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各國中,巴基斯坦可能是最受中國網友喜愛的了。在國際政治舞台上,巴基斯坦是中國最堅定的盟友;在與印度的地區博弈中,中巴更是同氣連枝。爲了中國網民甚至創造了“巴鐵”這一特殊稱呼,以表達對巴基斯坦的特殊好感。
不過,翻看曆史,中巴之間的關系並不緊密;農耕時代,兩國幾乎不存在直接交流;新中國建立後,中巴甚至一度互相敵對,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才化敵爲友,感情迅速升溫。
中巴之間爲什麽會形成特殊感情?巴基斯坦這個國家爲什麽一直貧窮動蕩?該國未來的發展路徑又有怎樣的演變?我們依舊從曆史和地緣的角度來分析。
國際慣例,先介紹巴基斯坦的基本面:巴國地處南亞次大陸東北部;面積88萬平方公裏;人口1.97億;地緣結構上,發源于西藏高原的印度河縱貫全境,是巴基斯坦的“母親河”,河流沖擊而成的平原低地,適宜大規模工農業開展,是無可爭議的本部核心;東北部的青藏高原將印度河板塊與東亞大陸隔離開來;西北部的興都庫什山脈和西部的俾路支高原,則是巴基斯坦與阿富汗、伊朗這兩個中亞國家的地緣分界;東部,塔爾沙漠則將印度河流域與南亞次大陸其他部分分隔開來。至于南部,則是阿拉伯海。
總的來說,巴基斯坦的地緣結構還是十分完整的。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它身處的印度河板塊,被以恒河流域爲核心的印度所壓制。
這種局面其實是天然形成的。作爲南亞次大陸的兩大核心板塊,恒河流域相對于印度河流域有兩大地緣優勢:
首先,是自身地緣實力更強。印度河全長1368公裏;而恒河則是2510公裏;在流域面積上,印度河流域與恒河流域大致相當;但印度河流域幹燥少雨;恒河中下遊地區卻雨量豐沛,爲恒河流域的工農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淡水。
其次,地緣格局上,印度河流域位居南亞次大陸邊緣;而恒河卻居于中部。這種不同的區位決定了,恒河平原是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核心。在兩大地緣板塊的競爭中,恒河平原不僅自身條件占優,還可以借助“中原”的地位,整合東部的孟加拉和南部的德幹高原,獲得整體實體的提升——而這是偏居西北的印度河流域無法做到的。
所以,我們看到,盡管印度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但最終,恒河大平原卻成爲了印度文明核心區域,印度教的聖河也是恒河,而非印度河。
當然,印度河板塊和恒河板塊的地緣博弈,說到底也只是南亞次大陸內部的事。由于雙方同處于一個整體地緣板塊,通常情況下,這種博弈與文明核心的轉移,並不會影響造成文明的分裂——東亞大陸的文明核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後,它們仍然同爲中國和華夏文明的一部分。
但南亞次大陸的情況卻完全不同。印度河板塊與恒河板塊的地緣博弈 ,最後竟演化成兩大地緣板塊在政治和人文上的決裂——不僅形成了巴基斯坦和印度這兩個不同的國家,印度河板塊的人類文明也徹底發生改變,這個印度文明的原生地,最後竟爲伊斯蘭文明的一部分。
這又是爲什麽?
之所以如此,是因爲印度河板塊受到中亞板塊的強勢沖擊。
以地緣隔斷的強度而言,印度河板塊周邊的地緣屏障中,以青藏高原隔斷能力最強,興都庫什山脈和俾路支高原居中,塔爾沙漠則最次。
這種隔斷能力的差別,決定了印度河板塊屬于南亞次大陸的地緣歸屬,但也爲中亞外來勢力的進入留下了巨大空間。
相對于喀喇昆侖山脈和青藏高原的不可逾越,興都庫什山脈和俾路支高原地形要平緩的多。尤其是興都庫什山脈西部的低矮山嶺,自古便是中亞進入南亞的天然通道。上古時期,發源于西亞、東歐的雅利安人正是經此通道進入南亞次大陸,成爲婆羅門、刹帝利等印度高種姓白人的祖先。
到封建時代,伊斯蘭文明興起,中亞被納入其勢力範圍,並以今日的阿富汗和伊朗爲跳板,穿過興都庫什山脈,與占據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文明發生激烈沖突。
當時的伊斯蘭文明,無論是在規模、發達程度、以及軍事能力方面,都超過過印度文明;加上印度文明本身的分裂屬性,導致其無法抵禦伊斯蘭文明的攻擊,勢力範圍逐漸萎縮。最終,在16世紀,伊斯蘭化的突厥人擊敗土著政治勢力,徹底取得了南亞次大陸的統治權,建立了赫赫有名的莫臥兒帝國。
如果從伊斯蘭文明擴張的傳統看,在取得政治勝利後,通常會對當地的原有文明進行覆蓋式的替換。
不過伊斯蘭文明的核心在西亞,影響力輻射到南亞時已近強弩之末,加之印度文明底蘊深厚,體量龐大,故在南亞次大陸上,這種情況並未發生。但是,借助自身的強勢地位,伊斯蘭文明仍在部分區域留下影響——在最靠近西亞核心區的印度河流域,以及便于海上往來的孟加拉,當地的印度土著徹底伊斯蘭化。
