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之所以能夠在中國流傳幾千年,自有她存在的道理:
一是練身;大家都明白。二是練氣,或者說是練功;大家也容易理解。三是練心,有些人就可能會容易忽略。有練太極拳數十年,而沒有太極功夫內勁、意道者,確實很多。太極拳流傳很廣,但得太極真諦者甚少。太極作為一種內家拳法,博大精深,養生、防身是它的功能之一。然而,如果人們練太極拳而不知道其「意」,練著幾十年的體操,便無甚麼真正的養生、防身功能了,因為練習者根本就沒有太極內功,也就無任何效果。
「意」,是太極內功必須要修練的東西,許多書已經把它神秘化了,或者根本就不提它而只講架式,看書的人不著邊際,不理解意是何物。古典拳論有意的論述,但對於一般人來說過於深奧,不通俗易懂。或者說,前輩們傳道不傳術,而許多後學者不知道法門,體悟不出簡便易行的具體修練方法。內家拳有「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境界描述,但許多人並不知道什麼是意,又如何能練拳,如何能理解這句話的內涵?
大家知道,「心神意氣」是人體具有的功能,「意」由心識、神誌合一而得到的一種結果。通俗地講,「心」應當是主(人體系統中的最高地位),它主宰人的一切感覺,活動,心理與本能;而「神」是帥、將軍,由六神七魄具體統合指揮人體的功能,實際上是負責運化人體各種有機活動的過程。心神合一即所謂靈魂也。「意」是真正具體的有意識的能動性極強的心理活動,是人體最為矛盾而又自然能夠體察到的一種客觀存在,它是心神控制指揮下的真正的活動部隊,是分析和處理視、聽、觸等諸多感覺在內的「CPU」。顯然,「意」是思想意識,是人們能夠主動體會到的東西。而心神是本我、無我,是人體自然規律,不可控的,是不可捉摸的無形的東西。比如,我們不能主觀隨意地使呼吸功能停止、心跳功能停止、消化功能停止,說明它們是由心神直接控制的自然存在的本能的東西。由此,「意」才是我們可以直接控制體察的東西,當然它也是一種規律,我們也不能圍背其運動規律。至於「氣」,在人體經絡中自然運行,無需著意去想去運,它本來就是一種先天安排,有其特殊的運動規律。
那麼,「意」到底是什麼?拳中的意又怎麼理解並做到身上來呢?這就要仔細思考太極拳作為內家的真正特點。松、沉、整、空、靈,是太極拳的基本要求。其中,松只要放鬆,順著重力下垂就是了,無須著意求之,是自然而為;沉則是松得到的效果,是太極身法與重力線(自己的中線)結合的結果;而整、空、靈是有一定程度之分的,起初是依靠「意」的整合得到的,而後來又於「無意」中體現並發揮其最大效果的。於是,我們歸結到「意9’上來了。常人用力,後天習慣影響很大,主觀而為,主觀的動意非常強烈。練太極拳,去除一切主觀動意,順應客觀規律來控制調整自己的活動,所謂「守靜而不妄動」。比如,我們意想兩腳根,這一想必須均勻,消除差異,無左右腳或前後腳之分,即使重心在兩腳間轉移,也不能在意上有兩腳差異;由此推到兩手、手腳、頭手腳、周身,最後達到周身在意中沒有任何差異,也就是說,沒有一處不想,又沒有一處會多想。做到了,「整」就有了,開始有太極內功了。但這僅是小無內而已。要做到空靈,則必須要做到大無外,我們在周身意均勻分布的基礎上,意想自己成為一個無所不吸的「黑洞」(現代詞彙),吸融周圍一切東西,如氣吞山河日月。這時,意已經放大到無邊無際狀態,而起手起腳均不再著意、無動意,只是吸納 融而已,而自己的根順從重力線已經延伸到地球球心。那麼,太極的純正內功就上身了。這時,內家的真諦可以看到了。
從力學上說,太極內勁是藉助大地的反作用力將對手的作用力反彈,而我們的太極身體就是傳導力的媒介(一將來力化之於地,二將反作用力同時傳回),但是,這一傳導過程是在意的整合、無差異中完成的,整個過程在時間上是瞬時、零秒。加上太極法門的運用,才使內勁澎湃不絕,摧對手之根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所謂「力不敵法,法不敵功」。實際上,太極拳求不動之動,不用之用,主觀上並沒有傷人、打人的動意或殺氣,只不過對手執意要侵犯我而自討苦吃。如果不是這樣,那就難以達到太極拳的高級境界。具體練習方法總結如下:
