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1978年11月12日,時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帶著一衆高層領導人,早早地便來到巴耶利巴機場,焦急地等待著即將迎來的一位貴客。
不久後,一架波音707客機出現在機場上空,地面的人瞬間一片騷動。
飛機著陸後,客機的大門便被打開,一位身穿著米色中山裝、面容和藹、步伐矯健的長者,從客機的旋梯上緩緩地走下來。
已經等候多時的李光耀連忙上前去迎接,緊緊握住眼前這位長者的手,激動地說道:“您能來新加坡訪問,實在是太好了!”
這位從客機上走下來的老人,正是時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同志。這是鄧小平同志以國務院副總理的身份,首次前往新加坡進行訪問。
雖然當時的中、新兩國還並未實現建交,但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不僅破例親自來機場迎接,還以總理的最高規格接待鄧小平。
如此反常的舉動,究竟是發自肺腑的尊敬,還是另有所圖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1978年鄧小平訪問新加坡的故事。
- 【不計前嫌,緩和關系】
1978年,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極爲關鍵的一年。
這一年,爲了使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不落後于世界太多,經過反複的商討,已經74歲高齡的鄧小平最終決定出國進行考察,去看一看別國的經濟發展模式。
于是在1978年的下半年,鄧小平同志先後共去了7個國家進行考察和學習。而這7個國家中,便包含著新加坡。
鄧小平此次的新加坡之行,不僅僅是想要學習新加坡的管理方式,更重要的是想要與新加坡冰釋前嫌,獲得新加坡的支持。
那麽,中國之前和新加坡有何恩怨瓜葛呢?
事實上,新加坡是除了中國以外,擁有華人數量最多的國家,中國人遷居到新加坡的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時期。
在鄭和下西洋時,帶著廣東、福建一帶的船員曾途徑馬六甲一帶,當時有一部分中國人看到當地的商機後,便決定留下,並由此成爲了新加坡最早的一批華人。
而英國的殖民者占領新加坡以後,又開始大量地從中國購買廉價勞動力,前往新加坡工作,後來這些勞動力逐漸在新加坡定居,並且繁衍開來,成爲了當地經濟發展的先鋒力量,爲新加坡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到了1965年的時候,在李光耀的帶領下,新加坡終于擺脫了殖民統治,自此成爲了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但當新加坡獨立後,與中國的聯系卻變得越來越遠。
中國人的愛國觀念是極其深厚的,無論身在何處,只要祖國有需要,他們必定會傾囊相助。再加上當時大陸正在不斷地加強海外華僑與大陸之間的聯系,在種種因素的推動之下,在外華人對祖國的依戀情緒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而這也正是擁有衆多華人的新加坡所擔憂的問題,華人對祖國的熱情高漲,這對于剛剛獨立不久的新加坡,是極爲不利的。因此,新加坡當政開始對中國産生了莫名其妙的敵對情緒。
再到後來,隨著美國勢力的日益強大,許多東南亞國家便紛紛采取親美的政策,而爲了改善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新加坡也選擇與中國保持一定的距離。並且,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分別在1967年、1968年、1969年、1970年連續四年訪問美國。
意識形態以及立場的差異,使得中、新兩國的關系很快便跌入谷底。
時間轉眼來到了20世紀70年代。隨著中蘇關系的逐漸惡化,蘇聯逐漸把眼光放在了東南亞國家,並企圖在東南亞一帶擴張勢力,對中國形成包圍性的威懾作用。
在此背景下,中國不得不轉變之前的外交政策,試圖拉近與非洲、東南亞等國的關系,並借機尋得這些國家的支持,以此來削弱美、蘇兩國對中國的控制。
擁有衆多華人的新加坡,自然也成爲了中國想要爭取的對象之一。
于是,中國開始頻頻向新加坡抛出“橄榄枝”。爲向新加坡一方表示我國的誠意,1975年,拉惹勒南訪華時,已經行動不便的周恩來仍親自接見了拉惹勒南一行人。
隨著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複,以及中美、中日間關系的逐漸改善,同樣身爲華人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也在根據時勢的變化,重新度量對中國的定位。
經過再三考慮,在1976年5月,李光耀實現了他一生33次訪華行程的首次出訪。
此時疾病纏身的毛主席親自接見了李光耀,這再次讓李光耀感覺到中方對發展中新關系的重視。回國後,李光耀立即放寬了新加坡公民到中國旅遊和訪問的限制,自此邁開了中、新兩國友好往來的第一步。
- 【“如果你出生在新加坡會怎麽樣?”】
也正是因爲有了前面往來的鋪墊,所以在1978年1月,鄧小平同志才會決定攜中國代表團前往新加坡進行訪談。
鄧小平的豐功偉績李光耀是早有耳聞,他甚至將鄧小平當作是自己的偶像。所以,對于此次鄧小平前來訪問,李光耀自然是十分地重視。在新加坡相關新聞報道中,鄧小平出訪身份是國務院副總理,但李光耀卻破例以總理的規格接待鄧小平。
不僅如此,一般別國的總理或者首相來新加坡訪問,李光耀很少親自到機場迎接。但鄧小平來了,李光耀就十分激動地親自到機場迎接。
當天,在一同前往總統府的路上,鄧小平一直注視著車外的景色。
看著早已經“改頭換面”的新加坡時,他不禁感歎道:在幾十年前自己前往法國留學的時候,曾路過新加坡,當時的新加坡還是一個經濟非常落後的國家,沒想到時隔多日自己再次來的時候,新加坡竟會有如此的改變。
鄧小平認爲,新加坡十幾年來實行的對方開放、引進外資的方針是極爲正確的。
當天下午,鄧小平與李光耀來到內閣會議室進行正式會談。在會談剛開始的時候,李光耀便提出了自己長久以來,一直難以理解的問題。
只見李光耀問道:“中國之前與越南的關系比較好,可如今爲何又將越南推向蘇聯了呢?”