及至近代,伊斯蘭文明衰落,英國取代莫臥兒王朝,成爲印度的統治者。但英國式殖民統治,帶有典型的資本主義色彩,其出發點是盤剝利潤,而非奪取領土,故無興趣對印度社會結構進行徹底改造。反而,爲了便于統治,英國還大力扶植伊斯蘭教、錫克教等少數派,以防備印度教族群的反抗——而這也進一步加大了這些族群之間的沖突。
隨著二戰結束,英國勢力退出南亞次大陸,印度獨立。印度河流域和孟加拉三角洲因同屬于伊斯蘭文明的關系,聯合組成巴基斯坦
作爲南亞次大陸的主體國家,印度理所當然的意圖主導該區域的新秩序。而曆史積怨、領土紛爭,文明體系的不同以及恒河、印度河兩大板塊的地緣矛盾等等因素,決定了它與巴基斯坦的戰爭不可避免。
憑借互不相連的印度河板塊和孟加拉三角洲,巴基斯坦當然不可能敵的過占據南亞次大陸主體部分的印度。兩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皆以失敗收場;尤其是第二次印巴戰爭,印度徹底擊敗東巴基斯坦,使其擺脫伊斯蘭堡的控制,成爲獨立的孟加拉國。
當然,按照印度的想法,最好是能將巴基斯坦徹底吞並——就像他吞並錫金一樣。不過巴基斯坦畢竟不是錫金那樣的彈丸之國,自身還是具備一定實力的;至于文明體系方面,伊斯蘭文明雖已衰落,但印度文明也強不到哪去,不足以引誘伊斯蘭民衆重回故主門庭;再加上國際政治環境的影響,種種因素導致,印度無法徹底收服巴基斯坦。
但即便如此,也足夠巴基斯坦難受了。畢竟在地緣屬性上,印巴的地緣分隔——塔爾沙漠,並非像喜馬拉雅山脈那樣難以逾越);而印度一統南亞次大陸的野心不可改變;印度河板塊的地緣實力,決定了巴基斯坦無論如何都不是印度對手。要對抗印度,必須引入外力。
在古代和近代、伊斯蘭和英國都曾充當國這個外力的角色。但伊斯蘭文明已經衰落,英國勢力又已退出,此二者皆指望不上。于是,巴基斯坦首先把希望投向了美國。
美國不僅是世界第一超級大國,還是印度洋的海上霸主。最關鍵的是,這種地位,和印度獨霸印度洋的地緣戰略構成了天然沖突,因此聯美制印是很自然的選擇。
對美國而言,聯巴制印,不僅有利于壓制印度洋上的潛在威脅,還可以打壓蘇聯勢力(因在印度洋和西藏兩大方向上分別與美、中沖突,故印度鐵定親俄),在冷戰大背景下,這完全符合美國利益,美巴同盟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但傍上美國的巴基斯坦,卻並沒有獲得想象中的保障。印巴沖突中,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支持極其有限。這又使爲什麽?
首先是因爲美蘇二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美蘇爭霸的主戰場首在歐洲、次在東亞;海上角逐也集中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甚至北冰洋。印度洋板塊與美蘇二國相隔甚遠,屬于冷戰邊緣地區,故不值得美國在此投入太多精力。
其次,我們在之前的《印度篇》中已提到,印度洋是四大洋中,與美國地緣關系最疏離的一個,美國在此力量有限。而即使這有限的力量,美國還得主要用在中東這個石油資源豐富、交通位置至關重要的關鍵地區。
如果美國在巴基斯坦投入過多,一則力有不逮,二則會引發印度的報複,進而嚴重影響自己到對中東的控制。基于這種考慮,美國對巴基斯坦的口惠而實不至,也就順理成章了。
正是因爲美國指望不上,巴基斯坦才選擇了中國。
在現代文明條件下,青藏高原已經不能完全阻斷東亞與南亞的聯系——這是中巴能夠合作的保證;與此同時,青藏高原畢竟是世界屋脊,就算科學技術日趨發達,它的地緣分隔作用依然相當程度上存在。換句話說,中國沒有能力占領南亞——這是巴基斯坦敢跟中國深入合作的前提。
而對中國而言,青藏高原的存在,決定了中印之間的矛盾是結構性的;而目光再放長遠些,中國經營印度洋,必然與印度利益嚴重沖突。以巴制印,符合中國的利益。
即便抛開印度,巴基斯坦作爲一個印度洋國家,對中國在該區域的戰略推進也有巨大價值。
出于利益的考慮,決定了美國不能過分幫助巴基斯坦;而中國卻會對巴基斯坦不惜血本——而且這種投入會隨著中國利益的擴展而不斷加深。縱然美強中弱,但投入程度的不同,導致中國反而對巴基斯坦更有幫助。除非巴基斯坦強大到能滅掉印度,否則中巴的關系不可能逆轉。
可是話又說回來,盡管中印的結構性地緣矛盾決定了,中國當然願意支持巴基斯坦。不過打鐵還得自身硬,如果巴基斯坦自己總不爭氣,長期自我造血能力嚴重不足,那這也終究不是長遠之計。
可是,巴基斯坦地緣實力天然有限,發展現代經濟的條件又不充分。這種情況下,自我造血,談何容易?
當然,如果僅僅只看巴基斯坦自己,那確實是沒法可想的。可要是把眼光放的長遠些,巴基斯坦特殊的地緣區位,決定了它有著十分廣闊的想象空間。雖然巴國自身條件一般,但通過與其它國家——尤其是中國的戰略合作,同樣能使自身的地緣價值大幅提升,並以此爲基,打造出一套嶄新、且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經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