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內科學——消渴
細目一:概述
一、消渴的概念及源流
1.消渴的概念
消渴是以多尿、多飲、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爲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
2.消渴的源流
消渴之名首見于《素問·奇病论》,《內經》還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稱的記載,認爲五髒虛弱、過食肥甘、情志失調是引起消渴的原因,內熱是其主要病機。《金匮要略》立專篇討論,最早提出治療方藥。《諸病源候論》論述其並發症:“其病變多發癰疽。”劉河間對其並發症作了進一步論述,《宣明論方》指出:消渴一證“可變爲雀目或內障”,《儒門事親》:“夫消渴者,多變聾盲、瘡癬、痤痱之類”,“或蒸熱虛汗,肺痿勞嗽”。《證治准繩》對三消分類作了規範,“渴而多飲爲上消,消谷善饑爲中消,渴而便數有膏爲下消”。
二、消渴與西醫病名的關系
根據消渴病的臨床特征主要指西醫學的糖尿病。其它如尿崩症,因具有多尿、煩渴的臨床特點,與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處,可參考本節辨證論治。
細目二:病因病機
一、消渴的常見病因
禀賦不足、飲食失節、情志失調、勞欲過度。
二、消渴的主要病機及轉化
消渴的病位主要在肺、胃、腎,尤以腎爲關鍵。
基本病機爲陰津虧損,燥熱偏勝,而以陰虛爲本,燥熱爲標。
病理性質屬本虛標實。
消渴病日久,則易發生以下兩種病理轉化:一是陰損及陽,陰陽俱虛。二是病久入絡,血脈瘀滯。
細目三:診斷
消渴的診斷要點
1.口渴多飲、多食易饑、尿頻量多、形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臨床症狀,是診斷消渴病的主要依據。
2.有的患者初起時“三多”症狀不著,但若于中年之後發病,且嗜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煿,以及病久並發眩暈、肺痨、胸痹、心痛、中風、雀目、瘡癰等病證者,應考慮消渴的可能性。
3.由于本病的發生與禀賦不足有較爲密切的關系,故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診斷參考。
細目四:辨證論治
一、消渴的辨證要點
1.辨病位:以肺燥爲主,多飲症狀較突出者,稱爲上消;以胃熱爲主,多食症狀較爲突出者,稱爲中消;以腎虛爲主,多尿症狀較爲突出者,稱爲下消。
2.辨標本:一般初病多以燥熱爲主,病程較長者則陰虛與燥熱互見,日久則以陰虛爲主。進而由于陰損及陽,導致陰陽俱虛之證。
二、消渴的治療原則
本病的基本病機是陰虛爲本,燥熱爲標,故清熱潤燥、養陰生津爲本病的治療大法。由于本病常發生血脈瘀滯及陰損及陽的病變,以及易並發癰疽、眼疾、勞嗽等症,故還應針對具體病情,及時合理地選用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健脾益氣、滋補腎陰、溫補腎陽等治法。
三、肺熱津傷、胃熱熾盛、氣陰虧虛、腎陰虧虛、陰陽兩虛證候及常見並發症的主症、治法和方藥
【須牢記的架構圖】
(一)上消
肺熱津傷證
主症:煩渴多飲,口幹舌燥,尿頻量多,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
治法: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加減。
常用藥:天花粉、葛根、麥冬、生地、藕汁、黃連、黃芩、知母。
(二)中消
1.胃熱熾盛證
主症:多食易饑,口渴,尿多,形體消瘦,大便幹燥,苔黃,脈滑實有力。
治法:清胃瀉火,養陰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加減。
常用藥:生石膏、知母、黃連、栀子、玄參、生地黃、麥冬、川牛膝。
2.氣陰虧虛證
主症:口渴引飲,能食與便溏並見,或飲食減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質淡,苔白而幹,脈弱。
治法:益氣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術散加減。
常用藥:黃芪、黨參、白術、茯苓、淮山藥、甘草、木香、藿香、葛根、天冬、麥冬。
(三)下消
1.腎陰虧虛證
主症:尿頻量多,混濁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軟,乏力,頭暈耳鳴,口幹唇燥,皮膚幹燥,瘙癢,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滋陰固腎。
代表方:六味地黃丸加減。
常用藥:熟地黃、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淮山藥、茯苓、澤瀉、丹皮。
2.陰陽兩虛證
主症:小便頻數,混濁如膏,甚至飲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輪幹枯,腰膝酸軟,四肢欠溫,畏寒肢冷,陽痿或月經不調,舌苔淡白而幹,脈沉細無力。
治法:滋陰溫陽,補腎固澀。
代表方:金匮腎氣丸加減。
常用藥:熟地黃、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淮山藥、茯苓、附子、肉桂。
(四)並發症的治療
並發白內障、雀盲、耳聾,主要病機爲肝腎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補肝腎,益精補血,可用杞菊地黃丸或明目地黃丸。並發瘡毒癰疽者,治宜清熱解毒,消散癰腫,用五味消毒飲。並發肺痨、水腫、中風者,則可參考有關章節辨證論治。
四、中消、下消證的主要治療加減變化
中消胃熱熾盛,大便秘結不行,可用增液承氣湯潤燥通腑,“增水行舟”,待大便通後,再轉上方治療。本證亦可選用白虎加人參湯。
下消腎陰虧虛,陰虛火旺而煩躁,五心煩熱,盜汗失眠者,可加知母、黃柏滋陰瀉火;尿量多而混濁者,加益智仁、桑螵蛸等益腎縮泉;氣陰兩虛而伴困倦,氣短乏力,舌質淡紅者,可加黨參、黃芪、黃精;陰陽兩虛,尿量多而混濁者,加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金櫻子等益腎收澀;身體困倦,氣短乏力者,可加黨參、黃芪、黃精補益正氣。陽虛畏寒者,可酌加鹿茸粉0.5g沖服,以啓動元陽,助全身陽氣之氣化。
細目五:預防、轉歸和預後
一、消渴的宜忌
1.本病除藥物治療外,注意生活調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節制飲食,具有基礎治療的重要作用。在保證機體合理需要的情況下,應限制糧食、油脂的攝入,忌食糖類,飲食宜以適量米、麥、雜糧,配以蔬菜、豆類、瘦肉、雞蛋等,定時定量進餐。
2.戒煙酒、濃茶及咖啡等。
3.保持情志平和,制訂並實施有規律的生活起居制度。
二、消渴的轉歸預後
消渴常可並發多種病證,如肺失滋養,日久可並發肺痨;腎陰虧損,肝失濡養,肝腎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則可並發白內障、雀目、耳聾;燥熱內結,營陰被灼,脈絡瘀阻,蘊毒成膿,則發爲瘡疖癰疽;陰虛燥熱,煉液成痰,以及血脈瘀滯,痰瘀阻絡,腦脈閉阻或血溢脈外。發爲中風偏癱;陰損及陽,脾腎衰敗,水濕潴留,泛濫肌膚,則發爲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