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南海老林
“民以食爲天”。一個地方知名美食是該地物産與文化曆史長期融合結晶。海南四大名菜“文昌雞、加積鴨、東山羊、和樂蟹”,排名第一文昌雞。不是浪有虛名,而是貨真價實海南名萊。
文昌雞早在清代《嶺南雜事詩抄》裏就有記載,發源于文昌市譚牛鎮天賜村。文昌雞是經過長期培育的地方優良雞種,一般要放養八九個月,在自然環境裏覓食榕籽、蟲草等,再予籠養,餵之椰肉、花生餅、地瓜、米飯等生態農家飼料。文昌雞個體不大,但尾部肥大,肉質結實。烹調具有皮黃肉嫩、骨酥甘美、肥而不膩特點。文昌雞由于養殖周期較長,在商業大潮沖擊下,差點被各種洋雞雜交侵蝕,其優良性狀幾乎被淹沒流失。爲了保護文昌雞品牌,科技人員運用生物技術搶救文昌雞種質資源,提純複壯,建立種質資源保護種群,並不斷培育擴繁,形成當今文昌雞年出欄4000多萬只規模。2004年文昌雞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産品保護,促進了文昌雞産業化發展,許多農戶養殖文昌雞脫貧致富,文昌雞也成爲海南代表性特色旅遊餐飲美食。
文昌雞在我國內地還不是知名菜肴,但在東南亞享譽各國。不論在港澳台,還是在星馬泰、柬越老,遠在印尼、文萊、菲律賓,凡有文昌人的地方都有文昌雞美食出現。但那些地方都不叫文昌雞了,而是叫“海南雞飯”。今年春節期間到新加坡旅遊,與友人特地到牛車水餐飲街點了“海南雞飯”品賞,真有他鄉遇故知之感。
老海南人都知道,瓊文是海上絲路節點,上世紀初文昌人爲躲避戰亂與災荒,從鋪前碼頭出海,沿海上絲路過瓊州海峽,經北部灣,下南洋,闖星州,到了陌生異鄉爲謀生計,利用故鄉烹調技藝加工白切雞美食銷售,由此在新加坡立足。後來文昌人將白切雞加工技藝適應當地氣候,口味偏好,適當加以改進,把白切雞肉與雞油飯配加小菜,組成食用方便的套餐,逐漸成爲當地知名“海南雞飯”,進而成爲新加坡“國萊”。新加坡是東西方餐飲文化交彙之地,有印度菜系、馬來菜系、英國西餐菜系,還有中國佳肴。餐飲文化百花齊放,是東南亞美食天堂。能在如此競爭激烈餐飲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足見海南雞飯美食不虛。有一部香港電影《海南雞飯),描寫新加坡一位母親,靠經營海南雞飯,養活三個孩子艱難成長最後成功故事。一部電影以一個菜名命之,無疑爲海南雞飯做了一個免費大廣告。
新加坡海南雞飯保持文昌雞口味特征,不過加工技藝上有改進,以適應當地人飲食習慣。新加坡受西方飲食影響,吃魚都喜愛沒有骨刺的魚,帶刺的魚價格都不高。再美味的雞有骨頭,食用也不方便。爲了打開銷路,新加坡文昌人將全雞別骨,沒有了骨頭,吃起來大快朵頤,鮮嫩滑爽,充分享受美味。整雞剔骨,沒有老到手法,熟練技藝做不到。海南雞飯佐料是馬來式辣椒醬,微辣甜酸,口感十分獨特,味蕾體驗十分豐富。爲了使白切雞雞皮爽滑,雞只煮熟後用冰水侵沒,雞腔內填冰使雞身內外冷卻一致,這與新加坡熱帶氣候可能有關。新加坡廚師曾來海南開展廚藝交流,文昌師傅做的文昌雞被新加坡廚師點贊;而新加坡師傅做的海南雞飯不被文昌師傅認同,說變味了。這也不奇怪,在美食交流過程中,每一種名菜到了異地,都要入鄉隨俗,才能打開市場。正不正宗,好吃不好吃,全憑各人舌尖體驗,無所謂對錯與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