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全球曾發生過3次流感大流行:1918~1919年的“西班牙流感”、1957~1958的“亞洲流感”、1968年的“香港流感”,這3場流感分別導致全球4000萬人,200萬人和100萬人死亡,其中就有2次傳播于我國境內。作爲熱帶國家的新加坡,也同樣遭受流感流行的影響。本文通過回顧新加坡的幹預措施及經驗教訓,分析政府在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的必要策略。
01
大流感應對過程
1918年的大流感是由在西歐首次發現的甲型H1N1流感引起的。在新加坡,6月和7月,流感相對較輕,發病率高,但死亡率低。10月和11月,暴發了更嚴峻的流感疫情,導致了較高的肺炎發生率和較高的死亡率。1918年,新加坡的年死亡率爲每千人43.85人,達到1915年~1921年死亡率的峰值,但當年報告流感死亡病例僅爲844例,預估死亡病例爲3500例左右。
盡管1918年國際社會對流感的病毒學和流行病學知識的了解仍不完備,但新加坡政府還是制定了一系列公共衛生措施,建議感染者自我隔離,避免到人多擁擠的地方去,及早尋求治療,對住院病人的探望也受到限制或禁止,同時每天對公共場所的地板進行消毒。在第二波疫情高峰期,學校關閉了一周。同時,建議民衆采取預防措施,如減少疲勞和保證室內通風,並鼓勵民衆用高錳酸鉀和氯化鈉對鼻子、嘴巴和喉嚨進行消毒等。到1918年11月底,在亞洲及世界其他國家,流感仍在傳播,但新加坡當地流感已經結束,這得益于新加坡政府有效的幹預措施。
1957年,暴發了新加坡史上最嚴重的流感疫情,該病毒被命名爲H2N2。1957年4月底~5月初,農村衛生官員WK Ng博士在新加坡的離島布拉尼島首次發現疫情。5月中旬,疫情達到峰值。在暴發期,流感病人占公共門診就診人數的65%以上。由于許多人可能被錯誤分類,這次流感流行造成的死亡人數應比記錄的要高。
爲了應對流感,新加坡政府采取了四項重要措施。一是關閉學校將近2周,約有670所學校的26.2萬名學生受到影響。二是建議民衆遠離擁擠的地方,當地公司記載的員工缺勤率在10%~30%之間,這項措施對于經濟有負面影響。三是開設流感治療中心,設立學校保健診所、婦幼保健診所、志願診所以及免費診所作爲流感治療中心,同時減少非必要性手術,以釋放人員來控制傳播。四是對航空器及船舶進行檢查。
1968年暴發的流感疫情是最溫和的一次。8月初,在香港持續數周的流感傳播到新加坡,高峰期出現在8月16日~25日,每天醫院就診率增加了65%。這次疫情對公司的出勤率産生了影響,但由于流行程度相對較輕,未采取廣泛的公共衛生措施,教育和衛生部門考慮了學校停課等措施,但隨著流感不斷減弱,並未執行。
02
防控策略帶來的啓示
及早預見,盡早預警。新加坡政府已經在應對流感疫情中意識到預警機制建立的重要性,但是,流行性疾病仍然是一個難以監測的對象。以呼吸道傳染病爲例,其感染症狀多爲非特異性症狀,很難與一般性感冒、風寒等區別開來,這使得流感在臨床難以確診,尤其是在非流行時期或疫情發生初期,存在誤診爲其他呼吸道病毒或腺病毒的可能性。流感也可能表現爲無症狀或輕症症狀。利用實驗室技術進行監測能夠對病毒進行准確的診斷和識別,但如果對所有流感病例進行測試,費用會很高。因此,流行病學監測可以通過采樣與病毒學監測相結合的方式,盡早發現傳染病流行前兆。
重點關注醫務人員的感染情況。醫護人員不僅在疫情暴發期間面臨工作量劇增的壓力,同時也受到感染風險激增的威脅。就診人數暴增,致使醫療機構往往超負荷運轉,醫生、護士的感染風險也隨之增高。因此,在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一定要加強對醫護人員的健康保障,診療資源優先向醫護人員傾斜。
不能忽視監測死亡率。21世紀以來,隨著醫療水平的顯著提高和對病毒病理性研究的不斷深入,流行性疾病的臨床診斷對粗算死亡率的依賴程度已經很低,但是如果流行性疾病起源于基線死亡率高的欠發達地區,則可能會錯過死亡率變化的預警提示。因此,一個有效運轉的監測、采樣和數據收集網絡對及早發現流行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加強重點區域的疫情監測。托兒所、學校等公共場所人口高度密集,聚集人員多以青少年爲主,抵抗力較低,且缺乏必要的防範意識,容易成爲疫情高發地。此外,1957年、1968年的流感大流行以及21世紀初期的SARS病毒,均發源于東亞農村地區,在數周之內傳播至香港和新加坡等地,隨後又傳到世界其他地區。因此,疫情監測工作尤其是在疫情蔓延初期,應當高度重視學校、托兒所等人口聚集的公共場所以及醫療條件相對較差的農村地區的疫情監測,防範疫情在以上區域蔓延。
防止疫情隨人員流動而擴散。進入21世紀後,人們出行半徑迅速擴大,人員流動量急劇增長,疫情擴散風險也隨之升高。政府部門應當根據事件等級采取可靠措施,防止疫情隨人員流動而擴散。包括,做好交通站和交通運輸工具的消毒、通風、衛生清潔工作,利用科技手段加強乘客身體狀況檢測;限制公共交通運輸工具的客座率或運營密度等。
推進抗病毒藥物及疫苗的研發。除了做好監測之外,在新加坡的3次流感疫情中,疾病預防一直是重點工作。1968年,在沒有有效抗病毒療法的情況下,大規模免疫接種被用做預防手段,盡管針對流行流感病毒株的疫苗接種並未賦予有效的免疫效果。不斷改進疫苗生産技術,能夠提高疫苗異型免疫力和對抗病毒亞型變種的能力,有效減少流行病的傳播。
簡單的公共衛生措施也行之有效。在缺乏流感病理學知識的1918年,新加坡政府采用了患者自我隔離、加強公共設施消毒和增加通風等措施。在3次流感流行中,均建議公衆避開公共場所,其中2次采取關閉學校等措施。2003年,SARS疫情暴發期間,新加坡政府依然采用這些措施並取得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