太極拳的準備運動至少要有三次深呼吸。在深呼吸時要注意兩點:一是氣;二是心,就是意念。
先說說氣,或者說「呼吸」。
呼為陽:要把五贓六肺的廢氣吐盡,可以想像為黑色(身體有疾病者)或者灰色(身體健康者)的「氣」匯集到中丹田(或者肚臍眼)(中丹田是全身之「中」)後從鼻子(頭部之「中」)呼出。
吸為陰:把外部環境中的新鮮空氣吸入丹田,再自然而然地分布去全身。可以想像為白色。內功深厚的,可以想像為白雪。如果患癌症的,則可以想像為藍色。也有想像為嫩綠色的。
呼吸以意守丹田的腹式呼吸為最佳,但不能強求。也可以自然呼吸。以「順應自然,吸滿當呼,呼盡當吸」為目標;說得再簡單點:怎麼舒服,怎麼呼吸,就是太極拳的呼吸。在具體動作上,則基本上是「開吸合呼」「起吸落呼」「屈吸(抱球狀都是吸氣)伸呼」等。
再來說意念,或者說「心」。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據說,中國的拳術,除了用來防身,本來就是古代兒童「禮樂禦射書數」六藝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孩子們到了法定年齡,「六藝」能及格就「冠禮」「成人」啦!如果今後中國的教育部門,把太極拳列入「必修課目」,作為我是一個有點了解中國歷史的中國公民,也將心悅誠服的說聲:「應該!應該!」
一是想到「天」:頭頂三尺有神佛。想像「天」上有個神仙(或者自己個人的,最近去世的祖宗),正用一根繩吊住「百會」穴,讓頭保持中正;在幫助我們「戰勝」面前虛擬的「對手」 。靠「天人合一」來戰勝對手,應該是可以百戰百勝的。
二是想到「地」:腳掌「紮根」於大地,力量來自於大地。具體工作中,這「大地」就是周圍的「人民」——同事、供應商、顧客等等。整個運動過程中,所有「實」的腳掌,都需要紮根大地。如果不注意紮根大地,則會禍害於膝蓋:把本來打拳過程中,應該來自於大地的力量,由弱小的膝蓋來承擔了。這拳,就越打膝蓋越難受,嚴重的,甚至因打太極拳而落下腿疾。
三是想到假想的「對手」:太極拳是能夠起防身作用的「拳」,或者說重要的武術流派。對面「站立」著一個可怕的對手,打拳才可能有「憂患意識」,專,EL、致志地與對手拆招應招。工作中,生活上,人們也需要有憂患意識來處置人生。所謂的「要有最壞的打算」,就體現在太極拳裡。在整個打太極拳的過程中,假想的「敵人」始終沒有出現,甚至根本不存在!
四是對「我」自己,要想像——「我」——:是個頂天立地(虛靈頂勁),傲骨虛心(含胸拔背)的「人」。這是打太極拳建立自信心的要點。
同時,要把「我」自己始終看作是個運動的整體機械j手、腳、腰、體,甚至五臟六廢,都是統一的整體機械的零部件。腰是主軸:會360度自由轉動的,保持中正的「軸」。手的動作,帶動腳的動作。每個動作,都是下一個動作的準備工作;而每一個下一個動作,有許多屬於「運動發展的必然趨勢」。
所以,太極拳的中心思想是:無為而無不為。說「無為」:一套拳打完,假想的對手根本沒出現:事實上也根本不存在。但是,我們的願望也最好是假想的對手不出現。工作中,健康養生時,我們都希望「壞事”不發生,但是,對於任何壞事,我們有「預防為主」的預感、預案、預備,這就是太極拳了。在生活中,我們學太極拳的人。只要一看到「預防」兩字,就很容易想起太極拳的真諦。
說「無不為」:太極拳的每個動作,除了陳式太極拳偶爾有少數動作突然間「發力”之外,基本上都不發力,都沒有「到位」——打擊對手。例如:摟膝拗步擊向對方胸口的掌:手臂沒伸直(不到位);掌是斜的。但是,如果真有對手出現,所謂的「發力」,就是斜掌觸及對手胸口時,立即改變為正方向的推掌,而手臂則伸直發力,把對手推倒。同樣,手揮琵琶的發力,甚至是能夠把對手的手臂拗斷的。陳式太極拳的少數發力動作,雖然是發力「無不為」了,但是,因為假想的對手的並不存在,說到底,還是無為。