鄧小平聽到李光耀說的這個問題後,稍稍地思考了片刻,然後回答道:“中國之前向越南曾提供過價值200億的資金援助,但還是被越南方面視爲阻礙,越南多年來一直做著東南半島聯邦的美夢,胡志明的這個想法不會輕易改變,而中國自然也不屑于跟妄圖霸權的國家合作。”
見李光耀還是一臉疑惑,鄧小平同志露出了一個高深莫測的微笑,接著向李光耀解釋道:“如今的越南就如吸血蟲一般,一旦中國撤回了對其的經濟援助,他就會立刻緊緊地依附著蘇聯,但蘇聯不會滿足越南的胃口,到時候,他也只會把越南推向東歐國家。”
李光耀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鄧小平同志這是下了一局大棋。在未來的十年內,越南也必定會因爲在東歐國家碰壁而回到中國身邊,只是屆時的越南只怕是再也不敢提條件了。
高!實在是高!
李光耀不禁贊歎道:“鄧小平同志是深謀遠慮,與美國領導人的思維方式完全不同,我應該多向您學習。”
話音剛落,李光耀便又自問自答道:“我在想,如果你出生在新加坡,而我出生在中國會怎麽樣?我敢肯定你會成爲新加坡的領導人。但是如果我在中國,我很可能走到半路就被人推開了。我能走到一半就不錯了。”
李光耀的這番話似乎是在說給鄧小平聽,也似乎是在說給自己聽,作爲一代偉人,鄧小平身上的優點可真是數不勝數。
轉眼便到了吃晚飯的時間,在晚宴上,鄧小平提及想要參觀新加坡的“小康之家”,並贊歎李光耀把新加坡建設成了一個“花園城市”。
李光耀聽後謙虛地回答道:“我們新加坡只是一個小國,取得的也是很小的成績而已,我們能做到的,你們中國也一定能夠做到,而且還能夠做得更好,畢竟我們只不過是廣東、福建等地目不識丁、沒有良田的農民後代,而你們是留守在中原的知識分子、士族官員,我們自然是沒法和你們做比較。”
聽完李光耀的這番話後,鄧小平沉默了。
他深知,李光耀這番話看似謙虛,實際上還透漏著驕傲。是啊,新加坡可以做到,爲什麽中國不可以做到?
鄧小平暗暗記下了新加坡總理所說的這番話,並當做是一個挑戰,同時告誡自己,未來的中國一定要交出一份比新加坡更優秀的答卷!
在接下來的訪問時間裏,鄧小平先後參觀了新加坡的居民區、商業區等,了解了新加坡的企業是如何運行,工廠是如何管理,外資是如何引進,
在新加坡的所見所聞,讓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有了參考的標准,此時此刻,對于如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狀,鄧小平在心裏已經有了大概的構想。
訪問結束的那天,李光耀又親自把鄧小平同志送回了機場。來也迎接,去也歡送,這在新加坡的外交活動裏面,是極爲罕見的。
從新加坡訪問結束後,鄧小平便立即召開了那場具有曆史性轉折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的經濟中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自此改變了中國人的命運。
封閉的中國必須打開國門,才能再次與世界接軌。
改革開放的國策已定,鄧小平又接著開放珠海、深圳、福建、廈門等四個沿海經濟特區,以吸引祖籍廣東、福建的海外華人的投資,並鼓勵經濟特區進行工業、建築業、金融外彙、市場等方面的大膽試驗。
就這樣,深圳經濟特區在數十年間便由一個小鎮發展爲大都市,而珠海、廈門等地也同樣不甘落後。在鄧小平帶領著中國人民大刀闊斧的改革之下,一個嶄新的中國,出現在了世人面前。對于新中國而言,鄧小平真的是功不可沒。
1980年11月,李光耀再次帶著夫人、女兒再次訪問中國,此時的中國已經在兩年的改革中,取得了一些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鄧小平也在用實際行動證明給李光耀:中國做得比新加坡好!
