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府機構已經發話了,正在檢討實行了多年的“停車轉搭公共交通計劃(Park and Ride Scheme)”。
新加坡地小人多,尤其中央商業區寸土寸金,交通一向繁忙,不但停車費巨貴(有6.5元/小時的,扣你沒商量),而且停車位十分有限。
新加坡在1975年就推出了“停車轉車計劃”,以比較廉宜的價格,鼓勵擁車的市區上班族購買一種“停車+乘車”配套,就爲鼓勵他們在上班高峰期把車停在指定的停車場,然後轉搭巴士進市區開工(那時還沒地鐵),以舒緩中央商業區的交通擁擠狀況。
▲有這個標志的停車場,就參加了計劃
通過經濟手段,幫助駕車人士解決停車位緊張又停車費巨貴的問題,引導緩解機動車道資源交通擁堵的問題。這種用經濟杠杆手段解決社會問題,一直是新加坡社會管理的特長。在1987年新加坡地鐵陸續開通後,到1993年,“停車轉車計劃”就把它也包進來了。
▲1987年新加坡首條地鐵開通的盛況
近20年來,計劃與時並進,目前42個停車場,提供了大約4700個停車位給計劃參加者(平均一個停車場有超過100個車位,也是夠拼)。
駕車人士只要購買每月70元的停車套票(40元易通卡+30元停車月票),就能在上班時間(平日的上午7點-下午9點,星期六的上午7點-下午3點)沒有後顧之憂地停車走人了。一般停車費少則70多則90元,比30的套票價格,貴了一倍多。
至于偶爾參加“停車轉車計劃”的駕車人士,就算沒有買到套票,只要在車上放3塊錢的固本(券),也能名正言順參加。
政府修這麽多停車場,如此便宜的收費,前面已經說了,根本就不是爲了賺停車人的錢。但是“聰明人”也自然發現了“價值窪地”。
很多人恰好是在那些“便宜停車場”旁邊工作或者辦事,就順便參加計劃停在那裏了。
政府設置這些低于市場價格的“便宜停車場”,是爲了減少私家車對繁忙道路的使用。如果本來就不存在對繁忙道路的使用,那政府補帖的初衷就基本沒意義了。
事實上,定期使用計劃的駕車人士不到2000人,其中只有大約一半的人,在停車後馬上轉搭公共交通(這是計劃的標准參與方式)。特別在某些停車場的計劃濫用“重災區”,只有不到20%的人在停車後轉搭公共交通。
有人就要問了:那參加計劃的駕車人士光停車沒搭公交工具,是充分利用了每月只要30元的停車場收費,另40塊公共交通費,又怎麽用?
有辦法,轉讓給別人用!不少駕車人士的做法就是:我用停車部分,把易通卡部分給家人或者朋友用咯!這真是充分利用了,金錢或者人情,必有一樣能賺得回來。
一些人的好賺“如意算盤”,顯然負面影響越來越大了,終于引起當局注意。
▲“如意算盤”打不響
另外,最新的統計數據就顯示,過去幾年來,因爲中央商業區公交網絡的銜接性加強了不少,“停車轉車計劃”的使用率一直很低,每個月平均不到4成而已。
另外,新加坡政府這幾年都在大力推動“減少用車(Car-lite)”,這麽補帖擁車族少開車的半吊子政策,還不如索性取消了,省出錢去補帖無車族。
這個政策調整其實早有迹象:之前建屋發展局和市區重建局宣布,將從12月1日起,全面調高公共停車場的收費,按理說停車轉車套票的價格也會相應調高,但陸交局一直沒有宣布,應該就是在醞釀大改革吧。
駕車族的日子,在新加坡是越來越不好過了。我們是該哭還是該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