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孩子就來新加坡上學了,這一年來我也一直在新加坡陪讀陪伴孩子。在兒子上學的這一年裏,我漸漸發現新加坡教育的一些“特質”。
行爲准則規範
我孩子就讀的是新加坡公立學校。
從入學第一天起,《弟子規》就成了學生們的行爲准則,要一直背誦到小六畢業。
在南洋小學的校園裏,每天早上廣播中會傳來學生們朗朗的《弟子規》誦讀聲,你可以在圍牆上看到《弟子規》的原文與釋義。而每每學校集合時,在等待的過程中,孩子們都會背誦《弟子規》。倘若時間充足,老師還會結合日常學校、家庭生活,逐句講解,啓發學生來實踐《弟子規》。
﹏
有一次我們全家去運動,小朋友想玩羽毛球,可因爲出門著急我只帶了球拍。小朋友四處尋找,突然他高興地跑到我面前說,“那邊的一個塑料盒裏有個新羽毛球,但不知道是誰的嗎?媽媽我們去問一下可不可借用。”
正在場邊休息的一個朋友聽到後說:“沒事,你拿去打吧,我知道是誰的。”
兒子並沒有伸手去拿,而是看著我說“媽媽,不行。我必須跟它的主人打了招呼才能用,因爲“弟子規”上說了‘用人物,需明求,倘不問,即爲偷。”
現在每周四我都會去學校做“家長志願者”。我僅僅做了三次而已,但在接送孩子的路上,總會有學生給我鞠躬。
這是新加坡小學學生的另一個特質,因爲他們知道“路遇長,即屈揖”的道理並實踐它。
理財從六歲開始
在新加坡,一個六歲的小學生從一入學就開始要自己管自己的錢包了,我這麽說你信嗎?
新加坡常年氣溫在30度左右,這樣的天氣家長給孩子帶飯很容易變質。所以在新加坡的學校,都設有學生飯堂,以比較低的價格提供飯菜,孩子們在吃飯時間內自己帶錢去買飯吃。
“每天最多給他帶5新幣就可以了,我們的學生都自己買飯吃,你不用擔心。”到新加坡學校報到第一天,他的校長就這樣對我說。
我只好入鄉隨俗地給他准備了錢包,讓他開始自己理財。
可是一個六歲大的孩子,他能行嗎?我腦子裏有太多的顧慮:如果他丟了錢怎麽辦?他是不是吃得慣?他可能只買不健康的雞翅、漢堡?有沒有人欺負他是新來的,拿走他的錢,他就沒有飯吃了?
事實證明我是瞎操心。
下午放學見到他,他興奮地描述了自己的學校生活,而最開心的就是他第一次自己在學校飯堂買飯吃的經曆。
現在他除了每天自己帶錢買飯吃外,有時還會在學校的圖書展上買書,在學校的書店買日常的文具等。
他到新加坡不到兩個月,我就從最初給他2元都不放心的日子中解脫出來,有時偶然帶給他50元去學校買書,帶10元買文具,晚上回到家他一定會仔細地給我報賬,然後把找回的錢數如實地交給我。
至于買什麽書,買什麽文具,也都是他自己說了算。我發現這些他做主買回來的書或文具,總是愛不釋手、更加愛惜。而對于怎麽算賬,元、角、分之間的轉化關系,他已經完全掌握了。
分層教育,人才分流
新加坡教育制度獨特。
此外各個學段的升學會考也讓很多即將畢業的孩子無法輕松過暑假,在新加坡,上課後培訓班也是有講究的。
比如你讀哪所學校,一些培訓機構只輔導這所學校的學生。那些專門服務某所名校的課後補習班,除了要對學員進行入學測試外,有的甚至因爲人太多,不得不排隊等位子。
新加坡的教育理念,還是受東方文化影響比較大,家長對孩子都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全社會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又是空前的高。
分層教育,比較有利于孩子們的競爭,面對面的直接競爭。學科的自由而帶限制的選擇,強調適當的文理均衡。同時又滿足了不同孩子的喜好,有利于孩子的發展。每一門課的分級,同樣有利于孩子去合理安排時間,關注自己需要關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