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東南亞的重要國家,相信很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新加坡。
雖然它只是個彈丸之地,但是因爲處于馬六甲海峽的咽喉位置,所以擁有了極強的國際地位和高速的經濟發展。國人對它頗有好感,因爲這裏的華人占了7成以上。
在東南亞的早期開發中,華人貢獻了決定性的力量,他們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都占據了人口優勢。
只是和後者相比,新加坡華人對中國的認同度要低很多,他們的國語水平和馬來西亞比相差不少。
新加坡語言
諷刺的是,馬來西亞曾經有過沖突激烈的排華曆史,而新加坡反而是東南亞國家中的另類,它把普通話定爲官方語言,還下大力氣推廣,對其他漢語方言大加排斥。
誰曾想新加坡政府的努力成了徒勞,這裏的普通話使用率持續低迷。
這究竟是“爲他人作嫁衣裳”還是一開始就別有用心?
新加坡政府
新加坡的艱難獨立
要搞清楚這一點,首先我們要了解新加坡的曆史。
和東南亞其他國家主動追求獨立不同,新加坡其實是“被迫”獨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人從東南亞撤兵,當地的民族武裝氣候漸成,掀起了一波獨立風潮。
歐洲殖民者被二戰弄得元氣大傷,想要回歸已經不可能,只能坐視東南亞脫離掌控。
在這個過程中,馬來人和印尼人是實力最強的,所以這兩個國家最先贏得獨立。而曾經被英國人控制的海峽殖民地就變得尴尬起來,它究竟應該歸屬何方?
二戰
這片區域是比較特殊的,爲了更好地發展它,早些年英國輸送了大量華人移民。
和原本的馬來人相比,華人不僅更能吃苦,勤勞程度也是完全勝出。在他們的不斷勞作下,馬六甲海峽的沿岸城市很快就發展起來。
英國人引入大量華人移民也是爲了實現“異論相攪”,馬六甲距離英國本土很遠,一旦發生問題會鞭長莫及。引入華人以後,他們和馬來人之間的矛盾就取代了英國人和馬來人的矛盾。
抗日戰爭結束後,華人的家國情懷被點燃,他們和馬來人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深。而新加坡這個城市是華人聚集最多的地方,他們的人口占比超過了70%。
馬六甲海峽
盡管新加坡位置絕佳,發展前途不可限量。但是因爲大量華人的存在,馬來西亞政府對它充滿了芥蒂。
當時執掌新加坡權力的是李光耀和人民行動黨,他們一直謀求加入馬來西亞,想利用後者的主體民族來完成對華人的壓制。
可惜,馬來西亞對他們的請求完全無視,在談判破裂後,新加坡政府只能選擇“被迫”走上了獨立的道路。
于是在1965年,新加坡共和國正式宣布成立。
新加坡
雖然國家獨立了,但是擺在李光耀政府面前的問題依然嚴峻,此時的新加坡是由華人、馬來人和印度人組成的,他們各自都有強大的祖國,對新加坡這個剛剛成立的國家缺乏認同。
因爲華人的占比最高,所以李光耀政府決定先從他們開始治理。
而“改造”的方法簡直妙到毫巅,完美體現了李光耀超強的政治素養,概括下來就一句話:“讓華人在說中國話的同時完成去中國化!”
李光耀
說中國話,去中國化
這句話聽上去很拗口,但是效果卻非常驚人,它從根子上瓦解了很多新加坡華人的鄉土情懷。
在很多人看來,民族主義和家國情懷仿佛是生來就有的。但其實“民族”這個概念的出現時間並不長,世界各國的民族主義真正形成風潮也是在二戰之後。
獨立之後的新加坡華人在當時並沒有特別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他們對中國的認可其實來自于對家鄉的懷念,這些人的愛國之情基本是從熱愛故鄉的情感上衍生出來的。
新加坡華人
因爲他們有著和家鄉人一樣的風俗、語言和文化,所以對故土有著深深的眷戀。在新加坡高層看來,這些華人根本就是出門在外的廣東人、福建人。他們認爲只有斬斷華人和故鄉之間的情感聯系,才能在潛移默化間瓦解可能出現的民族主義。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和溝通的工具,方言是華人和故鄉之間的人文紐帶。大家說著一樣的話,情感上才更接近。
曾經的新加坡是一個方言寶庫,這裏通用的方言包括閩南話、潮州話、廣府話、海南話和客家話等一共十一種。
爲了加強華人對新加坡的認同感,當地政府選擇了刻意制造華人與老鄉的交流壁壘,方法就是“消滅”各路方言,在全國的範圍內大力推行普通話,也就是華語。
新加坡語言
