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映光 王沫依(除署名外)
漫步尋訪在潮汕的古街古巷,目光很難不被屋頂上一件件缤紛的裝飾物所吸引——它們色彩絢麗奪目,造型精巧逼真,從飛禽走獸到花鳥蟲魚再到神話人物,幾乎無所不有,這便是大名鼎鼎的潮汕嵌瓷。
嵌瓷,是潮汕地區特有的一種傳統民間工藝,它以繪畫、雕塑爲基礎,采用色彩斑斓的釉彩陶瓷片,經剪取、敲制、鑲嵌,制作成各種寓意著美好的藝術品,多用于裝飾廟宇、祠堂和民居建築,被譽爲“綻放在屋脊上的藝術”。
其中,汕頭市潮南區成田鎮大寮村是潮汕嵌瓷的主要傳承發展基地之一,被譽爲“嵌瓷之鄉”。作爲潮南區目前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大寮嵌瓷”在百余年的傳承發展中,既堅守傳統又不斷革故鼎新,既紮根本土也不忘向外發展。
近日,羊城晚報記者前往大寮村采訪時獲悉,在深圳對口幫扶汕頭駐潮南區成田鎮工作隊的幫助下,大寮村計劃將原有的大寮嵌瓷工藝社升級改造爲大寮嵌瓷非遺館(暫定名),推動“大寮嵌瓷”在鄉村文化振興的大潮中,煥發新的生機。
巧用棄料 匠人精神成就傳奇嵌瓷世家
沐浴著冬日的暖陽,位于汕頭潮南區成田鎮大寮村的大寮嵌瓷工藝社內,幾名嵌瓷工藝師正專心致志地打磨著手中的作品,大寮嵌瓷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許少鵬忙碌的身影也正穿梭在一件件未完成的嵌瓷作品之間。
今年46歲的許少鵬,是大寮村“嵌瓷世家”的第四代傳人。據許少鵬介紹,他的曾祖父許石泉是家族中最早從事嵌瓷工藝的,而原本學習灰塑和壁畫的曾祖父,走上嵌瓷這條路子似乎也是機緣巧合。
原來,在許石泉生活的年代,瓷器出口盛極一時,在大寮村附近的碼頭就有許多運輸瓷器的商船。精美的陶瓷在運輸過程中容易破碎,而這些意外損耗的瓷片往往會被商人丟棄在碼頭。看著堆積如山的廢棄陶瓷,許石泉感到十分惋惜,也觸動了他“愛材惜物”的神經。
最終,幾經琢磨的許石泉想到了嵌瓷,于是他向潮汕地區有名的工藝大師吳丹成拜師,開始學習這門工藝。憑借已有的灰塑、繪畫等功底,加上勤奮的訓練,許石泉很快成爲名噪一方的嵌瓷手藝人。
潮汕地區氣候濕潤,原本用于裝飾建築的塑像容易老化脫落褪色,而瓷片色澤鮮豔,更具觀賞性,並且有著其他材料難以匹敵的優勢——耐久,經過長年的風吹日曬,片片陶瓷不僅少有脫落,反而曆久彌新,亮麗如初,因此潮汕人家對于嵌瓷格外偏愛。清代《海陽縣志》也曾有記載:“大宗小宗競建祠堂,爭誇壯麗不惜赀費。”其中就包括嵌瓷裝飾的盛況。
許石泉學有所成後,繼續不斷打磨自己的工藝,並將這一本領傳授給自己的子孫,“嵌瓷世家”的名聲逐漸響亮起來,潮汕的很多人家甯可等上一年半載也要等到許家來制作嵌瓷。許少鵬說,他的爺爺許梅洲精湛的工藝更是深得各界人士好評,在潮汕地區曾有傳說“你要建好厝,請不到梅洲師就不算好厝”。
後來,許家更是陸續打破了“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陳規,將嵌瓷工藝技巧無私地教授給前來學習的人,推動著嵌瓷在大寮村的蓬勃發展。在這塊金字招牌下,大寮村已是名副其實的“嵌瓷之鄉”,全村約2000人口中嵌瓷手藝人便有100余人,在代代相傳中續寫著屬于大寮村與嵌瓷藝術的斑斓篇章。
剪切打磨 小小碎瓷片嵌貼出斑斓世界
一團貝灰、一個個彩色瓷碗、一把缶刀、一把鐵鉗和一把灰匙,這就是潮汕嵌瓷工藝的部分主要材料和工具。看似簡單的物品卻能在嵌瓷工藝師的精心構思與制作下,化作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嵌瓷作品。
不過,盡管嵌瓷工藝材料看起來簡單,流程也不複雜,但其汲取了繪畫、木雕、石雕、泥塑、木偶等工藝美術門類之長,可謂真正的潮汕民間工藝“精粹”,想要完全掌握絕非一日之功。
在大寮村,同爲大寮嵌瓷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大寮村“嵌瓷世家”的第四代傳人許少雄就親自上陣,爲記者展示了嵌瓷制作工藝。只見他先將瓷碗用缶刀熟練地敲成目標形狀大小,隨後用鉗子進行修剪,原本毫無規則的瓷片在他的手下變成了一片片葉子、一個個花瓣,令人驚歎。
