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風雲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從昔日傲視同群的數據庫王者,到今日持續發力追趕雲計算的小弟,甲骨文和其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長拉裏·埃裏森,這幾年間似乎還沒完全搞懂到底做錯了什麽。
在雲計算市場中,亞馬遜公司一馬當先,微軟、谷歌也在窮追猛趕。而1977年成立、早已走過了“不惑之年”的甲骨文,卻只能想方設法地拼命追。今年2月3日,甲骨文公司表示,已在五個國家增加了新的雲計算數據中心,目標是在2020年底前在全世界擁有36個數據中心,從而跟亞馬遜、微軟等公司搶奪更多的雲計算市場份額。
然而,在很多人眼中,甲骨文如今或已是“強弩之末”。
從數據庫王者到雲計算迷弟
十年前,在傳統PC時代,作爲傳統企業軟件巨頭代表的甲骨文公司,以數據庫管理優勢起家,並以有別于IBM等軟硬件捆綁的銷售方式,憑借著面向企業銷售軟件的差異化模式突圍,坐收市場紅利。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十年前的雲計算服務尚在“搖籃”,而今日的雲計算已成商家必爭之地。而回想亞馬遜 AWS、阿裏巴巴等早在 2013 年就開始雲計算業務布局,甲骨文則直到2016年才宣布全力進軍雲計算領域。
在一日千裏的科技領域,差之毫厘失之千裏。那麽,如何快速彌補幾年的差距並迎頭趕上?談何容易。要知道,2016年甲骨文在雲服務方面的收入僅約 29 億美元,不及 Salesforce雲服務收入的一半。
而目前,業界對于甲骨文的雲計算業務,依然是“霧裏看花”。因爲,自 2018 年 6 月起甲骨文就不再將雲計算營收業績作爲單獨業務對外公布,而是將雲計算與傳統軟件銷售結合起來。不過,這也很容易讓業界解讀爲埃裏森在試圖掩蓋甲骨文雲業務方面的“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亞馬遜雲營收從10億級到100億級用了6年,而阿裏雲僅4年內就實現單季度營收從10億級別到100億的躍遷。據阿裏巴巴2020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阿裏巴巴三季度收入同比增長38%至1614.56億元,其中阿裏雲單季營收達到107億元,首次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62%。而受益于疫情防控期間日益增長的遠程辦公需求,阿裏雲增長還在持續。
正如數據庫是上一代互聯網的基礎設施一樣,雲計算已被視爲未來互聯網的基礎設施。而甲骨文在雲計算全球前排名上的一再“掉隊”,徒留“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的慨歎。
2019年10月15日,亞馬遜宣布其消費者業務永久棄用甲骨文數據庫,將在2019年底完成存儲在近7500個甲骨文數據庫中的75PB的數據遷移工作。這是繼阿裏巴巴之後,又一國際巨頭宣布棄用甲骨文數據庫。更重要的是,埃裏森昔日言論被重重打臉了:“讓我告訴你哪家公司不會離開甲骨文……這家公司就是亞馬遜,他們絕對做不到,不信走著瞧。”
與此同時,2020年1月,TIOBE 官方最新發布的 1 月編程語言榜單中,Java以18.9%的占有率繼續蟬聯榜首。而Java在編程語言上的一騎輕塵,也與其母公司甲骨文在雲計算頭部公司的“榜上無名”形成了鮮明對比。
一方面,甲骨文犯了很多産業老大都曾犯下的錯誤。
正如諾基亞、柯達等産業巨頭因誤判大趨勢而落敗一樣,埃裏森也因沒有預見到雲計算的巨大市場潛力而一瀉千裏。回想當年,手機行業大哥大諾基亞,因誤判了智能手機市場的排山倒海産業顛覆態勢而落幕;膠卷市場老大柯達,也因沒有很好地正視膠片相機被數碼相機取代的市場趨勢而敗退。這些活生生的案例,都留給了諸多行業巨頭血與淚的教訓。
