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是酷愛讀書的人,只要有字的東西放在跟前,就能靜靜待很久。這個習慣到現在還如此,現實中極少見到真的讀了一本又一本的人,因此喜歡讀書的人,我很有好感。
今天分享近期讀的一本書,《李光耀談治國、管理和人生》,它不是名人傳記,而是語錄集像《孔子》。裏面是李光耀說的話,主要從3塊,談治國、談管理和談人生,給了我不少啓迪。
1、我讀書的2個方法
對于讀書,我也看過諸如《如何閱讀一本書》等書籍。有沒有用到這些方法呢?基本是沒有。
但我有一些讀書方法,可以簡單介紹下。比如說在app上,會給閱讀的書籍劃線(好詞好句好段),之後導出來。專門有個日簽,每天讀一些。
這方法初中就開始了,那時候是抄在紙上,早讀的時間讀一下,我的作文水平在班級也都是前列的。現在還有一個方法,Anki記憶。某些書是有框架的,我把這些稱爲工具書,比如曆史、心流、思考法則等等。按照框架,然後用問答的形式呈現出來。
比如說蘭州拉面店的三個精益秘訣……將這些強識記,實際上變成可遷移的技能了。
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一個知識點就是談判。之前有學習到兩條:
後來就不用看其它書了。生活中的很多事都是驗證和豐富這些點,如果有遇到不在狀況內的,又可以給人新的啓發。
2、關于“直”和人性
從李光耀身上,感受極深的一點是直。他有一句話:“我平生面對許多指責,但就連我最大的敵人都不曾批評我不敢有話直說。”
李光耀的直是浩然正氣的直,其實會發現身邊也有人愛惜自己的羽毛,這樣的表現我覺得應該提倡。另一方面,我們常常說作家是非常了不起的,寫書洞悉人性。
但我發現李光耀比絕大多數作家都要了不起,他對人性的了解真的是到很深的程度了。而且因爲他不是從書齋中獲取,他是在跟人的實際交往中,練就出來的超凡經驗。
他思考新加坡的命運,然後呢,在被上世紀五十年代,新加坡被馬來西亞“丟棄”後,他哽咽。此話應了那句“誰說英雄不流淚,只是未到傷心時。”
不過,李光耀痛定思痛也成全了自己和他的國家,他說:“新加坡只有一次機會,而它只能向上——要更嚴謹、更自律、不斷向上提升。你把這搞垮了,大家也就玩完了。”
他說:“一個國家更需要建立的是紀律而非民主。”他規劃出花園國家,讓優秀人才吸納到政府層,新加坡幹淨、新加坡廉潔、新加坡有效率,新加坡也充滿活力和多姿多彩。
他提出:“政府會從旁給予一些幫助,但每個人必須負起各自生活的責任。”這是他對國民性的研究和解決劣根性的方法。
他說:“ 在世界這個角落,一個城市島國如果要生存,就不可以平平庸庸。”誠哉斯言,用到個人何嘗不是如此呢?
身邊很多人雖然也過得挺好,但許多時候的抱怨我聽了還是不太舒服,可能最近想變得不平庸吧。減少抱怨,也不喊口號,發揮潛能,向上奮鬥。
3、和人交流的價值
題外話,一直有個想法,就是每周都能夠找個朋友(朋友的朋友)聊聊天,大家可以沒有目的的,也有針對性的。如某本書或者某倫理題、哲學觀點進行探討。
因爲讀書固然是開拓眼界的方式,但和人聊天,知識點讓人愈忘不了。
之前與人聊天,ta忽然說出來的一句話,到現在都還清楚記得。然後有時我說出的話,那時候覺得挺對的,後來想想那時我怎麽會想成那樣呢?實在太不嚴謹,太沒有頭腦了。
和人交流能夠檢驗學習的成果,另個角度也是一種美好的事。李光耀說:“到最後,我唯一能珍惜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是,和人交流,和人共事,和人度人生。
當然,汲取知識外,我還有個閉關時間。創新類“工作”沒有定法,像我會有某一時間專門沉下來,只在那思考和寫,出來的東西當然有好的。
4、最後的話
我越發感受到一點,傑出人物所取得的成就很多時候不是因爲他們天賦異禀。而是傑出人物先讀過了一些書,而是傑出人物先看到了某個模式。
用閻連科的話講:我一直在反省,爲什麽莫言就寫了《透明的紅蘿蔔》,余華就寫了《十八歲出門遠行》,閻連科就寫了《天麻的故事》?這件事情我一直想啊想啊,最近就想明白了,原來是20周歲以前我從來沒有看過外國小說,他們居然都看過。莫言和余華的寫作寫得好,因爲他們早就看過外國文學。
你想想,魯迅是近代最偉大的作家,可是他看過的書,他學習過的知識,他的思考和創作力,今人有誰能及?他知道一流的作品,他寫出了一流的作品。
因此,腦子其實差不多,只不過有些人比你先接觸到了一些東西。中國的商業先驅者向美國學、向日本學,都是一樣的道理。
因此,投資身體確實是重要的事,長周期你的運氣大概率好點。你30歲保養身體和40歲保養身體,完全是不一樣的投入。
最後我想說,曼德拉和李光耀兩者都是偉大人物,沒有高低。曼德拉是西方式(希伯來文化)的英雄,李光耀是亞洲文明之薪火。曼德拉這樣的人很難學,李光耀卻非常適合我們。
用李的話結束:“雖然我已經八十七歲,但我還能保持健康,因爲我天天運動——步行、騎車和遊泳。如果你也這樣做,那你便能和我一樣擁有強健的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