“只看可能會覺得剪起來很輕松,實際上陶瓷具有一定硬度,除了練好技巧還需要適中的力量,力量大了容易損壞瓷片,小了又剪不出想要的效果。”說起嵌瓷這門工藝,許少雄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在許少雄看來,正是因爲嵌瓷的特殊制作工藝,世界上沒法找到完全相同的兩片碎陶瓷片,因此手藝人的每次制作都是一次的全新創作,這也使得嵌瓷更加豐富多彩。
許少雄告訴記者,潮汕嵌瓷需要有灰塑的基礎,並且涉及平貼、浮雕、立體圓雕等多種藝術手法,難度不一,需要一步步學習,一些細節也需要用繪畫的形式進行潤色點睛,這就要求制作者打好基本功。特別是作爲案頭陳設的嵌瓷作品,對于局部細節的要求更是精密,爲了塑造更自然的線條和弧度,就必須剪出更細小的瓷片來拼貼,難度也大大提高。
此外,隨著嵌瓷作品表達內容和造型趨于多元和複雜化,有時候遇到極小的構件沒辦法直接用手來安裝,就得提前設計構思好制作順序,哪一部分先做哪一部分後做,做好小構件之後再用小巧的工具鉗著這些構件,拼貼到主體造型上去。“這不僅是個體力活,更需要花費頭腦和心思。”許少雄說。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名氣日益壯大,大寮嵌瓷並沒有“畫地爲牢”,而是積極地尋找機會“走出去”。如今,走南闖北獻藝的大寮嵌瓷藝人,憑借其精湛技藝,不僅在潮汕各地、省內城市和全國各地留下了諸多嵌瓷作品,而且遠赴泰國、新加坡、香港等地參加相關展覽、評比和工藝活動,主動接受不同藝術門類的碰撞交流,將大寮嵌瓷及其背後的文化底蘊傳播出去。
守正創新 從屋頂藝術到“落地生根”
采訪期間,記者在大寮村走訪時,隨處可見精美的嵌瓷作品和濃厚的嵌瓷文化氛圍,大寮嵌瓷非遺館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劃升級改造中。可以說,嵌瓷作爲一種標志性符號,生動地體現在大寮村生活的各個角落中。
在許少鵬的工作室,陳必崇、許昭勇兩位年輕學徒正在耐心地完成手中的制作。經過多年學習積累,他們有望在嵌瓷領域學有所成,傳承這項非遺技藝,但像他們這種耐得住寂寞、能夠堅守多年的年輕手藝人並不多見。
嵌瓷技藝的發揚與傳承,離不開嵌瓷世家以及陳必崇等年輕手藝人的辛勤耕耘,更離不開一代代嵌瓷人對工藝的革新與追求,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地進行創新,讓嵌瓷能夠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生機。
比如,傳統嵌瓷在平面作業時常常使用平貼的技法,但這種技法存在脫落風險,大寮嵌瓷世家的手藝人們便摸索出了一個新的“穿壓法”,瓷片之間有所重疊,以達到提高穩定性的效果。許少鵬表示,由于瓷片有一部分是插進貝灰裏的,這種方法會增加耗材,“但是整個作品會更加牢固,所以是值得的”。
此外,在常規概念中,嵌瓷往往意味著屋頂的藝術,而隨著傳統民居被鋼筋高樓替代,嵌瓷在民間建築中發揮的作用日漸式微。從“屋頂”回歸“地面”,是令嵌瓷藝術突破限制、拓寬大衆認知的創新之舉。
爲了更好地推廣大寮嵌瓷,許少鵬等非遺傳承人嘗試著延伸嵌瓷藝術品的功能,從原本只作爲民間建築工藝運用于祠堂、廟宇、潮汕傳統民居,到如今逐漸制作一些茶盤、屏風、擺件等私人家庭用品,這種轉變的目的正是希望引發更多人對嵌瓷的認可和欣賞,讓更多的嵌瓷工藝品“飛入尋常百姓家”,使這項非物質文化更好地流傳下去。
許少雄則不僅在題材的選擇上結合當下進行更多的拓展,更在技法上有所開創。“我目前的很多作品呈現都是360度的,可以從正面、側面以及背面任何角度去欣賞,完整度很高。”許少雄表示,360度嵌瓷作品相比平面嵌瓷難度翻倍,要求作者有著更加精巧的構思和設計,但是作品的呈現效果也會翻倍,“我們始終都是希望呈現出最好的作品”。
此外,大寮嵌瓷的手藝人們目前也在積極嘗試利用互聯網、直播等方式對嵌瓷進行宣傳,並且曾多次參與汕頭市“非遺進校園”活動,開設嵌瓷培訓班,爲嵌瓷愛好者提供工藝培訓,讓他們在動手嘗試中培養其對傳統藝術的興趣。許少鵬認爲,要更好地保護這項傳統手工技藝,需要形成文化産業,在資金支持、人才培養、收入保障等方面加大力度,才能促進這一行業良性發展。
【文脈觀察】
對口幫扶助力大寮嵌瓷煥發生機
