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觀察
如果要說今年國會對政府財政政策與各部門開支預算的辯論和往年有什麽不同,應該是今年少了預期中朝野之間的唇槍舌劍,議事廳多了一分和氣。
這並不是說反對黨議員沒有扮演監督政府的角色,或是執政黨的各個政府國會委員會成員沒有對政府提出的政策刨根問底,相反的,今年全體議員參與辯論共發言500多次,比去年多出9%,足以見議員關注的課題之多。但在長達八天的辯論中,整體氛圍更多是“我們還能做什麽”的咨詢探討和共同磋商,而不是“政府爲什麽還沒做這個,爲什麽還沒做那個”的牢騷、埋怨和責怪。
且不論來自執政黨的政府國會委員會成員,即便是反對黨在多數課題上,不見對政府不留情的質問,而是巧妙拿捏了語調,用不同的方式探討各種可能性。
議長哈莉瑪在總結辯論時指出,議員們無論在涉及國家利益或民生課題的基調都大致相同,“我們或許像是公事公辦,但議會辯論的尖銳和力度絲毫不減。”
這或許是面對充滿不確定性而又迅速變化的新時局所展現的一種憂患意識和團結精神。就如擔任國會領袖的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傅海燕早前做總結時所指出,我國目前處于必須適應變化的節點,議員在探討如何創造就業機會、提升經濟及爲未來做好准備等課題背後,也關注國民團結。
她問道,面對時艱,國人是否會團結一致,還是讓社會就此分化?會保持逐夢的勇氣,還是得過且過?會向他人伸援,還是只謀一己之私?
若說此次辯論充分展現以德爲本的精神,應該不爲過。一方面,議員爲單親家庭、失業員工、面對轉型壓力的中小企業等急需扶助的個人和機構請命,另一方面,各部門部長、政務部長等擔任政治職務者也在有限的時間裏盡可能解答議員們的疑惑,及闡明不同政策考量的可行與不可行。
這正好響應了昨天最後辯論部門開支預算的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所勾勒出的願景,即讓國民富有關愛心、讓社會團結,及建設充滿自信的國家。早前進行辯論的衛生部也再次提出把護理從醫院帶入社區、護理重質也重價值,以及把護理重點從醫療護理轉到保健的工作方向,顯示政府在國家層面制定政策的當兒,也越來越看重從個人層面帶來影響。
但既是從個人層面著手,那更重要的是得到個人層面的響應。隨著新加坡的治理模式從過去的上行下達轉向全民對話,我們無從認爲置身議事廳外的自己沒有各自應盡的角色。就如不同政黨、不同背景的議員雖然出發點和關注點不一樣,但面對未知的前景同樣必須立身于德,就事論事,才能在反複的磋商中加深理解或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觀點。
八天的辯論終于告一段落,哈莉瑪昨天宣布休會後,結束馬拉松式議程的議事廳裏仿佛松了一口氣,議員們也三三兩兩上前與複出後首份預算案聲明順利通過的財政部長王瑞傑寒暄。那一瞬的祥和,確實讓大家多了一些反思和在心靈層面交流的空間。不過一次辯論的結束也是另一次辯論的開始,下來一年裏要辯論的課題相信要比這八天更多、更繁瑣、有更多待厘清的論點。
但願辯論誠可貴,和氣價更高。
在長達八天的辯論中,整體氛圍更多是“我們還能做什麽”的咨詢探討和共同磋商,而不是“政府爲什麽還沒做這個,爲什麽還沒做那個”的牢騷、埋怨和責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