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俄羅斯公報發表文章稱,運-20已經在中國空軍服役了一年左右,但外界基本不清楚該機的部隊試裝情況到底怎樣,只是見到網絡上不時出現一些運-20在地面停放和空中飛行的照片。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運20在中國軍隊地位堪比殲20戰機,甚至對於其先進性能就連俄羅斯也垂涎三尺,有專家建議俄從中國購買運20,而這也讓很多軍迷表示終於揚眉吐氣了。
準確來說,運-20還不能算是人們常說的大型戰略運輸機,按照之前美蘇兩國的劃分標準,C-5″銀河”、安-124這兩款載重量分別達到130噸和150噸的機型才算大型戰略運輸機,而C-17、伊爾-76和運-20這些載重量50-80噸的只能算跨界型戰役運輸機。
這是因為後三者更需要在中小型的前線簡易機場起降,為前沿部隊提供最直接的空中物資和裝備補給。正因為如此,C-17、伊爾-76和運-20才具有一些比較一致性的設計風格,如:T型垂尾、上單翼、復合式起落架等。
在外形設計上,運-20明顯採用了俄羅斯伊爾-76和美國C-17兩款戰略運輸機的部分設計風格,但總體而言,運-20還是更像C-17。如:運-20與C-17一樣,都採用了超臨界機翼,這種設計使飛機具有較好的升力係數和較低的阻力,而伊爾-76還是用傳統翼型。
為數不多的運-20和伊爾-76的共同點或許就是D-30KP-2渦扇發動機了,但這也是無奈之舉。畢竟,中國航空業還無法為一款最大起飛重量220噸的軍用運輸機提供動力系統。
此外,運-20的機體更加短粗,而伊爾-76的機體更加修長,雖然修長的機體可能獲得較好的飛行品質,但運輸機還要看運載能力。伊爾-76最大的缺點其實還不是別的,就是其貨艙尺寸台小,其貨艙容積與其50多噸的運載能力不成正比。
但運-20成功避免了這一失敗的設計思路。據稱,運-20的貨艙容積繼承了C-17的特點,那就是寬大。運-20的貨艙尺寸為20米X4.1米X4米,可以輕鬆裝下一輛99式主戰坦克,而伊爾-76裝一輛中型卡車都難。
當然,伊爾-76畢竟是在1970年代初期設計的,而運-20是近些年才設計的,這樣縱向比較顯然也對伊爾-76不公平。那麼,也是近些年才完成設計的伊爾-476的貨艙還是沒增加多少,其主要是換裝了航電系統、發動機,並增加了內部載油量和載重量。但運-20則要比伊爾-476有更寬大的貨艙,在運輸大部分物資時,運輸機貨艙的容積往往要比載重量更重要。
總之,運-20的總體技術性能要超越伊爾-76,除發動機外,也要超越伊爾-476,與C-17的差距也是在毫釐之間。預計經過約5年的時間,裝上渦扇-20大涵道比發動機的運-20就會徹底超越C-17。
殲20最近怎麼不見,它在忙什麼?
殲-20怎麼不見了,殲-20在忙什麼?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已經習慣了殲-20頻繁曝光的網友們,不停的發出以上疑問。其實,如果想知道殲-20目前究竟在什麼地方、幹什麼,我們不妨先梳理一下極具參考價值的美國F-22來獲得相關信息。
F-22於2005年12月15日正式在美國空軍開始服役,成為當時全球惟一進入服役的第四代戰鬥機。而在此之前的2002年10月23日,首架小批生產型F-22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正式簽署移交給美國空軍作戰試驗與評估中心(AFOTEC),進行作戰試驗與評估(OT&E)。也就是說,從交付美國空軍試驗到形成初步戰鬥力並正式服役,F-22用了差不多3年的時間。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一款新型作戰飛機在正式服役之前,首先會裝備位於華北某地的飛行試驗訓練基地,該基地主要用來培訓那些換裝新機型的飛行員、地勤維護人員,以及新型號使用、維護大綱。在2016年年底,在數架殲-20戰鬥機開始塗裝有5位數編號的時候,就有多家媒體及機構分析,這批殲-20交付的單位,就是華北某地的飛行試驗訓練基地。而早在2015年3月的兩會期間,軍方人士就透露,空軍已經在全軍率先組建了第一支作戰試驗部隊,目的是縮短從裝備試製到裝備試驗,再到裝備交付的過程,促進裝備列裝過程的規範化、科學化,讓裝備交付部隊就能使用,加快我空軍實戰化建設的步伐。
中國殲-20隱身戰鬥機1月11日首飛高清視圖
這表明,和F-22進入美國空軍作戰試驗與評估中心比較類似,殲-20也要經過中國空軍作戰試驗部隊的試飛測試,才能正式服役並承擔作戰任務。
在2002年10月到2005年2月期間,F-22進行了535架次任務飛行、總飛行時間1291.2小時的試驗,美國空軍作戰試驗與評估中心於2005年3月11日向國防部部長和國會提交了初始作戰試驗與評估報告:F-22戰鬥機作戰效能非凡,主要作戰性能均已達到或超過指標要求;具有潛在的作戰適用性,但可靠性、維修性、保障性方面存在缺陷有待改善。在空軍航空作戰司令部(ACC)指揮官宣布F-22形成初步戰鬥力(IOC)兩年後的2007年12月12日,空軍航空作戰司令部指揮官宣布F-22形成全面戰鬥力(FOC),全面戰鬥力形成標誌著擁有足夠數量的具有作戰能力和部署能力的戰機、地面保障設備和受訓人員。
