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拾遺
盡管全球經濟處于風雨飄搖的困境,新加坡一般的投資者預期每年的投資回報至少是9.2%,而千禧世代(18歲至35歲)投資者的預期回報更高達9.6%,遠超過本地股市3.8%的年均股息收益率。
資産管理公司施羅德(Schroders)上星期公布上述的數據時表示,在當前超低利率環境下,新加坡投資者對投資回報,過度樂觀。此外,調查也發現,本地投資者的投資持守期過短,不足以抵禦市場的波動性。
在今年2月,另一家資産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公布類似的報告,其結果與施羅德的調查,基本上一致。
貝萊德的報告指出,新加坡投資者預期每年從投資中取得8.4%的回報,然而他們比其他國家的投資者保守,持有的現金占了投資組合的近一半,因此要取得預期的回報,更爲困難。
回報期待與現實落差大
本地投資者對投資回報的期待,顯然的與現實有很大的落差。
上個星期,副總理尚達曼指出,過去10年裏動用公積金投資的會員中,超過80%的人獲得的投資回報,低于公積金普通戶頭所賺取的2.5%利息,而45%的投資者甚至虧損。
他表示,公積金投資計劃(CPFIS)無法讓會員獲得比公積金更高的回報,與它設立的原有目標不符,因此政府將檢討這個計劃。
國人的投資回報,何以如此低落?
公積金咨詢團上個月發布的報告指出,在目前的公積金投資計劃下,公積金會員在購買基金時所付的費用高達3%,而每年的管理費高達1.75%。高昂的費用,影響了投資回報。
此外,缺乏投資經驗的公積金會員,頻繁地進行買賣,推高了投資開銷,而他們盲目的跟風導致高買低賣,也削弱了投資回報。
因此,咨詢團建議,政府推出一個簡單且收費低廉的“長期投資退休計劃”,由一個單位集中管理投資資金,並采取長期的投資策略,以減少投資開銷。政府接受了這個建議,但具體的操作方式目前還未公布。
公積金投資計劃自1986年推行以來,經曆了不少變遷。目前,公積金會員可動用公積金購買債券、股票、單位信托、交易所基金(ETF)、房地産基金及投資聯結保單。
截至2015年底,在公積金投資計劃下,會員從普通戶頭及特別戶頭提取總額250億元投資,但高達1050億元可用于投資的公積金,尚未動用。這顯示大多數新加坡人在投資方面,還是相當謹慎及求穩。
雖然在公積金投資計劃下,投資基金的收費曾一度引起嘩然,但政府已經爲參與這個計劃的基金經理設限,降低投資開銷。那些歸入低風險的投資基金,收費不得超過投資額的0.35%,而歸入高風險的投資基金,收費也不得超過1.75%。此外,投資者自行購買股票或交易所基金,不必假手于投資經理,可省下投資基金征收的傭金。
因此,關鍵不在傭金或投資開銷,而是投資環境以及投資能否賺到錢。
截至今年7月底,海指成份股過去三年的年率化總回報(股息加上股價的回報)是負1.82%。在這個惡劣的大環境下,即使基金經理有三頭六臂,也難有作爲。況且,大多數的基金經理都是根據指數如海指,調整投資組合,因此他們的表現與大市相去不遠。
投資環境未來波動將更大
市場人士普遍認爲,接下來的投資環境將有更大的波動,而且投資回報會偏低。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在最新的年報便指出,未來20年的長期投資回報將比過去顯著的低。
對于個別投資者而言,在目前惡劣的投資環境,期望高回報就必須承受更大的風險。如果有人向你推薦風險低而回報高的投資,那十之八九是個騙局。
另一方面,多年來的超低利率促使投資者追逐收益,忽略了風險,因此市場上倒出現不少風險高而回報相對低的投資,例如稀奇古怪的另類投資及中小型企業發出的債券。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前首席投資官黃國松曾這麽形象地指出,“投資者如今在努力追求高回報率,情況就像蹲在火車鐵道上撿拾銀角那樣,就那麽一丁點錢,卻面對著火車隨時迎面呼嘯而至的風險。”
投資者若無法或不願承受太大的風險,或許就有必要降低投資回報的預期,以拉近夢境與現實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