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趙映光 黃士 王沫依
圖/受訪者供(除署名外)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在粵東潮州,有這麽一個以“潮響”爲名的鼓社,將二十四節令編排成不同節奏的鼓點旋律,融合嶺南獅鼓和武術等多種傳統文化元素,通過鼓手的敲擊與肢體表演,直觀地展現二十四節令這個中國數千年來用于農耕生産的時間刻度,以及不同節令裏華夏大地的民俗活動。
而令人頗感意外的是,這種極具“中國味”的廿四節令鼓卻誕生于異國他鄉,是馬來西亞已故的華裔藝術家陳徽崇和潮籍“僑二代”陳再藩共同創設,發揚壯大後傳回中華文化的祖鄉。因此可以說,廿四節令鼓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同時也是潮文化乃至中華文化“走出去、引進來”的典範。
羊城晚報記者近日到潮州市走訪時了解到,坐落在潮州古城太昌路、由潮響鼓社耗費數年打造的公益性質的國內首個廿四節令鼓文化館已初具規模,先後吸引數千人次進館參觀學習節氣文化的相關知識,並感受節令鼓的磅礴氣勢。
請進來,潮州之聲返回原鄉
走進潮響鼓社打造的廿四節令鼓文化館,仿佛置身于一個二十四節氣文化大講堂,目之所及均是依據傳統二十四節氣所創造的各種文化元素。其中,文化館一樓除了有廿四節令鼓創設的曆史和大事記介紹外,還擺放著各種與廿四節令鼓有關的物件及科普展示材料,包括鼓隊在世界各地參加演出的照片,大小不一的鼓具,甚至還有一根根被打斷了的鼓棒。
“規劃二樓用來展示我們收集到的來自不同國家的各種鼓器,五樓則要打造一個沉浸式的體驗場地,讓參觀者可以親身感受節令鼓的魅力。”潮響鼓社負責人李康迪告訴記者,爲了經營鼓隊和打造文化館,他近年來已自掏腰包投入了約200萬元,至今已有數千人次先後到文化館近距離感受廿四節令鼓。
據悉,廿四節令鼓是馬來西亞的華人爲慶祝節令、保留傳統文化而創作的一種鼓樂表演。而除了在馬來西亞深耕壯大外,廿四節令鼓也在世界各地開花,屢屢登上國際舞台,並于2008年開始傳入潮州。2009年,廿四節令鼓被列爲馬來西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其創始人陳徽崇和陳再藩也先後榮獲馬來西亞國家文化人物殊榮。
2014年,身爲國家一級運動員的李康迪創立“潮響鼓社”。李康迪說,以“潮響”命名的寓意是“來自潮州家鄉的聲音,通過潮州人的自覺傳承,讓它返回原鄉”,他希望能將節令鼓這一具有潮州特色的文化傳承弘揚下去。
在文化館,一根根足有2厘米粗的被敲斷的鼓棒被收集起來,框飾在一樓大廳。望著這些見證隊員們歡笑與淚水的鼓棒,李康迪說,它們堅定傳遞著潮響鼓社將廿四節令鼓“請進來”之路越走越遠的信念。在李康迪看來,回鄉的廿四節令鼓,已遠遠超出了鼓樂本身,它體現著中華文化的張力。
傳承好,構建起較完整生態
“潮響的鼓手們來自于各行各業,從豆蔻少年到知天命的長輩都有。”李康迪說,作爲一支靠興趣組建的非營利團隊,他們在潮州當地參加的很多表演,都不收取任何演出費,鼓隊中的每一個成員幾乎都是“用愛發電”的,他們都是真正出于對廿四節令鼓以及潮州文化的熱愛,才能夠在業余時堅持訓練和公益演出。
在李康迪和鼓社隊員們的堅持和努力下,廿四節令鼓很快就在潮州乃至潮汕地區打響了名聲,當地衆多大型活動現場都能見到它的身影,並且數次登上了央視的舞台,真正將潮州聲音放大出去。而在訓練和演出之余,李康迪也將目光聚焦在了廿四節令鼓的人才培養上,開始有意識地進行廿四節令鼓的宣傳推廣、傳播和教學。
據介紹,從2016年開始,李康迪經常被邀請到當地各個中小學和企事業單位教授廿四節令鼓的相關知識,近年來更是幫助支持上海交大,天津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創設了節令鼓隊。目前,潮響鼓社培訓過的鼓手近4000人,人群涵蓋了幼兒園、小學、初高中、企事業單位及專業鼓手;而在潮響鼓社直接幫助下創設的節令鼓隊也有近30支,這一曆久彌新的中華文化之音在全國多地擂響,煥發無窮的生命活力,無疑是“文化反哺”的優秀典範之一。
