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勢論市
吳慧敏
政府在上月10日出台新房地産措施,當晚以“打包”的方式集體成交的項目,包括武吉知馬路一帶的Robin Residences、烏節路附近的TwentyOne Angullia Park和The Lumos,以及丹戎禺的The Line@Tanjong Rhu,它們都趕在死限前,驚險避開了隔天實施的新印花稅條例。
上個月10日,至少有四組人馬通宵達旦挑燈熬夜,即使細節還未敲定,也顧不上了,全部人都緊急召回,將文書准備好,快刀斬亂麻地趕在當晚完成簽約。
理由很簡單,只要在當天簽約,避開隔天開始實施的新印花稅條例,或許可以省下數百萬元,甚至數千萬元的稅金。
據了解,當晚以“打包”的方式集體成交的項目,包括武吉知馬路一帶的Robin Residences、烏節路附近的TwentyOne Angullia Park和The Lumos,以及丹戎禺的The Line@Tanjong Rhu。
星控股(Sing Holdings)將Robin Residences的控股公司100%股權,賣給毅雅地産(Evia Real Estate)的創辦人王維昇等,成交價爲7270萬元。這家控股公司當時剩下29個未售單位。
安中置地(China Sonangol Land)則將TwentyOne Angullia Park的剩余28個單位,以股權轉讓的方式,賣給佳之地(Guthrie GTS)前董事經理Ben Yeo所領導的一個財團,成交價約1億6000萬元。
根據報道,許兄弟(Koh Brothers)和喜敦控股(Heeton Holdings)也在當天,將The Lumos項目的控股公司股權轉讓給一群新加坡買家,成交價不詳。
額外轉名印花稅堵住“漏洞”
The Line@Tanjong Rhu的剩余84個單位,也在當天被YMC控股賣出,但成交價和買方身份不詳。
在發展商合格證書(Qualifying Certificate,簡稱QC)條例下,凡擁有外國股東的發展商必須在五年內完成所發展的私宅項目,並在取得臨時入夥證(TOP)後的兩年內賣出所有單位,否則就得支付未售出單位地皮價的延長費。
據了解,TwentyOne Angullia Park的發展商已經爲第一年的延長費,支付了約1800萬元。第二年的延長費原本在本月到期,估計約3400萬元。
爲了避免支付這筆巨額的延長費,過去一兩年來,越來越多發展商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將剩余的未售單位間接地“打包”在一起,集體賣給其他公司。
股權轉讓後,發展商就可以向有關當局申請撤銷QC。通過這種方式購得公司的大量住宅資産的買家,則無須支付直接購房交易的買賣印花稅。
爲了堵住這種少繳印花稅的“漏洞”,政府在上月10日出台新房地産措施時,不但放寬了賣方印花稅(SSD)條例和總償債率(TDSR)條例,也“順便”實施了新的額外轉名印花稅(Additional Conveyance Duty,簡稱ACD)條例。
在新的ACD法令下,買賣房地産控股公司的股權後,只要持有至少一半股權,就必須繳納相應的ACD。這筆印花稅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與個人買方印花稅相仿,爲房地産市值的1%至3%;第二部分爲房地産市值的15%。
由于超過15%的ACD金額不小,將抵消買家轉售私宅而得的利潤,因此一般相信將影響接下來的“打包盤”交易。
據了解,一些項目就是因爲趕不及在當晚完成交易而告吹。
例如吉寶企業旗下首峰投資管理公司(Alpha Investment Partners)早在去年9月,就委任房地産顧問公司,協助脫售手頭上的22個嘉豪閣(Draycott 8)單位。
根據報道,這家公司原本已與一名美國投資經理洽商多時,進入專屬審核階段。雙方洽商的最後價格在每平方英尺1900元左右,不料最終還是上不了末班車。
再誘使房地産商考慮除牌?
政府又關上一道門,“打包盤”這招也失效了,今明兩年必須交付巨額延長費的發展商們將如何是好?
幾天前,主板挂牌房地産發展商高峰環球(Top Global)宣布,大股東獻議以每股現金0.33元的價格,全面收購公司其余股東的持股權,並打算把公司除牌。
該公司選擇私有化的目的,正是爲了避免旗下兩個房地産項目的未售單位,必須在QC條例下支付延長費。
這是不是更多房地産上市公司,也考慮除牌這條道路的先兆?
高峰環球旗下位于布萊德路的E Maison和R Maison房地産項目,至今仍有40%和20%的單位未售,很可能必須支付延長費。此外,位于巴特禮路的The Quinn,雖然已經把其中17個單位總計2529萬元賣給公司的多家子公司,不受QC條例約束,但仍涉及446萬元的額外買方印花稅(ABSD)。
爲了避免支付QC條例下的延長費,許多房地産上市公司只好選擇把公司除牌。一旦所有股東和董事都是新加坡公民,發展商也可以申請取消QC資格。
例如,SC全球(SC Global)就在2013年私有化而省下數千萬元的延長費;大衆控股(Popular)也在2015年申請除牌;速美集團(Soilbuild)則在2010年除牌,撤銷了QC之後,再于2013年重新上市。
去年底,森聯集團(Sim Lian Group)創辦人兼執行主席郭亞漢也獻議全面收購森聯集團,並將公司除牌。
接下來,還有哪些房地産公司可能爲了避開巨額的延長費而申請除牌?一些原本面對巨額延長費的房地産上市公司包括凱德置地、永泰控股、喜敦、協和控股和會德豐産業。
不過,凱德置地(CapitaLand)已經在今年初,以4億多元將那森路豪宅項目The Nassim剩余的45個未售單位,賣給本地富豪黃祖耀的私人家族企業。
永泰控股(Wing Tai Holdings)也在去年7月以4億1096萬元將Nouvel 18的剩余單位,以股權轉讓的方式,賣給城市發展。這個項目原本必須在去年11月繳付第一年大約3820萬元的延長費。
至于喜敦則在QC限期之前,將iLiv@Grange的所有未售單位,以股權轉讓的方式,賣給一群私人投資者,包括海峽貿易執行主席周玉琴和KSH控股執行主席朱治安(譯音Choo Chee Oon)等。
協和(Hiap Hoe)控股也在QC到期之前,將WaterScape@Cavenagh的未售單位,以3110萬元賣給集團執行主席張和明、董事經理張和江。
會德豐産業(Wheelock Properties)雖然沒有以股權轉讓的方式,將未售的Ardmore Three單位“打包”出售,卻推出延遲付款配套吸引買家。截至去年底,這個項目仍有25個未售單位。
對股民不是好事
不過這並不代表這些公司已經全部安全上岸,例如永泰控股的另一個項目Le Nouvel Ardmore就還有85%的單位未售。
SC全球、大衆控股和森聯已經除牌,接下來高峰環球也可能除牌。如果這個風潮不斷,有太多房地産公司除牌,對股民們來說並不是好事。就像皇帝每晚翻牌子,總不能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張牌——不是熹貴妃就是安貴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