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將在小學提供更多“孵育空間”,讓學生從小有更多機會,通過活動探索和培養生活技能,在不斷嘗試中培養韌性,以及敢闖敢“沖”的精神。途徑包括在小學推廣應用學習項目、多借助課外活動和戶外教育等平台。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趁早培養學生勇于創新、樂于學習且不畏失敗的精神,有益于個人應對未來挑戰,爲社會創造價值。
教育部將在小學提供更多“孵育空間”(incubating space),讓學生從小有更多機會,在“不計分的情況下”通過活動探索和培養生活技能,在不斷嘗試中培養韌性。這包括在小學推廣應用學習項目、借助課外活動和戶外教育等平台。
教育部長(學校)黃志明自前年10月掌管教育部的學校事務後首次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日前在一個多小時訪問中暢談該部門的工作重點,並勾勒教育下一代的願景。
中學自2014年起陸續發展不同特色的應用學習項目(applied learning programme),幾年下來已在所有中學推行,讓學生通過活動學以致用,培養興趣。教育部希望把這些項目也推廣到小學去。
黃志明也是交通部第二部長,他指出:“一所中學可能把重點放在推廣編碼,另一所發展生態與環境保育,各校打造不同專項讓學生有空間發展興趣、突破學習的極限。重點是,這些學習空間必須是一個沒有計分的‘受保護空間’,讓孩子能真正去探索和發掘,挑戰自己的極限……一旦加入評分的測驗,又會流于正規教育,人人想爭取最佳分數,這沒有益處。”
新加坡的教育素質一向來在國際上獲得肯定,學生的閱讀能力、數學和科學知識在去年底最新公布的國際學生測試項目(PISA)、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TIMSS)名列前茅。
黃志明強調,我國會繼續保持嚴謹的學術標准,但同時須加強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的生活技能,好讓他們能建立各自的“指南針”,指引他們應對變幻莫測的未來世界。
他指出,與雇主交流時所獲得的反饋是,新加坡人聰明能幹,但大多是被動地等待指示。
“雇主想看到的是個人多一些勇于創新與嘗試的沖勁,即使失敗也有重新再來的堅毅精神……我們應如何在學校創造這樣的‘孵育空間’來提高孩子的動力,去追求感興趣的事物?”
黃志明把這種勇于嘗試、肯拼敢闖的精神,稱爲entrepreneurial dare,並以沖鋒陷陣的“沖”字福建話讀音“qiong”來把它形象化。
黃志明上個月底在新校長委任儀式上,就鼓勵教育工作者在紮實的學術基礎上,進一步開拓“非正式”學習空間,讓學生探索新知,激發學習興趣和動力。
針對如何具體落實這類“孵育空間”,他在訪談中例舉一些已推展應用學習項目的小學。
以河道小學(Waterway Primary)爲例,學校推行講演活動,學生不僅是學習語文,更體驗講故事、說服他人的過程,學會克服當衆演說的焦慮感。綠苑小學(Greendale Primary)則讓學生應用數理知識制作玩具,從創造的過程中發掘滿足感。
“孵育空間”也可以是課外活動、體育和戶外教育等等。黃志明以求學時參加的學生警察團爲例說明,學生從參加團體活動中培養領導能力和責任感。
教育部去年宣布,從2020年起,所有中三學生須到科尼島或烏敏島參加爲期五天的外展訓練營。從戶外教育、應用學習項目到2021年落實的小六會考改革,這些舉措都旨在提倡更全面的教育,淡化對“追分”的偏重。
但黃志明坦言,要家長接受教育應有更全面的價值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花數年時間。但他有信心,因不少家長反映他們樂見教育方向的調整。
他強調,社會各方須重新審視唯才是用的定義,不能局限在學術成績,也應是展現創意、沖勁等特質的能力。新加坡人“怕輸怕死”的心理不能成爲阻礙個人突破的“枷鎖”。
“在新的經濟環境,我們不能單是增值,也要創造價值;不只要能解決問題,也要能發掘機遇。每個人須有那種勇于嘗試和創新的拼搏態度。”
專訪刊第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