回到十多年前,那時候雲計算技術産業尚在萌芽發展階段。不過,還當時科技圈內“雲計算”風潮已經刮起。自從2006年谷歌CEO埃裏克·施密特首次提出“雲計算”一詞以來,硅谷就迅速卷入了“雲端”戰役,很多公司都在“雲計算服務”“秀肌肉”。就連當年還在以賣書聞名于世的亞馬遜同年也推出了雲計算服務“AmazonEC2”。而英特爾、雅虎等公司,也聯手發起一項名爲“Open Cirrus”的雲計算研究測試項目。
可惜,當時的甲骨文CEO埃裏森卻對此不以爲然,甚至嗤之以鼻。據悉,當亞馬遜雲推出“S3雲存儲、EC2彈性計算服務”時,埃裏森就曾這樣回應到:“我完全搞不懂那幫家夥在說些什麽,簡直是一派胡扯。這到底是指什麽?省省這種愚蠢的概念吧。”
習慣了過平穩日子的,肯定不願意、也以積極姿態進行改變。因爲甲骨文傳統業務産品比雲計算産品更賺錢,這也直接導致了當年甲骨文在開拓雲服務産品的時候推進困難。例如,甲骨文的一些銷售人員在推銷雲産品時不夠用心,有時候還會采用捆綁銷售甚至欺騙的手段推銷。
而且,由于管理層分歧內鬥,甲骨文還出現了高管人才流失、人事動蕩。例如,在甲骨文任職22年後選擇辭職的托馬斯·庫裏安,也是因與埃裏森在雲計算戰略方向上存在巨大分歧而分道揚镳,而且,還轉投對手成爲谷歌現任雲服務CEO。
內部糾紛與其在雲計算市場上表現的疲軟,也成爲了近年來甲骨文出現大範圍裁員的重要原因。據悉,2019年甲骨文西雅圖團隊的大裁員,就是源于團隊內鬥。因爲,那些被裁撤的數百名員工就曾被視爲雲計算戰略的未來。
2019年5月7日,甲骨文召開面向全中國區電話會議,宣布將對中國區研發中心(CDC)進行裁員。隨後,在北京、深圳、南京、蘇州和上海等地的5個研發中心,要被裁撤約1600人。其中,首批確認裁員約900余人,超過500人來自北京研發中心,7月執行第二批裁員。
對此,企業基于業務調整或資金開源節流而裁員,無可厚非,何況,這也不是甲骨文公司在中國的首次裁員。據報道,早在2017年,甲骨文北京研發中心就有不低于170人被裁。而且,這次甲骨文的裁人計劃也在全球都在進行,除了中國,還有墨西哥、印度和美國總部。而就業界看來,甲骨文中國區雲計算業務持續失勢,其在北京運營研發中心的成本太大,又無法對公司業務進行有效支撐,這種“壯士斷臂”方式,就企業長期發展及轉型其實是有好處的。
那麽,2019年的大裁員之所以掀起軒然大波,其實是諸多因素引起的。
而甲骨文創始人令人震驚的對華言論被翻出,更讓這次中國區大裁員事件進一步發酵。
2018年10月,埃裏森在接受福克斯新聞(FOX)采訪時曾表示,中國是美國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大的競爭對手,不能任由中國培養出比美國還多的工程師。“美國與中國的激烈競爭中,我站美國隊。如果我們讓中國的經濟超過我們,如果我們讓中國比我們培養了更多的工程師,如果我們讓中國的科技公司打敗我們的科技公司,不用太久,我們的軍隊就也會被打敗。”
福克斯的視頻采訪還透露,埃裏森是2016年選舉的大金主,曾與台灣地區領導人會過面,有“反華急先鋒”綽號。在采訪中,埃裏森還指出,中國“挪用”美國知識産權,爲其帶來巨大優勢。中國有非常出色的工程師,他們也開發自己的技術,“我們不希望看到自己成了第二名。”
另一方面,埃裏森過度偏激的言論,也折射出了甲骨文公司相對狹隘的地域性思維,這將産生諸多惡劣影響,例如,會引起中國乃至華人企業的集體抵觸。而這,跟當下全球化經濟及産業共和的大趨勢,顯然是格格不入的,也表現出甲骨文公司在世界範圍內競爭優勢的局限性。
而且,甲骨文創始人的這種思維的局限性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還在持續放大。今年2月19日,更有2300余名甲骨文員工簽署請願書,反對美國現任總統即將爲2020年連任競選舉行的一次籌款活動。據悉,該籌款活動定于當日在甲骨文老板埃裏森在南加州的一處房産中舉行。
競爭的最高境界是合作。企業家的思維格局決定了公司的全球視野,也直接左右著其事業的起落。對此,在雲計算領域眼中落後對手的甲骨文,與其企圖狹隘偏激地抵觸、扼殺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還不如采取合作姿態謀求共贏。
鐵拳埃裏森“複仇者聯盟”
與去年5月起鬧得沸沸揚揚的大裁員對比鮮明的是,甲骨文公司雲計算業務負責人在同年10月份表示,作爲將雲計算服務推廣到世界各國的積極計劃的一部分,該公司計劃招聘近2000名員工。由此可見,此前的大裁員的價值主要爲業務和人員架構調整鋪路,爲全面發力雲計算“清理路障”。
