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曆史上,“下南洋”是與“闖關東”“走西口”相提並論的重大曆史事件,其遷徙人口之多,涉及地域之廣,世界罕見。那些或自願,或被迫下南洋謀生的華人,經過一代代的艱苦奮鬥,在異國他鄉打拼出了一片天地,也有的籍籍無名,平凡一生,甚至還有的窮困潦倒,故國難歸。
不論是哪個側面的南洋曆史往事,都蘊含著諸多辛酸,也是在這樣的下南洋浪潮中,那些來到所在國的南洋華工們,在與當地民衆的接觸、交往、融合後,在諸多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南洋風格。
不遠萬裏下南洋
中國人下南洋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而較大規模的,則始于唐代。公元890 年,黃巢大起義,沿海居民爲躲避戰亂,乘船南渡,大部分到三佛齊(現在的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定居,當時流落南洋的中國人究竟有多少,因爲缺乏記載,無從查考。
而真正大規模的“下南洋”的浪潮分爲兩次,一次是晚清時期,第二次是從20 世紀初到20 世紀50 年代初,是“下南洋”的高峰時期。
當時的殖民者在中國的港澳地區設立不少“招工館”(豬仔館),打出“金山滿地黃金”“要發財去金山”這些富有誘惑性的語句,使那些爲了糊口,迫不及待的人上當受騙,或者被“豬仔館”的爪牙軟硬兼施,被迫簽訂契約賣身出洋。“豬仔”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澳門紀略》中,描述的是這些中國勞工在被運出國之前,常常被成群地關在一起,吃飯的時候,食物都裝在一個大盆裏,勞工們只能像豬仔一樣圍盆搶食。英屬馬來聯邦于1916 年廢除“豬仔”制度,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去南洋謀生的華工又成倍增長,變相的“豬仔”制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才告結束。
關于“下南洋”曆史事件的産生,許多研究資料中都認爲,這其中有著“推、拉”兩方面合力的驅動。推力方面,“經濟壓迫”是最具有能量的“激素”。1935 年中國太平洋學會對下南洋的原因所作的調查顯示,因“經濟壓迫”而出洋者占69.95%。拉力方面,英國、荷蘭殖民統治下的南洋,正處于加速開發中,勞動力的需求量旺,供不應求,就業機會增多。
南洋的火山島有著良好的土壤和氣候條件,是胡椒、蜂蜜、煙草、甘蔗、橡膠等各種經濟作物的理想家園。19 世紀開始後的幾十年間,先後有兩千多座大型胡椒種植園,三千多座蜂蜜大型種植園,上萬座煙草種植園,上萬座甘蔗、橡膠種植園開墾于密林深處,急需勞動力。
另外,吸引華工下南洋,還有其他誘人的條件。李長傅的作品《中國殖民史》中講到,南洋諸國爲吸引華工,甚至采取了“最吸引人的條件”,如馬來西亞聯邦最大的一個州沙撈越州,當時就頒布了一個特別通告:給移植者足夠的免費土地種植;政府提供臨時住屋安置移植者;免費供給大米和食鹽一年;提供交通運輸工具;建立警察局保護華人安全;華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撈越。這對當時福建、廣東一帶無業失業的人來說,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他們由此開始了在海外拼搏的日子。
在時間的長河裏,下南洋闖蕩的人裏有人成了億萬富翁,也有人落魄街頭,故國難回。不過無論是哪種情況,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固守和傳承是共同的。
固守傳統 活在當下
早幾年的時候,中央電視台曾播出過一部曆史人文紀錄片《下南洋》。這部耗時五年、拍攝近2 萬分鍾素材的紀錄片,呈現了華人在東南亞諸國開拓發展的曆程與各時期的生活。這部紀錄片有一個場景:現在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的很多華人可能不會說中國話,甚至不會寫中國字,但他們還會說當地祖輩留下的方言,會記住祖輩是從哪個省、哪個縣、哪個村出來的。
記得“自己來自哪裏”,是許多下南洋華人共同的執念,並且代代相承。
在新加坡,一個常見的現象讓我印象深刻:當地的華人簡直是語言全才。他們可以用普通話順暢地和你聊天;一轉頭,又可以和旁邊的客家人用客家話交流;轉而,接電話時可以用非常標准的廣東話跟人交流;而一扭頭卻用非常流利的英語幫我們點菜。
這樣的語言環境和語言能力之下,南洋的華人在過去千百年來,到底經曆了什麽?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與國際關系學系教授莊禮偉這樣說道:“最近400 年的人類曆史上,文明碰撞最激烈的前沿在南洋。因爲400年間,歐洲人、美國人、中國人都在這個地方留下了他們的信仰、語言、生活方式,一直到現在。”
而對于中國的許多傳統文化,如今的我們正在漸漸淡忘。但在南洋,華人族群相對保持著中國傳統的信仰痕迹。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你甚至可以看到400 年前自明、清傳下來的非常傳統的、嚴格的生活儀式,這讓人震驚。幾乎每一個華人聚集的村莊和城鎮都會有家族祠堂,供奉著到南洋第一代祖先的牌位。他們有一句話:“無論你走到哪裏,都要把他鄉當故鄉;無論你開始怎樣的他鄉故事,都要把中國的綱常帶到這塊土地上,供奉自己的祖先,把這個文化變成他鄉的文化主體。”
南洋的華人婚禮保留了許多傳統。對華人來說,婚禮是青年一代人生的盛典,家庭和家族血緣延續的儀式,所有情感和不同文明習俗傳承的殿堂。那些鳳冠霞帔,那些繁複的儀式,記錄著文化的基因和密碼。婚禮上的主角,接受著親友們的祝福,他們將把華人在異鄉家園的生活故事傳承下去。
在南洋,華人還開始創造自己的儀式。比如印尼的很多華人在每年清明時會做一個巨大的紙船,把祖先的靈魂象征放在船上,船頭朝著中國大陸,意寓著祖先靈魂會回到中國。這種傳承使人生出一種信念:就算走到天涯海角,也記住自己的根。
來源:《中國—東盟博覽》“文旅版”
文:林涵
編輯:陳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