“廿四節令鼓是中國古代智慧與海外華人文化的結晶,我希望能夠將它傳承下去,讓它具有生命力,這件事如果我們不做就沒人去做了。”在談及文化傳承時,李康迪堅定的語氣裏帶著一絲使命感。而如果想要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認可,李康迪認爲,廿四節令鼓還必須在傳承中進行創新。
李康迪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據悉,近年來,李康迪不斷翻閱專業書籍“進補”,力求對鼓隊較爲不足的肢體表演作出改進,並且在表演中加入鋼舌鼓(一種新型打擊樂器)等現代的新興元素,融合本土潮州音樂及其他樂器元素,和鼓手們創造出更多的動作和節令的表現形式,創作出一批優秀的廿四節令鼓表演作品。他認爲,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讓廿四節令鼓保持生命力,讓更多年輕人接受。
“除了中堅力量‘潮響鼓社’外,還有多支由潮響鼓社傳播的上市企業鼓隊,中學、小學甚至幼兒園的娃娃鼓隊,廿四節令鼓不但在潮州落地生根了,而且也開始開花結果。”陳再藩說,他認爲潮州如今已發展成爲中國廿四節令鼓生態較爲完整的一個城市。
走出去,中國聲音擂響世界
文化交流,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在引入廿四節令鼓並對其加以創新傳承後,李康迪也積極尋找機會到國際舞台展示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
2018年9月,爲紀念廿四節令鼓創設30周年,馬來西亞舉辦世界廿四節令鼓精英賽。潮響鼓社以中國內地唯一的表演團體,前往馬來西亞參賽,與世界各地的節令鼓手們過招交流,探討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當時,潮響鼓社在現場演繹的《春天的故事》將春季裏的6個節氣組合在一起,還加入潮州筝、镲、鑼等潮州樂器。“單純鼓點的音色會稍顯單一,欣賞節令鼓的重點在于欣賞鼓舞。《春天的故事》結合潮州音樂的表演形式,根據自然、社會和人的活動,從聲音、景物的運動和情感的運動形成節奏,演繹著春季的不同時令。”李康迪說,他們的演繹體現了潮州地區濃厚的風土人情和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感動了衆多在場的潮汕華裔。
在廿四節令鼓文化館采訪時,李康迪也向記者展示了當時的演出錄像,只見鼓手們統一著裝,時而貓腰匿身,時而躍立鼓上,時而左右開弓,整場表演不僅僅是擊鼓的表演,還加上武術、舞蹈和配樂,既有鼓的雄渾與磅礴,也有舞蹈與武術曆練與美的展示,其震撼力無與倫比。
唐人街,孔子學院和功夫熊貓等“符號”是優秀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令人高興的是,當下海內外很多大型節慶文化活動都會以廿四節令鼓作爲開場表演,廿四節令鼓也曾受邀參加美國男子職業籃球賽(NBA)季後賽文藝表演,表演者是當地的留學生。
可以說,以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爲創意、融合嶺南獅鼓和傳統書法藝術的廿四節令鼓,已在世界舞台上擂響了中國好聲音,成爲潮文化“引進來、走出去”的典範。
文脈衆議
四節令鼓可在世界舞台上 扮演好中國節氣文化的代言演繹
文/2016感動潮州人物、廿四節令鼓創始人、馬來西亞國家文化人物 陳再藩
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影響國際間人員的流動時,卻有五十幾面廣東獅鼓從廣州裝進集裝箱,送上遠洋貨輪,下南中國海,經馬六甲海峽,橫渡印度洋,航向非洲,送往史瓦帝尼與馬拉威。當這批來自中國嶺南的獅鼓,在獅子與大象稱霸的非洲草原上擺陣擂響時,廿四節令鼓終于完成了擂響世界五大洲的傳播宏圖。