與此同時,“技術控”甲骨文的根基與底子也無需置疑。據悉,爲了全面支持雲架構,甲骨文公司幾乎重寫了所有軟件産品,並對應用交互進行重新設計,還開發了高性能服務器芯片。無論是從底層芯片到 IaaS、PaaS、SaaS,還是行業應用,甲骨文都在以自己“特有的軟件技術專長”翻寫了雲計算方案的各個層面。而且,埃裏森在好幾年前就曾多次強調,現在雲計算仍舊處于早期階段,甲骨文已做好了准備。
早在2016年,甲骨文公司就宣稱推出業界最全面的基礎架構即服務(IaaS)産品,包括比競爭對手最快的解決方案快11.5倍且便宜20%的Bare Metal雲端服務器。而在Oracle雲應用套件基礎上,甲骨文也進一步擴展了SaaS産品系列,增加了新的雲應用,涵蓋銷售、市場、財務、人力資源以及其他業務領域。與此同時,甲骨文還在數據分析、機器學習和雲智能應用等方面積極嘗試。
再者,埃裏森通過鐵腕式“買買買”並購組成的“複仇者聯盟”,將持續提升甲骨文在雲計算版圖上的競爭力。
而僅在2018年,甲骨文就收購了 9 家不同的公司,擴充了其雲産品組合。
收購Zenedge吸收基于雲計算、人工智能驅動的網絡安全解決方案,收購SparklineData擴大Oracle PaaS服務,收購Vocado吸納以學生爲中心、基于雲計算的財務援助解決方案,收購語境智能平台Grapeshot補充甲骨文數據雲,收購機器學習平台 DataScience構築數據科學平台,收購領先的企業雲平台Iridize用于員工培訓和入職培訓,收購健康科技創業公司goBalto以擴大其健康科學業務部門,收購智能平台DataFox以增強Oracle雲應用程序,收購SD-WAN供應商Talari Networks則讓甲骨文成爲了“第一家SD-WAN 公有雲提供商”。
當然,在布局雲計算路上,甲骨文曾讓業界嘩然的還有,2009 年以 74 億美元“天價”拿下了“日薄西山的公司”Sun,並將Sun的明星軟件資産Java收入麾下。對此,在2015年OOW 大會上,埃裏森解釋到,“自2006年亞馬遜進入雲計算開始,我就在思考如何打贏雲計算這場戰爭。除了要牢牢掌握SaaS應用軟件層外,甲骨文還必須要擁有自己的PaaS平台層和IaaS基礎設施層,這就必須要有自己的硬件系統,而Sun正好爲我們提供了最佳選擇。”
只是,甲骨文所做的這一切努力,顯然不是立竿見影那麽簡單。
于是,一向強硬與我行我素的埃裏森終于考慮到了要與對手的合作。
要知道,在傳統PC軟件時代,甲骨文和微軟公司可謂“宿敵”,但隨著雲計算市場份額爭奪的加劇,這些年來這兩家公司關系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從敵對,逐漸走向了結盟。而這,也顯然符合“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商業邏輯。
甲骨文與微軟的合作基礎可以追溯到2013年。當時,在Build 2013大會上,微軟就宣布將與Oracle聯手。而到了2019年6月5日,微軟和甲骨文更宣布,兩家公司達成了一項協議,將兩家公司的雲計算服務與各自數據中心之間的高速連接相結合,目標是爲大企業客戶提供服務,並聯合起來對抗雲計算領導者亞馬遜的網絡服務。
而在甲骨文2017年全球大會上,埃裏森更是“炮火連天”,“和甲骨文自治式數據庫相比,亞馬遜AWS運行同樣工作負載的成本要高出5至8倍。”“甲骨文並非杜撰了一些演示來讓亞馬遜看起來很糟糕。”“如果客戶將雲計算服務從亞馬遜轉移到甲骨文,可以保證客戶成本在原來的基礎上下降50%。”
對于谷歌,甲骨文更是“專找軟柿子捏”。甲骨文在2009年收購Sun、將Java收入旗下後第二年,甲骨文就向谷歌提出了專利侵權訴訟。甲骨文稱,Android平台違規使用了Java代碼,而在後續的訴訟中更向谷歌提出了高達93億美元的侵權索賠。至今,這個訴訟案已持續了10年,堪稱科技界的世紀訴訟案,而93億美元也是史上最高金額的專利訴訟索賠。
在過去十年裏,甲骨文與谷歌在這個訴訟案上較量不斷。2010年,甲骨文起訴谷歌索賠80億美元;2012年,加州北區聯邦法院裁定谷歌沒有侵犯Java版權;2014年,甲骨文贏得上訴,案件被發回重審;2016年,甲骨文提了93億美元的索賠,但法院再次認爲谷歌不涉及專利侵權;2018年甲骨文第二次贏得上訴,聯邦巡回上訴法院判決甲骨文勝訴;2019年底,谷歌獲得了美國最高法院將對此次裁決的複審支持……