除了在模擬的作戰環境下測試F-22的攻擊能力、生存能力和可靠性之外,在作戰試驗後期,還會進行1對1(殲-20對一架其他戰鬥機)的基本空戰演練、多對多(多架殲-20對多架其他飛機)的實戰化演練,比如演練殲-20與預警機、加油機、電子戰飛機、轟炸機,以及其他戰鬥機的配合使用、不同作戰任務下應當攜帶什麼樣和多少數量的武器彈藥、戰鬥打響後如何轉入戰區等。
駐夏威夷美空軍F-22中隊空中加油作戰訓練
對於中國未來第一款正式服役的隱形戰鬥機來說,殲-20最重要的任務是讓中國空軍了解並吃透隱形戰鬥機對空中作戰理論、軍事裝備和作戰方法帶來的巨大的影響,而不是苛求其隱身性、動力系統等一些單項性能。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憑藉其優異的隱身設計和先進的航電、武器系統,現有狀態下的殲-20有能力抗衡可能出現在中國周邊的任何第四代戰鬥機,而隨著殲-20的批量生產和後續的持續改進發展,以殲-20為代表的多種新型戰機,將給中國空軍帶來革命性的進步,也必將引領中國空軍進入嶄新的「隱形時代」。
新版殲20戰機航電系統已達世界最高水平
簡單來說,在俄羅斯命運多舛的T-50搗鼓好之前,殲20將成為當今世界上唯一有實力在制空權爭奪中可以與F-22一較高下的機型。而從殲-31、利劍等隱形飛機的出現來看,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隱形機對抗將只屬於中美兩個國家所有。
2011號殲20完成首飛後在跑道上豎起鴨翼
殲20用上自研二元矢量噴口高端動力,新照為證
殲20降落時襟翼下偏的幅度很小,這意味著它還留有著極大的控制餘地
伊朗蘇30到貨雖只電腦製作,但可能實現
這一兩天,一則消息又刷爆了網絡,那就是「伊朗買自俄羅斯的蘇-30到貨了」,證據是一個小視頻。
視頻中的蘇-30系列戰機
在視頻中,有伊朗地面機場的各型軍機,有伊朗空軍塗裝的蘇-30戰機的飛行鏡頭。如果說圖片還可以PS,那麼視頻應該是真的了吧?根據該機的尖垂尾,很多人說這是伊朗購自俄羅斯的蘇-30SME到貨了,只是其單前輪顯得那麼的不和諧,能滿足這條件的也就相對古老的蘇-30K了(90年代末俄羅斯提供為印度的那一批冒牌蘇-30MKI)。可惜的是,事實上,連這都是假的。該視頻是伊朗動畫師Houman Sorooshnia在Instagram上製作的特效,是搞著玩的,甚至裡面的蘇-30K都是電腦CG的。這年頭,真是網絡套路深,只能回農村啊。
然而事情雖然是假,但伊朗購買蘇式戰機則幾乎是未來幾年的必然趨勢。首先,其價格便宜。無論是蘇-34、蘇-30M2,還是蘇-30SM,這幾年俄羅斯的國內採購價按不變匯率計算都只有4000萬美元左右。再加上這幾年盧布兌美元的大幅貶值,其實際價格只有2000萬美元左右。即使是3.5代的蘇-35,其換算價格也沒有超過3000萬美元。這種價格優勢,一方面給俄羅斯軍售帶來了極大的利潤,一方面也給其產品價格帶來了極大的操作空間。
俄羅斯蘇-30SM戰機
其次,蘇-30SM本身是一款性能不錯的戰機。其原型是俄羅斯賣給印度的蘇-30MKI,使用BARS無源相控陣雷達和AL-31FP矢量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34噸,內油9.3噸,最大載彈量8噸,最大航程3000公里。在印度大批量長時間的使用後,已經相對成熟,並於近幾年裝備俄羅斯空軍。伊朗擁有165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相對較大,上一次購買自美國的F-14戰機也屬於雙發重型戰機,因此繼續採購蘇式系列戰機也合情合理。
再次,俄羅斯幾乎沒有什麼競爭對手。歐美是沒戲了,其他國家基本也拿不出什麼產品。很多人希望伊朗能購買殲-10戰機,但從性能上看,殲-10並不具有什麼優勢,在航程、載彈量、多用途能力上還具有劣勢,在價格上的優勢也不大。至於殲-10B/C,目前還沒有獲得出口許可;即使後面獲得了,還將面臨蘇-35這個競爭對手。
另外,在軍售禁令下,俄羅斯所能提供的是一整套的軍工產品,包括S-300系列防空飛彈,米-8/17型運輸直升機,基洛級潛艇,超音速反艦飛彈等。其他國家要麼因為和伊朗交惡而沒有機會,要麼出於自身戰略考慮沒有這個可能。
航展上的蘇-30SME戰機
人們常說,軍售與政治關係很大,而軍購有時候也是某種程度上的交保護費。俄羅斯一方面在中東地區擁有較大的影響力,一方面在敘利亞衝突里「兩肋插刀」的表現也說明其在生死存亡之際,是基本可以依靠的對象。國家安全畢竟大於生意,伊朗選擇俄羅斯是很正常的。
在未來的新一代戰機問題上,伊朗有兩個選項,一個是俄羅斯的T-50,一個是中國的FC-31。顯然,作為傳統的俄羅斯武器的用戶,T-50將是優先選擇,而FC-31所謂的價格優勢,在面對T-50時恐怕將用處不大。FC-31目前更可能的用戶還是埃及等油霸,而這些國家顯然跟伊朗是死敵,這又減少了一份可能性。雖然因為資金和性能問題,T-50項目目前在俄羅斯陷入困境,但生產少數繼續測試還是沒有問題的,後面龐大的印度市場也將使T-50項目繼續發展和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