2015年,鳳凰衛視《文化大觀園》節目的主持人王魯湘到馬來西亞拍攝柔佛古廟遊神廟會與廿四節令鼓兩個主題時曾說,廿四節令鼓最令他驚異的,還不是它的鼓樂編排與表演形式,因爲,中國大陸精彩的鼓樂表演也很多,最讓他感到震撼的,是廿四節令鼓的傳播力。
確實,在創立迄今33年裏,廿四節令鼓從誕生地馬來西亞柔佛新山,逐步紮根世界五大洲,發展出全球大約400支節令鼓隊,累積的鼓手估計超過40000名,最年長的鼓手,已經年過半百。
亞洲周刊曾發文表示,廿四節令鼓爲中華文化在海外的創新,並且傳回中華文化的祖鄉,是一種“文化反哺”的現象。中國第一支廿四節令鼓是由馬來西亞留學生于24年前帶到福建泉州的華僑大學。現在,中國內地有大約90支節令鼓隊,其中,將近四分之一的節令鼓隊集中在潮州。可以說,在潮州這座潮州大鑼鼓的鄉音故裏,已然形成了一個廿四節令鼓較爲完整的文化傳承生態。
廿四節令鼓是一種“聲、色”俱全的鼓舞表演,與潮州大鑼鼓的鼓樂形式大相徑庭,是全然不同的鼓樂形式。身爲海外第二代潮人子弟,潮州大鑼鼓是我自小便十分熟悉的鄉音鼓樂,它與年節慶典結合爲一體。我在文化上深深感受到潮州大鑼鼓所蘊含的歡欣喜慶,和潮州人通過鼓樂襯托出來的深厚民俗文化底蘊。因此,當我有意以南方獅鼓去創造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鼓樂時,我心中的意念依然是過年過節,創設廿四節令鼓的初心也是節慶鼓樂。
廿四節令鼓從一開始便紮根于校園,世界第一支節令鼓乃由新山寬柔中學創立,爾後才隨中學生“升學”至高校。因此,廿四節令鼓是一種與青少年分不開的鼓樂形式,也是一種精氣神非常充沛的強勁鼓舞表演。近年來,高校的節令鼓隊出現許多女鼓手,被問及爲何女生也喜歡打鼓,她們幾乎不約而同回應:“帥!”。
廿四節令鼓乃結合獅鼓及以書法將二十四節氣書寫于鼓身,猶如“刻背”。廿四節令鼓的形制雖然非常傳統,但可以很輕易地與小學到大學的年輕鼓手“打成一片”,這些鼓手也讓傳統文化元素(廿四節氣)變得年輕了。事實證明,廿四節令鼓俨然是“東方搖滾”。而且,鼓樂是“共通語言”,它也毫無障礙地被其他種族的年輕人接受,進而被馬來西亞文化部列爲國家非物質文遺産,兩位華裔原創人(陳徽崇、陳再藩)也分別成爲了該國的國家文化人物。
廿四節令鼓顯然可在世界舞台上扮演好中國廿四節氣文化的代言演繹。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終身榮譽教授及《新躍文化中華講座》的發起人郭振羽教授,今年邀請我以《節令鼓震五大洲:談文化中華的創新與傳播》發表演講。
在時下的“融媒”發展趨勢下,中國媒體必須主動將“世界”納入視野,並更積極扮演好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宣傳者角色。我個人認爲,不論是文化或企業,勢必是“線下結合線上”“在線上創設平台”“通過平台發展生態”,並且“讓生態滋養文創産業”。
舉個例子,受疫情影響,第三屆的新加坡潮州節將在11月5日通過線下結合線上的方式拉開帷幕,活動主辦方建構了互聯網上的“潮州節虛擬文化村”,包含潮劇、潮州手工藝、潮州美食、跨境文化講座、虛擬遊潮汕等新鮮體驗。受困的線下、無遠弗屆的線上,形塑了未來的文化之旅,也勢必改變文化傳播的途徑與文創生態。
總策劃 /汪一洋 劉海陵 林海利
編委會主任 /曾穎如 孫愛群 孫璇 胡泉
主辦單位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 羊城晚報社
本期統籌 /馬漢青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李斯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