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教育,實際上是分享人類發展至今智慧財富的過程,早期的教育曆程,幾乎就決定了你是怎樣的人。
現代社會,我們爲教育賦予了一系列全新的意義——培養一定的道德水准、培訓生活技能和運動技能、培養與他人的交往能力、發掘個人的智慧潛能、培養個人的法律意識和社會意識,這些都是教育能夠做到的事。
我們如今一說起教育,能想到兩千年前諸子百家的思想交鳴,能想起孔孟賢人的言傳身教,但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實際上是泾渭分明的。
尤其是在東方,現代化的教育發展時間並不算長,而我國也是在建國後才逐漸推行全民教育,花了半個世紀的時光消滅文盲。正因爲現代化的教育發展曆程短,發展迅速,其背後的問題也絕對不少——
以新加坡爲例,這座幾乎可以被稱爲亞洲教育之都的國家,在短短的二十年裏,已經進行了全方位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仍不滿足。
對教育進行革新,說到底還是新加坡教育者們察覺到了理想教育與現實的差距,看到了社會需求和現有教育成果的矛盾,這些差距和矛盾,就是當代教育的困境,以新加坡爲縮影,全世界教育都存在著這樣的瑕疵。
以史爲鑒,眺望遠方,我們會對這些教育困境有更深刻的理解。
學習觀念的培養
學習觀念,乍一聽是一個極爲寬泛的概念,也許有人會說,這不過是培養學生的“好學”之心而已,古來有之,所謂“思而不學則殆”、“吾將上下而求索”、“學不可以已”,在很久以前,古人們就深知學習能夠培養人類的後天智慧。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流傳于市井鄉間的共識,讀聖賢書,學先賢道,寒窗十年一朝聞名,改頭換面,魚躍龍門——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至少在華人眼中,學習的重要性更多的體現在改變階級,改變個人命運之上。
而現代教育發展至今,學習觀念的培養早已不再被如此狹隘的闡釋……
新加坡教育部部長王乙康在多次講話中,都極力傳達“終身學習”的概念,傳達如今社會與過去的迥異,學習早已不再只是學生的天職的概念,如果在工作崗位上的工作者們沒有積極的學習觀念,很有可能會被社會的洪流淘汰。
不論是新技能的學習,還是新語言的學習,亦或是豐富自我的學習,在社會快速變遷的當今時代,都是每一個成熟成人都應該孜孜以求的——而學習觀念的培養和深入,大多就是在學生時代完成。
但現今的教育體系,不論是新加坡,還是整個東亞甚至整個世界,對此都是茫然無措的……我們都知道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可我們也清楚地知道,由于課業負擔和巨大的學習壓力,學生往往會對學習本身産生消極的情緒。
就像是一碗有益無害的湯劑,你需要喝它時,忍著苦澀滋味捏著鼻子喝下,聽著“良藥苦口“的勸誡,當你身體健康無需湯劑時,你還願意終身服藥嗎?
如此比喻,其實是把學習的辛苦比作了湯藥的苦澀,實際上很多學生的主觀感受亦是如此,學習更多的是爬向高層的階梯,而非真正熱愛的事物,這種情緒廣泛的在社會上彌漫。
以小編個人拙見,造成如今困境的原因,是先進的教育體系,還未真正的做到“興趣”導向,雖然對如何學習見地頗深,卻對如何使人熱愛學習有所研究,幹澀的成功人士例證和說服力欠缺的言語教化是完全不夠的。
無法真正熱愛學習,未來社會之上以動態學習的思維緊跟社會進步腳步的人才就越少,而現在,前沿産業和科研工作的工作者,都需要具有熱愛學習的品質,教育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新加坡目前的教育改革,就是在著手解決這樣的問題——雖然在灌輸積極學習觀念上仍然沒有可行的具體方案,但卻舍棄了傳統的分流教育制度,走向了科目編班,允許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更多的發展自己感興趣的科目,也許喜愛就是熱愛的第一步。
應試教育與社會實踐的矛盾
不必懷疑,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大多數的學習行爲,接受的教育,都是爲了應試——