李光耀再次感歎道:“鄧小平是一位高瞻遠矚的政治家。”
此時他對鄧小平同志的尊敬又多了幾分。
然而,李光耀卻沒有想到,這次竟是他與鄧小平最後一次見面。
- 【多想再道一聲:小平同志,您好!】
時間來到1997年2月19日上午9點,此時諾大的北京城似乎跟往常一樣,但又透露著一絲不同尋常,全國上下的民衆都在電視面前焦灼的等待著一個否定的答案,等待著奇迹的出現。
昨日就有小道消息傳言“鄧小平逝世”,而正當中國億萬百姓不停地禱告,希望這只是虛假新聞的時候,中央電視台發布的一篇訃告讓舉國上下陷入了悲哀。
是的,奇迹沒有發生,那個帶領中華兒女從一無所有,走向如今幸福生活的偉人鄧小平,辭世了。消息一經傳出立即震驚了全世界。隨即,聯合國降半旗,近百個國家政要發來唁電。
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新聞媒體紛紛連夜撤換掉原有的消息。
那一天,各國所有的新聞都繞不開一個名字:鄧小平。
“鄧小平是20世紀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
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在講話時,對鄧小平做出了高度的評價。
鄧小平作爲中國領導人,在1979年第一次正式出訪美國。訪問中,他用風趣幽默的言語以及開朗坦率的性格,展示了中國領導人的才能與風度,並深深征服了卡特,改變了中國人在美國心中的固有形象。
自此,中美關系也逐漸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鄧小平曾經8次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僅次于12次的毛主席。這足以見得,美國對于鄧小平的重視以及鄧小平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
而鄧小平逝世後,美國《時代周刊》還專門以鄧小平爲封面刊發了文章,並將以往的紅色字體改爲黑色,以表達對這位“偉大的總設計師”的尊敬,並評價道:他不僅改變了中國,更爲世界提供了一個改革的模板。
英國是對“鄧小平逝世”一事報道得最早也是最多的一個國家,在鄧小平逝世後的第二天,英國路透社便稱:他真正改變了中國。
說起鄧小平與英國的淵源,還要從他與撒切爾夫人,那場曆時兩年之久的談判開始講起。
1982年9月,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帶著此次談判的主題“香港的前途問題”到訪中國,並先發制人地提出了“三個條約仍然有效”的問題。面對英方的咄咄逼人,鄧小平斬釘截鐵地說:“香港是中國的領土,我們是一定要收回來的!”
“鐵娘子”遇上了“剛漢子”,鄧小平拒不退讓,雙方在這個談判問題上始終僵持不下。最終,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的方針政策使得香港順利回歸。
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在香港回歸之前,老爺子就已經病逝,他終究未能親眼見證“香港回家”。回歸當日,鄧小平的夫人卓琳親自到香港回歸交接儀式現場,完成了丈夫的這份遺願。
而日本對鄧小平的評價是:鄧小平足以折服世界。
在鄧小平逝世的這天,日本北海道恰好發生了一場小地震,這對于日本來說本就是家常便飯,但日本卻將兩件事情聯系到了一起,說這是“巨星隕落”。
此後幾天,日本媒體紛紛對鄧小平去世的消息進行報道,稱他是一個可以折服世界的領導人。而日本民衆聽聞此消息後,自發獻上白花,送這個世界偉人最後一程。
俄羅斯:鄧小平中國的改革之父。
葉利欽總統在得知鄧小平曆史的消息後表示:“他是使古老的國家面貌,發生曆史性變化的改革宣告者和設計師。”
前總統戈爾巴喬夫也表示:“鄧小平是中國的改革之父。”
鄧小平生前,分別通過派使者參加勃列日涅夫、以及後來的繼任者安德羅波動夫、契爾年科等三人的葬禮,發動“葬禮外交”,使得中國與蘇聯關系逐漸緩和。
可以說,中蘇關系的正常化,鄧小平功不可沒。
- 【小結】
沒有鄧小平同志,就沒有中國人民如今幸福的生活,如今距離他老人家去世已有25年,若他能親眼看到如今中國國力昌盛的局面,也必定會感到高興與欣慰。
中華兒女永遠緬懷偉人鄧小平,而筆者也多想再重新道一聲:“小平同志,您好!”
謹以此文紀念鄧小平偉人,中華兒女永遠懷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