之所以選擇普通話,是因爲當時新加坡的華人都是南方人,以北方方言爲基礎的普通話對他們來說,幾乎是一個全新的語言體系。一旦這些人的日常交流都開始使用普通話,他們和故鄉的聯系就會變得越來越淡。
而且當時的中國大陸和台灣都在推廣普通話,新加坡順勢爲之不會顯得突兀,能把真實的想法完全包裹在“語言統一”的大旗下。
不僅給了國民交代,還在國際上贏得了大陸和台灣的好感。
李光耀作爲20世紀知名的政治家絕非浪得虛名,如此高明的手段實在是讓人心生敬佩。
李光耀
強勢推廣普通話
在確定了“推廣華語,消滅方言”的政策後,新加坡政府很快就開始了全面運作,他們制定了非常詳細的方案,爲每一個可能發生的問題提供了全套解決策略。
1979年,新加坡設立推廣華語理事會,正式確定了從官方層面進行“講華語運動”。當年的9月7日,李光耀發表了重要講話,表示要“淨化”新加坡的中文環境,限制漢語方言的使用。
從這一年的9月21日開始,“講華語運動”在政府內部展開了,爲此還推出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就是要求政府公務人員在和華族人員溝通是盡量使用普通話,避免說方言。其次,公務員之間的交流必須使用普通話來取代方言。
“講華語運動”
爲了讓推出的政策師出有名,李光耀還編纂了一個並不存在的專家,他多次在宣講中提到:知名語言專家認爲孩子的大腦不能容納兩種語言體系,要學好華語,就不能教給孩子方言。
雖然這個謠言很快就被語言專家反駁,因爲他們調查後發現同時掌握幾種方言的華人家庭很多,對孩子根本沒有影響。
不過這份辟謠並沒有影響“講華語運動”的進行,新加坡政府隨後公布了每年的運動指標,還爲其設計了專門的口號。
比如1979年就是“多講華語,少講方言”。這個標語一年比一年激進,到了1983年已經是“Mandarin’s In. Dialect’s Out”(華語來,方言滾)。
“講華語運動”
在政府內部取得一定成效後,“講華語運動”開始推廣到社會層面。
從1981年開始,新加坡停播了幾乎所有的方言節目,傳統媒介不被鼓勵使用方言表述。
當時新加坡有很多廣東人,所以香港電視劇都會直接引進原版。但是從這時開始,政府不再允許引進原版港劇,必須使用華語配音之後才能播放。
此舉招來了民衆的一片反感,電視台收到了大量投訴,但是新加坡政府卻堅持推行。
除了媒體,學校也是這項運動的主陣地,李光耀認爲消滅方言必須從孩子抓起。因此從小學開始,新加坡的學生就被禁止使用方言,一旦發現要面臨可怕的懲罰。
李光耀
新加坡政府制定的處罰對小學生來說非常嚴苛,起步就是罰站,如果多次被抓,甚至要被拉倒校園裏打10鞭子。
這對小朋友的心理傷害是極大的,慢慢就沒人敢說方言了。
到了“講華語運動”後期,新加坡政府的措施變得越來越苛刻,很多資深政府服務人員僅僅因爲華語講得不好就被辭退。
在近乎強制性的措施下,到1990年,新加坡華人的方言使用率大幅下降,甚至家庭交流的使用都跌到18%以下。
新加坡人
“鹬蚌”相爭,英語得利
根據新加坡官方的最新統計,如今這裏的年輕人對方言的使用已經十不存一,很多人甚至已經無法和家中的長輩交流。而這些80後和90後,對中國的認同也大大降低。
還有人天真地以爲,李光耀提出的“講華語運動”至少推廣了普通話,但實際效果卻大相徑庭。
進入21世紀後,新加坡華人的方言使用率下降了11.5%,而華語的使用人群僅僅提升了不到3%。
至于剩下的人去向何方,答案也很簡單,當然是新加坡的另一個官方語言——英語。
李光耀
這就是新加坡政府“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表面上他們大力推行華語,甚至采取了很多強迫性措施。
但實際上,官方又把英語定爲第一語言,不斷強調掌握它會帶來的豐厚利益。
一邊是填鴨式的強制推廣,一邊是潛移默化地以利誘之,受夠了學校壓迫和政策拘束的年輕人會做出哪種選擇,結果不言自明。
新加坡
結語
亞洲不少國家在獨立後都曾面臨一個嚴峻問題:它們取得了主權獨立,但文化上並不獨立。
接受了幾千年華夏文明的熏染,想要徹底擺脫影響實在是困難重重。所以無論日本、韓國還是越南,在這件事上都傾盡全力,才有了些效果。
而新加坡無疑是個中翹楚,它用完美妥帖的僞裝兵不血刃地完成了對當地漢語方言的“消滅”。通過八面玲珑的手段,李光耀讓“去中國化”很好地掩藏在了新加坡發展的大旗下。
因爲立場不同,中國不會對此進行大肆批駁;只是如此巧妙的手段,卻必須杜微慎防。
參考資料
《新加坡華語運動的成就與反思》——謝世涯
《移民、族群與認同,東南亞華人方言群的曆史特征與發展動力》——吳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