然而和早期的僵硬應試概念相比,現代教育的考試也是在不斷發展進化的,而這一點恰恰是許多人忽略的。
以法律學爲例,律師資格考試在幾十年前,是需要背誦詳細法條以此通過考試的,這一點在諸多國家都是如此,甚至背誦是通過考試最好的方式之一。
然而近些年,大多數司法健全的國家,法律學考試的方式和形式都有了極大程度的進化,從幹燥的背誦考核,逐漸轉變成邏輯嚴密的實例考核,從重理論到重實際,這就是應試教育的進化。
實際上這也體現了教育者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也就是應試教育與社會實踐的接軌,以及二者之間的矛盾。
比起我國,新加坡的考核要更加嚴格、更加頻繁,帶給學生的壓力也普遍較大,這一點也早在PISA的學生綜合能力報告中得以體現——新加坡學生綜合能力排名世界前三甲,卻更畏懼失敗。
作爲將應試教育貫徹得如此徹底的國家,新加坡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即便應試教育的考核進化得再靈活,都與實際應用有相當大的差距,而往往從高等教育學府走出的人才,在來到崗位上時,需要學習的東西仍然茫茫多。
說到底,還是考試與實際應用的矛盾造成了這樣的結果,考試是學生的基本學術素養和邏輯能力的考核,而實際工作卻在這個基礎上加入了更多社會意義和經驗差別,考驗個人的綜合能力。
“高分低能”的概念一直存在,適合學術學習和適合實際操作的人群並不完全重疊,而實際上真正可以有良好發展的人才又會相對減少。
現在,現代教育能夠做的,就是盡量細分專業差別,盡量使考試內容貼近實際,然而理論再貼近實際,也還是理論,目前新加坡當局的做法,是讓高等教育學府與企業進行直接對接,制造實習以上的實踐機會——比如最近在南洋理工開設的5G課程就是如此。
在學術研究的同時,進行實踐操作,然後與企業的實際相結合,這也許是一種可行之道,但現在,我們已經比過去的數十年有了長足的進步,社會的可用人才也在暴漲,而真正可行的方案也許很快就會出現。
價值觀塑造與極端思想的萌芽
小編其實並不想對此深究——因爲這涉及到一個國家的政治立場和文化根源,我們學習數千年來的中華精粹,見賢思齊,而在新加坡可能就是國家被迫獨立後辛勤發展的數十年曆程,獨立自強……
教育所塑造的價值觀,與整個國家的政治生態和文化背景高度相關。
盡管是這樣,我們也要明白,教育實際上是承擔著這樣的責任的,他有責任使我們每一個人變得更好,而學生的可塑性,也是教育的土壤——同時,這些一塵未染的學生,也是會受到教育全方位的影響的。
當教育的整體方向走歪,最終培養出的人才的思想也會走歪,所以政府對教育的幹涉要適當,要保證基本的正確客觀。
而恰恰這種客觀,是現在更多國家欠缺的教育品質,隨著新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的崛起,人們之間的意識形態矛盾也在不斷加劇,而如果教育無法填平人們心中的溝壑,我們將會離彼此越來越遠。
作爲在大國夾縫中求生存、謀發展的國家,新加坡一直以來對各種文化的包容程度都很高,又在這基礎上有著自己的理解,所以致使極端主義在新加坡很難有生存土壤。
但放眼整個世界,極端思想的萌芽已經遍地,全球化的共同發展也在退化成爲一黨同伐異的大戲,而教育,尤其是曆史觀的教育,要負主要責任,這一點對于諸多國家都是一樣的。
以史爲鑒,才能繼往開來,但如果曆史只是某些人希望人民了解的曆史,那麽這段“曆史”的借鑒意義也會丟失,人若不知廉恥,又如何知恥而後勇?
現如今我國自強不息的根源,便是我們每個人都了解近代以來中國的屈辱曆史,以此鞭策國與國民。
同時,正確的教育,也能讓每個人的品性得到提升,自私少一點、勤勉多一點、盲目少一點、敏銳多一點,愈發年輕的一代,正在提升整個世界民衆的基本素養,這就是價值觀塑造的意義,只有正確的導向,才能避免極端思想的萌芽産生。
新加坡未來如何能夠將自身的優勢延續,也要看之後教育體系之中對人價值觀的培養方向是否正確,這需要時間給我們准確的答案。
結語
新加坡的教育,已經走在了世界的最前端,而其體系凸顯出的問題,也是我們未來共同面臨的問題,除了完善制度、貫徹終身學習的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之外,政府還要做到讓教育回歸純粹,不被政治力量過度影響,紮根于文化土壤。
這樣,一個國家才能有真正的可期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