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GCMG,CH,新加坡華人,首任新加坡總理、前任國務資政及內閣資政,人民行動黨首任秘書長,也是新加坡國父,新加坡李氏家族政治的創始人,著名的獨裁者,對新加坡政治有很大影響力。
幾乎所有中國人都聽過一首著名的歌,《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其實這首歌的歌名,最初起源于蔣介石的口號,後來毛澤東更是親自對歌名加以修改。
1943年3月10日,蔣介石出版了一本《中國之命運》的小冊子,書中提出了“沒有國民黨就沒有中國”的口號。中共針鋒相對,遂于同年8月25日在《解放日報》發表題爲《沒有共産黨就沒有中國》的社論,批判了蔣介石的小冊子,並在結尾中說:“如果今日的中國,沒有中國共産黨,那就是沒有了中國”。抗戰期間,國共雙方都要強調自己對于民族抗戰的領導作用,這也是國共輿論爭奪戰的其中一例。
中共的這篇社論,激發了八路軍文藝兵曹火星的創作熱情,他于10月在老鄉的土炕上創作了這首後來傳世的著名歌曲。這一年,曹火星剛滿19歲。
這首歌原名《沒有共産黨就沒有中國》,毛澤東考慮後認爲不妥,因爲中國已經有五千年曆史,而中共誕生不過20余年,“沒有中國共産黨的時候,中國依然是存在的”,于是在歌名中加了個“新”字。
對比毛蔣二公,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的宣言就霸氣得多了。“沒有李光耀就沒有新加坡,也就沒有新加坡人”,這不是別人硬安在他頭上,是老李自己親口說的。
這段話來自李光耀在《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一書中的答記者問。記者問李光耀,你少年時代的新加坡是英國人統治,二戰時是日本人統治,然後又成了馬來西亞人,到底何時你真正意識到自己是個新加坡人?李光耀回答,我在“偶然間”創造了新加坡這個國家,然後才有了新加坡人。
少年時代的李光耀認爲自己是英籍子民。他的祖父則擔任一家船務公司的輪船事務長,這家公司屬爪哇糖王黃仲涵所有,祖父因此成爲黃仲涵在新加坡的代理人。祖父在三寶壟(三寶太監下西洋的三寶)娶了祖母,父親出世後也到了新加坡,跟隨祖父成爲英籍子民。少年的李光耀居住在新加坡富人區,根本沒有認爲自己是新加坡人的概念。
然後,李光耀的父親在石油公司工作,先後被派往柔佛、巴株巴轄、關丹等地,同在一個行政區,不設關卡,一路暢行,李光耀隨父往來各地,漸漸把自己當成了一個馬來人。那時候在他的意識中,新加坡天然的是馬來西亞的一個地區。
馬來西亞先是接受英國人的統治,二戰爆發後日本人在這裏統治了幾年,對新加坡地區的華人屠殺很厲害。李光耀認爲,這是因爲南洋華僑對中國抗戰大力支持導致日本人的仇恨。可以料想,馬來西亞的新加坡人是不可能對日本人産生好感的。
按理說,隨著日本的失敗,新加坡理所應當作爲馬來西亞的一個地區而發展。然而,馬來西亞的馬來人非常排斥華人和印度人,華人只是寄人籬下,隨時可能被趕走。馬來西亞獲得獨立地位後,對新加坡很不待見,新加坡和中央政府屢屢産生矛盾,馬來西亞把新加坡當成了“拖油瓶”的,新加坡最後被迫于1965年退出馬來西亞聯邦。
當時的新加坡非常弱小,離開了馬來西亞,許多人都看不到前景何在。李光耀近乎絕望,宣布獨立時真的哭了。最終經過在經濟上發展外向型貿易,政治上中央集權的國家資本主義,李光耀一手將新加坡推成了發達國家。新加坡人以國家公民身份自豪,而新加坡這個國家和新加坡人這一身份,的的確確是李光耀和他的小夥伴們一手打造的。
難得的是,新加坡人雖然尊重李光耀的建國和治國貢獻,但對他這位國父“熱愛”的不多,更別說當做偶像加以膜拜的了。而李光耀對此也不在意,他有次接受采訪時說:“我不需要他們(人民)愛我,他們只要尊重我就好。”
(文/王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