無為,不是浪費時間和精力嗎?我不這樣認為。我們絕大多數人打太極拳確實「無為」,但是,至少有個保健養生的作用吧。如果您用了意念,那就起到了「練心”的作用:太極拳的心理保健作用也發揮作用了。 ‘
我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同樣也需要「無為」:對沒有發生的危險有個超前意識和預防為主。最佳的結果是真的「無為」:浪費了您的心血,壞事沒有發生。但是,一旦真的發生了,您這「無為」的「突然間發力」,是能夠讓您周圍的民眾眼前一亮的。如果真「無為」,我認為也不屬於「浪費時間和精力」:作為立足社會的心理保健操練習練習,也是有備無患的嘛。
正雷太極書院陳林波老師授課中
學太極拳的要領:不能「千篇一律」是太極拳的根本。中國文化的特色,就是不搞「一刀切」——追求同一性。十個感冒病人看病,西醫的藥方有「同一性」:用藥基本相同。中醫就很可能是寫出了10張完全不同的處方。越是高明的中醫,越是「對人下藥」,而不是西醫的「對症下藥」:頭疼醫頭,腳痛醫腳。太極拳既然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其理念,就肯定是不是類西方的廣播體操一樣,動作需要統一、整齊。
動作的幅度適合自己的身體條件,是太極拳的重要理念。從10歲的兒童,到90歲的老頭,都適用,這才是所謂的「太極拳」。許多有深厚功力的老人,雖然姿勢不優美,但是動作明顯有「氣」,其實,他們的功力,甚至遠遠超出了比賽中的「太極拳冠軍」——靠手腿的外形動作取勝的年輕人。總而言之,以一套拳下來,感覺舒適就「對」,不太舒服,則是動作有點小毛病需要糾正。其中最主要的「錯誤」是:動作可能超出了你個人的適用程度,或者說,70歲的「您」,把自己當30歲來要求動作的幅度了。
太極拳的動作:
一是「圓」天「圓」地(詳見「陰陽太極圖」)、圓弧、平圓、立圓;小到手臂轉圓,大到手臂揮圓等,處處有圓。據說「雲手」是最巧妙的「中國圓」:以腰為「軸」、以腰帶手、兩足點起點落。身體高度要始終保持不變。揮手要「上不過頭,下不過檔」。「雲手」大致有3個圓:圓l:以身體中心線為圓,Ii,,肩為半徑;圓2:以身體中心線為圓心,手背為半徑外緣;圓3:以臍上8公分為圓心,上臂為半徑。
二是舒緩:慢動作(就像慢動作電影一樣);各人動作的快慢,決定於各人呼吸的速度。內功越深厚,呼吸就越深長,動作也就越遲緩。跟錄音帶打拳是好事:大家一起上。但是,保持每個人自身的特色,則是關鍵:不求一律(動作有差異),但求一致(意念一致)。
三是自然:能做到什麼位置,就是到什麼位置,不求好看,只求一套拳打下來人能夠渾身舒坦。就像是「水」:容器是方的,就是「方」,圓的,就是圓。90歲的老人,動作幅度就是這樣「小」:符合他的「自然」條件。
四是連貫性:每個動作的結束,都為下個動作的發生做了準備。行雲流水,要有似水流淌的意境:順「水」勢而為。所謂的「順事隨緣,」就是這個意思了。
五是隨動:腰動帶腿、手一氣呵成。不是手「自身」想要朝東,而是腰腿的動作,決定了手要朝東。
六是虛實分明:尤其是腳掌,實腳掌一定要支撐得住主要重量(承受70—-100%的身體重力);虛腳掌要虛足(30%以下):甚至是零受力——不受任何力量,處於隨意出腳的狀態。「鬆柔、綿緩、圓活、連貫」「上下相隨、左右協調,重心平穩,步法輕靈」,以舒適自然為唯一目標。
上面就是我對太極拳意境的一些感受,請專家和拳友們指正。
更多運動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運動大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