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琶洲核心片區將打造世界一流數字經濟示範區。(資料圖)
廣州各區陸續布局數字經濟應用場景
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早在去年,廣州就已經出台首份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綱領性文件——《廣州市加快打造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型城市的若幹措施》,提出以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面積81平方公裏)作爲廣州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核心空間載體,充分發揮海珠、番禺、黃埔、天河四區優勢,沿珠江東部形成協同聯動發展空間格局,打造全國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發展創新源,爭創國家級平台參與國際競爭。
■新快報記者 李應華
●海珠區 建立首席數據官隊伍
海珠區在10月中也印發了《海珠區首席數據官制度試點實施方案》。海珠區將本次試點範圍全面覆蓋至政府各部門和街道,將建立起包含區首席數據官-區首席數據執行官-部門、街道首席數據官-部門、街道數據聯絡專員四級聯動的“兩官一員”首席數據官隊伍,加強數據資源管理的領導力、決策力、協同力和執行力。
海珠區將按照“1+18+N”的區街一體化政務大數據中心架構,結合數字政府、數字孿生城市等工作,推進證照數據、人口數據、行業數據、城市運行數據、公共數據等領域數據的融彙、共享和開發利用,打造各類創新應用場景,釋放大數據服務價值,爲政府服務管理數字化轉型構築強健的數據支撐,不斷提升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番禺區
孵化“青創”力量
番禺區去年發布了《番禺區加快推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發展行動計劃》。該文件從“全力推進科技創新、全力推進高端産業集聚、全力推進開放合作、全力推進生産要素優化配置”等4個方面,聚焦産學研協同創新、重點産業園區建設、科技創新載體搭建、輻射帶動南岸發展等大學城片區重點建設內容,推動大學城片區建設,進一步加快發展番禺區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
據悉,投入56億元動工建設59萬平方米的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大學城園區),打造就業指導、創業服務、交流展示的公共空間,預計2023年投入使用。投資3.2億元升級整修廣州大學城青創彙(北亭廣場),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全力打造廣州大學城“航母”級別的創新創業基地。番禺區還將加快粵澳青創國際産業加速器、粵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器等空間載體建設,吸引更多大灣區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企業落戶。
●黃埔區
借助國際資源優勢
到2025年,黃埔使用5G網絡人口占比達到80%,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産值達3000億元,上雲上平台企業數量達到500家,“城市大腦”數據中樞系統全面建成……
近日,《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信息化發展“十四五”專項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發布,未來5年,黃埔將打造“1+4+3”信息化發展新格局。
《規劃》提出,黃埔將把握“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發展新機遇,充分發揮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魚珠片區)的區位優勢以及與歐盟、新加坡、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合作的國際資源優勢,以知識城、科學城、黃埔港、生物島四大戰略平台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新發展定位,打造“1+4+3”信息化發展新格局,即1個基石、4大主攻方向、3個體系,夯實信息化發展底座,以網絡安全、數據流通、區域合作發展三大支撐體系,著力推動數字産業化、産業數字化、數字政府服務創新發展、新型智慧城市融合發展。
●天河區
圍繞企業“三不”問題
近年來,天河區緊鑼密鼓地出台一系列政策,去年正式對外發布天河區“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十條”。值得一提的是,圍繞數字産業集聚以及企業“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等數字化轉型關鍵性問題,天河提出將聚焦發展載體、基礎設施等方面,構建“生産服務+商業模式+金融服務+人才供給+發展環境”的數字化生態。
例如,爲解決企業“不會轉”難題,天河區將通過推動建立行業型、企業型以及區域型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推動普惠性“上雲用數賦智”服務,開展數字化轉型夥伴行動,提升企業信息化應用能力,降低轉型門檻。
行業展望
中小企無需畏懼數字化轉型
道一雲創始人兼CEO陳偵認爲,完全標准化的産品有天花板,“低代碼平台就像量體裁衣的裁縫,一個人既可以穿成品的西裝,也可以有幾套裁縫量體裁衣的西裝。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會有不同的需求。”
陳偵認爲,盡管中小企業的管理者已經對利用好數據有非常深刻的認識和需求,他們也希望根據數據分析高效決策,但中小企業沒有足夠的IT預算,沒有能深刻理解領導者意思的開發團隊、技術骨幹,做不到定期的分析和呈現。再加上應用開發周期長,應用維護成本高,都在加重中小企業的負擔,這也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面臨的主要困難之一。作爲軟件而言,低代碼有巨大的成本優勢、技術優勢和效率優勢。企業不必再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來制作移動應用程序,還降低了開發人員的門檻要求。而這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無疑是福音。
人工智能的將來是溫暖的
從出行到公共安全,高新興機器人CEO劉海權一直在思考人與巡邏機器人的邊界問題。他表示,傳統的研發機器人的思路,尤其是服務機器人,還是一種工具思維,即服務機器人替代人類的某一個工作,比如送餐機器人,簡單而有力度地解決了服務員“送餐”這一個需求。劉海權希望帶給服務機器人行業一種全新的思維,帶領巡邏機器人踏入全新的領域。
“人工智能很強大,它對人的改變和塑造,讓整個社會都被裹挾著往前,資本和技術讓任何人都無法置身事外,但還有一些東西沒探討”,劉海權指出。
劉海權認爲,機器人警察、機器人保安,從充滿科幻色彩的概念到進入尋常百姓家,平民化將是一個大趨勢。巡邏機器人的“人機共融”,將不僅僅是人與民警、人與保安、人與物業的“協同”,更是人與路人、人與商戶、人與居民的“共融”。巡邏機器人在執行安保任務時,說有溫度的話,做有溫度的事。自此,巡邏機器人的場景化應用,將開辟出一個新天地。機器人是未來的哲學,巡邏機器人與人、社會關系問題是無法避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