好面對花塔。
筆者廣泛搜集、整理全國各城市魯班廟資料,發現除北京魯班廟肇始于明永樂年間,山東曲阜、陝西安康魯班廟始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河南南陽魯班廟始建于明末,其他城市魯班廟按可靠文獻、碑刻記載,都建成于清代。某地曾自稱其魯班廟創始于宋、元時期,但純屬傳說,並無正式文獻依據。
六榕花塔八棱九級,高聳雲霄,色彩斑斓,久爲朝野人士所樂道。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一書中寫道:“廣州有四塔。其在城中者,一曰花塔,在六榕寺,梁大同間刺史蕭譽所建,其形八方,凡九級,高二百七十尺。……塔下有魯班像,一手遮目仰視塔……”屈大均“塔下有魯班像”一語過于簡潔,被許多文人學者誤認魯班像刻在花塔底部。據六榕寺曆代碑記以及老照片,這個魯班像乃是魯班殿內供奉的神像,被設計成面向花塔而已。
六榕寺魯班像作何打扮?清初蘇州詩人顧嗣立有《六榕寺》五言古詩一首,詩雲:“绛袍著烏帽,人言是公輸;一手方指揮,斜睨如愁余。”自注雲:“浮圖寺魯班所造,寺僧設像祀其旁”。(《秀埜草堂詩集》卷三十四)魯班原名公輸班、公輸般、公輸盤,民間尊稱爲公輸子。按顧嗣立的記載,魯班神身穿紅袍,頭戴黑帽,一手指向花塔,斜眼相對;民間傳說,花塔由魯班所建造,六榕寺僧人設立魯班像加以祭祀。魯班是春秋末期魯國人,花塔始建于南朝,說魯班建造六榕花塔純屬僞托,僞托呈現的是社會人士的普遍心態,喜歡把巧奪天工的建築歸功于魯班爺。
地位崇高的六榕寺爲什麽會崇祀魯班?筆者認爲:六榕花塔在近千年裏一直是廣州制高點,但常常遇到台風吹襲,存在一定危險,供奉魯班神像是爲了給花塔“保平安”;洪武初年六榕寺受到朝廷打壓,面臨資金不足,複建覺皇殿、新建寺門,應該也得到建築界的慷慨捐助。
魯班殿即先師古廟
1740年(乾隆五年),翰林馮承修爲六榕寺寫成《重修花塔先師古廟碑記》,稱:“祖師者,公輸氏,諱班字般,乃春秋魯昭公時敏捷巧人也,生而靈異,宇宙之內,廣布神手,每造默庇,千古殊功,後人可法可則而可師者也。迨後尊封侯爵,曆數千年,功厚恩深,巍巍莫敵也。……第今久,神棲已朽,神像已塵,無以承上順下拜之儀,麥廣德、吳祖楚、馮振廣等恻然,遂倡勸簽,各行欣然樂助,不數日而鹹捐資,獲若幹,鸠工辦料,資造力工,今已告成,褐閣燦然,靈愈顯然,受福無疆也。”
這方碑刻將魯班殿稱爲“先師古廟”,正文後面開列了“各行衆信助金”名單(捐款名錄),包括了圍屏鋪行、花梨鋪行、細花行等木作行業。一經麥廣德等三人提倡,“各行欣然樂助”,由此推測,麥廣德他們應該是木作行業的領袖。“花梨鋪行”的存在,顯示廣州木作與海上絲綢之路有著緊密聯系,花梨、酸枝是來自海外的珍貴木材,這是“廣木作”與衆不同的特色。
1870年(同治九年),榜眼許其光撰成《重修淨慧禅寺覺皇殿暨各神殿碑》,談到因鹹豐丙辰(1856年)風災,花塔塔頂受損,殿宇也多遭破壞,後來寺僧發起重修,到1868年春,“自覺皇、魯般、金剛諸殿,延及寺門,煥然金碧。”魯班殿與覺皇殿、金剛殿並稱。
據“衆信芳名”題名錄,這次重修出錢出力的有:花梨行、茶箱東家行義勝堂、茶箱西家行聯勝堂、雜木行、附城床桌雜木行、城南市泥水做木行、長生工作行(棺材行)、牌匾工作行、石行、夾萬北成行(保險箱行)、藤床行、窗科行、鐵梨慎和堂、熟灰同福堂、南海杉埠行、番禺杉埠行、雕花行、鋸板行、槳橹行、烏木行、隼頭行、蘇座行、官轎行、土箱行、刨花行、蓬廠正義堂(搭棚業)等等。這次重修,是對整個廣州建築業、木作行業的全面“檢閱”。建築、木作行業分工細密化,各專一行,由此可以窺見晚清廣州這兩大行業的發達程度。
祠廟寺觀碑刻中隱藏著大量建築業、手工業、商業、女性史料,但長期以來乏人注意,原因在于,以往的石刻拓印、石刻文字彙編,按照文人學者的“金石學”標准,注重書法,重視官員、名人,經常刪除了題名錄。筆者翻閱過許多地方志的金石錄,往往只錄正文,然後說明“題名茲不具錄”;近年新出版的碑刻集,也常常把題名錄省略掉。表面上看,此舉是爲了“節約紙張”,但實際上破壞了碑刻文字的完整性,遮蔽了工商人士、庶民、女性的貢獻。
廣州長期以來都是工商業十分發達的城市,但工商業碑刻史料的整理則不盡如人意,遠遠落後于佛山。強烈建議對廣州城區祠廟寺觀碑刻作徹底摸查,全面記錄捐金題名錄,恢複碑文的完整性。重新搜集整理的工商業碑刻集,將有力推動廣州經濟社會史的研究。
全國最多魯班廟
據《魯班經》記載,永樂皇帝封魯班爲“北成侯”,民間工匠多寫成“北城侯”,不少魯班廟也稱“北城侯廟”。廣州不僅在全國最早出現魯班廟,也擁有全國最多魯班廟(含北城侯廟)。