百年傳統工藝“大寮嵌瓷”是汕頭潮南區目前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如何保護好、發揚好、傳承好這一文化瑰寶,是各方一直積極探索的課題。隨著深圳對口幫扶汕頭鄉村振興工作的展開,“大寮嵌瓷”有望在鄉村文化振興的大潮中,煥發新的生機。
傳承和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內容之一。2021年7月下旬,深圳對口幫扶汕頭駐鎮幫鎮扶村正式展開,駐潮南區成田鎮工作隊在進駐之初的調研中,深感大寮嵌瓷深厚的曆史文化內涵可以作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抓手,在鄉村規劃、人才培養、市場拓展、産品創新等方面加以推進。爲此,他們以鄉村振興規劃引領,將大寮村作爲重要的節點村,著力關注大寮嵌瓷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爲推動大寮文化振興、講好大寮嵌瓷故事、探索産業發展路徑貢獻智慧。
記者在大寮村采訪時,擺放在嵌瓷工藝社院內的《潮南區成田鎮鄉村振興統籌規劃暨重點項目規劃設計》的展板上,大寮嵌瓷國家非遺館、大寮水上嵌瓷花園的效果圖十分醒目,未來將在大寮村打造一座地標式的建築。
據駐成田工作隊隊長張志敏介紹,目前針對大寮嵌瓷振興工作主要有幾個著眼點,在宣傳推廣上,規劃建設的嵌瓷非遺館將整合兩名嵌瓷非遺省級傳承人的場所——許少雄瓷藝齋及許少鵬嵌瓷工藝社,提升嵌瓷展陳條件;在村內加入多種嵌瓷藝術小品,打造水上嵌瓷花園。此外,利用多種平台資源協助推廣嵌瓷文化,當好這項非遺文化的“宣傳員”,邀請各大媒體、名家走進大寮了解非遺嵌瓷,開展宣傳推廣。
一個健全的文化保護與傳承體系對于嵌瓷振興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爲此,對口幫扶工作隊將加強珍貴實物作品的收集、保存和展示以及其他珍貴資源檔案的數字化轉存。與此同時,探索建立實施傳承人培育計劃,培養非遺傳承人,開展非遺進校園等活動,加強與美術藝術院校的學研交流。
如何拓寬嵌瓷産業發展路徑,切實惠及當地的文化發展和傳承人也是實現大寮嵌瓷文化可持續性發展的關鍵因素。在張志敏看來,一方面需要以大師培育爲中心,發展工藝美術産業。探索設置嵌瓷産業發展基金,大力培養嵌瓷工藝大師,引入美術藝術高校專家進行産學研合作,鼓勵優秀人才加入。鼓勵題材創新,從民俗到工藝美術轉變。另一方面用品化,充分發揮嵌瓷的裝飾功能,開拓多元運用場景,融入建築裝飾、家居生活,如屏風、擺件等。同時探索改良嵌瓷技術,推動産品線生産,探索建立嵌瓷制作體驗基地,推廣發展體驗産業。
走在大寮村的街道上,隨處可見嵌瓷元素的身影,兩旁民居屋檐上必不可少的嵌瓷早已成爲村民生活的一部分,而道路兩旁專門開辟的百米長廊中,一幅幅巨大的嵌瓷作品在陽光的映照下顯得更加鮮豔,也向過往的路人訴說著獨屬于大寮嵌瓷的輝煌記憶。
【文脈一周】
●1月8日,汕頭市舉行文化志願服務系列活動“非遺進社區”,潮繡、珠繡、大寮嵌瓷、潮陽剪紙、內畫(廣東內畫)、傳拓技藝等非遺傳承人組成的文化志願服務隊伍開展了非遺宣傳展示和技藝實踐互動,弘揚傳播非遺文化。
●爲貫徹落實《潮州市畲族文化保護條例》,潮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傳勝9日帶隊到潮安區走訪了解各畲族村基礎設施建設、畲族文化保護、政策資金扶持等方面的現狀和存在問題,並聽取有關彙報。
●1月9日至10日,廣東紅色文藝輕騎兵走進揭陽,與揭陽市文藝志願者一同向揭陽空港經濟區消防救援大隊指戰員送上一場熱情洋溢的文藝慰問演出,並開展了相關調研活動和座談交流。
●1月7日上午,以“金筆流光,人文荟萃”爲主題的汕尾陸豐鄉村文化集市活動在陸豐橋沖鎮溪碧村金筆廣場開市。豐富多彩的活動充滿“文化味”,吸引了大批遊客前往“趕集”。(黃士)
總策劃 /汪一洋 劉海陵 林海利
編委會主任 /曾穎如 孫愛群 孫璇 胡泉
主辦單位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 羊城晚報社
本期統籌 /馬漢青 姚志德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朱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