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特斯拉在事先未經過消費者同意的前提下,就私自將車輛本應該搭載的HW3.0芯片換成HW2.5芯片,盡管“事出有因”,但這種以次充好的行爲算不算欺詐消費者?爲何在面臨全球供應鏈緊張的情況下,偷梁換柱的行爲卻偏偏發生在了中國?如果特斯拉這樣的行爲發生在美國或者歐洲,他的結局又會是什麽樣?
專治欺詐的美國“檸檬法”
要想知道特斯拉在國外會經曆什麽,首先要了解當地的相關法律,作爲汽車王國,美國在汽車行業的相關法律法規比較完善,其中“檸檬法”幾乎成爲了全球學習的榜樣。
市場是靈活多變的,美國國民自知本土車質量差、維權難,便紛紛轉向質量更好的日本車,使得美國本土車企銷量大幅下跌,利潤也一落千丈。
爲了扭轉局面,倒逼企業注重質量,美國商務部推出了汽車檸檬法,一旦違法廠商就會面臨嚴厲的調查和懲罰,而罰款有時淨可以高達上千億美元,爲了避免向消費者投訴帶來的巨額賠償,美國車企這才將重心轉移到質量上。
不僅是解決投訴問題,對于産品的檢驗,德國也是非常精細,産品檢驗機構會檢驗鑒定市面上各種消費品的質量、價格以及性價比是否合理等,而普通消費者無需手續便可以到各個城市的咨詢站,查詢很多有關商品信息以及服務信息。
經過了長達五年的法律訴訟,大衆集團終于與德國消費者組織VZBV達成了協議,大衆需要一次性支付8.3億歐元賠償金給國內超過40萬名的德國大衆汽車車主,以了解此事;但在美國,情況卻不盡相同,“檸檬法”保護下的美國消費者顯然更加傲嬌,大衆集團此前曾提出用近100億美元回購數十萬車主的涉事車輛並額外支付賠償金,但截止到現在,仍有部分美國消費者不同意這項提案,未來或許大衆集團在美國的賠償還會更高。
綜合美國、歐洲兩地賠償款以及罰款,大衆集團當年的一個錯誤決定的確造成了今天的“大出血”,如果用特斯拉給出聲明的方式來解釋大衆“排放門”,或許大衆集團當年也有不得已的苦衷,無論出于什麽樣的原因,可事實就是大衆集團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在排氣上作假,而這一切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除了大衆集團的巨額罰款,菲亞特也被曝涉嫌銷量數據作假,如果說大衆集團的“排放門”像特斯拉“減配門”一樣不危害消費者駕駛安全的話,那菲亞特的銷量數據作假,應該更不危害消費者駕駛安全了,可即便如此,菲亞特也還是爲其欺詐行爲付出了代價,繳納0.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億元)的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