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觀察
黃偉曼
ngwaimun
@sph.com.sg
昨天的預算案辯論一度圍繞在産業政策施爲這個關鍵問題上:在提高企業競爭力與打造未來經濟的過程中,政府到底應該加大對“企業贏家”的支持力度,還是交由市場決定誰輸誰贏?
近年來,積極推動産業政策在許多國家已成爲常態,從日本政府加深與企業之間的聯系,到歐洲國家對銀行與特定産業的資金支持,都顯示政府取代市場“挑選贏家”不但已不是禁忌,反而越來越流行。然而,在回應工人黨非選區議員貝理安有關企業融資的建議時,貿工部長(工業)易華仁的講話卻反映了我國政府在這方面“逆潮流”的立場,即政府只會扮演“推動者”(enabler)的角色,不代替市場主導産業的資源配置。
也許用易華仁的話來解釋更爲直接:“那些動得更快、准備走得更遠的企業會獲得更多支持。但這不代表我們是在挑選贏家,能否取得成功得靠企業自己(the winners are picking themselves),他們必須做出調整,適應我們的計劃。”
其實,不管是數周前發表的未來經濟委員會報告,或是上星期宣布的財政預算案,政府所勾勒出的戰略與推出的具體政策大多都屬橫向性的,主要旨在爲市場的整體良好運行提供支持條件,因此也難怪貝理安等工人黨議員質疑政府是否有更針對性的措施,去支持那些看似已跑在前頭的企業,再助他們一臂之力。
然而,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大環境中,以及在接受世界上並無全知全能型政府的前提下,對政府主導型産業政策繼續抱持懷疑態度,卻可能是明智之舉。在市場中存在信息不完備與不對稱的情況下,政府有能力去斷言哪些行業會遭淘汰,哪些會蓬勃發展嗎?
朝野熱議水費課題
那麽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此次預算案新措施到底是雪中送炭,還是雪上加霜?昨天聽完17名議員與部長的講話後,許多人也許都無法下很好的定論;若看易華仁所端出的政策“拼盤”,以及他所形容的區域市場態勢,對本地企業來說,眼前應是機遇處處,尤其是中小企業更可能在轉型過程中闖出一片春天。
不過,如果你只聚焦在水費上調等營運成本問題上,眼前卻相信只有撥不開的愁雲。如工人黨非選區議員吳佩松形容,那猶如置身在“又漆黑又寒冷的水域”,令人痛苦難受。
因此,不論朝野,不少議員昨天都向財政部長王瑞傑與其他內閣部長傳達了一般民衆與企業對水費調高的不滿,質疑做這決定的時機,以及水費的漲幅。蒙巴登區議員林謀泉呼籲水費上調應延遲推行,並形容政府現在就調高只會模糊此次預算案的焦點,而這是“完全不必要”的。工人黨非選區議員陳立峰認爲水費與柴油稅上調“不合時宜”,貝理安則語帶諷刺地說,一連串價格上調似乎不是與經濟周期挂鈎,而是有政治考量,畢竟如今距離下屆大選還有大約三年時間,選民到了大選時可能會忘記今天漲價的事。
的確,盡管多名部長過去一周在不同場合已針對水費調漲等措施做出回應,從昨天多位議員的提問中,仍能看出大家針對這項決定仍有諸多疑慮。若要把焦點拉回來,以討論更重要的經濟課題,今天繼續進行的政府財政政策辯論,得先正視水費課題,給民衆和企業更好的解釋和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