1923年,廣州市財政局公布《廣州市廟宇底價表》,開列了截至該年份財政局所知的廟宇名錄,附有詳細地址。據該表記載,廣州老三區(越秀、荔灣、海珠)範圍內,共有魯班廟(北城侯廟)8座,地址分別是:府學西街35號、惠福東路清源巷13號、榮華南東賢裏23號、文德路青雲直街49號、中山七路平甯北23號、光複南路楊仁中2號、龍津中路驿巷25號、同福東路北城侯直1號。筆者又從1868年《上海新報》、1925年《廣州市市政公報》及其他史料中找到另外3座,分別是:洲頭咀、南堤二馬路50號、雞欄街豐甯裏14號。
連同六榕寺魯班殿,清末民初時期廣州老三區至少有魯班廟12座。得廣州市建築遺産保護協會朱秋利秘書長力助,筆者前往番禺沙灣實地調研,證實沙灣紫坭村有北城侯廟一座,三善村有先師古廟一座。彙總計算,晚清時期廣州魯班廟數量至少達到14座。
這14座魯班廟的存在,證明廣州在全國各城市中的魯班信俗傳承中處于領先地位。按照迄今爲止學界的研究,北京在高峰期曾擁有10座魯班廟(董曉萍:《北京魯班廟的宗教管理與政府管理》),清末上海有3-5座,其他城市多數情況是一到兩座。
廣州魯班廟數量超過北京,是廣州明清時期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從業人數龐大、行業分工細密化的結果。廣州建築業從方便營業、減少摩擦出發,按地域與行業相結合進行細分,形成禺山市(今北京路禺山市場)、歸德市(大德路)、城南市(南關)、太平市(同福東路)、三角市(珠玑路一帶)“五市十堂”。此外,廣州以魯班爲祖師的還有木作、牙雕、藤器等行業,他們也各自建立魯班廟進行祭祀。
弘揚工匠精神,傳承魯班信俗
屈大均《廣東新語》談到明代一句全國流行的諺語“蘇州樣,廣州匠。”意思是說,蘇州式樣、廣州工藝爲全國之最。清雍正年間,兩廣總督郝玉麟主修《廣東通志》引用上述諺語,對廣州各業工匠給予高度評價:“諺曰:蘇州樣,廣州匠。香犀象蜃玳瑁竹木藤錫諸器俱甲天下。”換言之,廣州竹、木、藤三個行業的工匠同樣“甲天下”,這三個行業都奉魯班爲祖師爺。
廣州是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城古都,王宮府第、軍政機關林立,富商巨賈雲集,自然在建築和家居用品各方面提出高要求。廣州工匠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充分利用本地以及海外輸入的材料,逐漸發展出具有廣府特色的手工業與建築業。
傳統廣府建築有一種重要建材是“坤甸”。這是來自南洋的木料,木質致密,堅韌異常,非常適合用來制作大門門扇。坤甸在廣州大量使用,有賴于發達的對外貿易。作爲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起點城市,善于利用“舶來品”,是廣州工匠的一大特點。
廣州不僅擁有最早、最多的魯班廟,更重要的是長期形成的魯班信俗。廣府地區魯班信俗有著十分鮮明的特色,以農曆六月十三爲“魯班先師誕”,俗稱“師傅誕”。每逢“師傅誕”,業內人士組織祭祀,呈獻三牲、生果等祭品,宣讀祭文,輔以巡遊、舞獅、木偶戲、粵曲表演等節目,最後共飲先師壽酒,祈禱施工平安。“食魯班飯”是十分獨特的廣州城區、香港信俗,由廟祝提供“魯班飯”給小孩食用,意謂吃過以後會快高長大、聰明能幹。
魯班崇拜有利于業界團結互助,制定行規,統一度量衡與質量標准,維護工匠權益。圍繞魯班廟爲中心形成的建築業“十堂”,也是解決本幫內部爭議、懲處違反行規行爲的同業組織。
廣州魯班信俗形成後,不斷向外傳播。1840年,澳門工匠成立“上架行會館”,供奉魯班神像。1858年,廣東工匠在上海虹口興建魯班廟,也充當上海廣幫工匠的行幫會館。1868年,廣府華僑“三行仔”在新加坡組成“北城行”,以魯班廟爲會所。1884年,香港建造業人士在西環建成魯班先師廟,祭祀活動至今沒有間斷。滬、新、港、澳的魯班信俗,都流動著廣州魯班文化的血脈。廣府魯班信俗實現了跨區、跨境的傳播,也讓魯班工匠精神走向國際化。
2019年,“沙灣魯班信俗”成功入選番禺區非物質文化遺産。今年是魯班誕辰2527周年,由廣州市文物局、番禺區文管辦、廣州市建築遺産保護協會主辦,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人民政府、番禺區沙灣鎮三善村、紫泥村村委會承辦的盛大魯班紀念活動,將于2020年8月2日舉行。廣州作爲擁有全國最早、最多魯班廟的城市,在傳承工匠精神、弘揚魯班文化方面必將扮演關鍵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