對此,這個世紀訴訟案孰是孰非自有公論。眼下,甲骨文正不遺余力,甚至不惜以制造事端的方式努力追趕雲計算的領頭羊,只是,亞馬遜、谷歌等也在不慌不亂地全速擴充雲服務市場。
整體而言,甲骨文與微軟之所以能實現合作,是基于他們在雲計算領域的共同對手亞馬遜、谷歌。而想法設法打擊谷歌,與此前近乎一攬子的瘋狂並購一起,也可以理解爲埃裏森的“合縱連橫”的重要部分。
巨頭的護城河與科技興亡史
其實,爲了跟對手爭奪雲計算市場,甲骨文公司很早就開始調整産品結構,並大力發展雲應用相關的産品、增加競爭籌碼。無論是曆年的揮金如土的並購,還是戰略上聯手微軟、以專利打壓谷歌,都可以感受到甲骨文在雲計算領域落敗的“心有不甘”。
科技史其實就是産業興衰淘汰史。無論是對于初創企業還是行業老大,都是“一視同仁”。因爲,業績從來不會說謊。2018年財報顯示,甲骨文的總營收398.31億美元,同比增長僅爲6%;淨利潤爲38.25億美元,同比減少59%。其中,雲服務和授權支持業務的營收僅爲66.72億美元,同比增長僅1%。與之相對的是,2018年亞馬遜雲市場增速爲47%。2015至2018年間,阿裏雲市場規模更增長了20倍。而據甲骨文2020財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期內營收96億美元,同比增長也僅爲1%,不及市場預期。
在2018年下半年,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買入了價值21億美元的甲骨文股票。但僅幾個月後,2018年四季度伯克希爾就清倉了甲骨文,這也是當季13F表格中披露的唯一全數抛售的股票。對此,以“價值投資”著稱的巴菲特買入股票後普遍長時間持有,這種火速割肉清倉的情況極爲罕見。
面對業界猜疑,巴菲特表示,“拉裏·埃裏森做的很好,但我覺得我不太懂甲骨文的業務。尤其考慮到投資IBM的經曆,我覺得我並不太清楚雲業務未來的發展方向。”至此,巴菲特大規模投資的3次科技股中,IBM、甲骨文清倉,只有蘋果被評爲巴菲特執掌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50年來做出的最好投資決定之一。
而且,行業巨頭的落敗也往往不是暴風驟雨式的,而是來自溫水煮青蛙般的蛻變。
相比于國內盛行“996工作制”的互聯網公司而言,甲骨文等跨國企業有著獨特的人文關懷與員工福利。在業界,甲骨文北京公司還有“西二旗養老院”之稱:工作壓力不大,彈性辦公,上下班不打卡,工作環境優越,員工擁有15到20天年假。十年前,最頂尖的985人才多爭破頭要去外企,不夠優秀的才會選擇中國企業。但是,就在這種長期無比優越寬松的工作氛圍下,甲骨文業績卻遭遇了滑鐵盧,以及2019年的大裁員,雲計算市場上的步履蹒跚。
科技行業還遵循“馬太效應”,産業主動權只會集中在少數幾個頭部玩家中,而這也正是甲骨文在雲計算市場嚴重落後的最尴尬處境。
大企業往往會有“大企業病”,因此業務要轉型,思維要改變,文化也要適時調整。
甲骨文在雲計算市場的“老馬失蹄”,其創始人埃裏森難辭其咎。無比自負的埃裏森一手打造的“好勇鬥狠”的企業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過去甲骨文在雲計算市場上的有利部署。例如,對于亞馬遜、微軟及谷歌雲等平台的合作,埃裏森一直持反對態度。由于意見分歧,也導致了其與備受贊譽的甲骨文“二把手”及雲業務背後設計者庫裏安的離開。這樣一來,埃裏森不但失去了相伴他20多年的公司“二把手”,還讓庫裏安成爲谷歌雲總裁站到了“對立面”。
而在業界看來,此前離職的甲骨文“二把手”已多到可以成立俱樂部了。“硬邦邦”的甲骨文,也是時候呼喚“柔性文化”了。也正如管理學家詹姆斯·柯林斯所說的,CEO應該要造鍾,而不是報時。
例如,Facebook(臉書)的改變,可以給埃裏森作參考。由于紮克伯格挖到了谷歌副總裁雪莉·桑德伯格,不但扭轉了臉書公司文化與産品的問題,還幫助臉書扭虧爲盈。而微軟現任CEO薩提亞·納德拉對微軟的成功改造,也是基于産業合作共贏的思維。那麽,對此,甲骨文是否可以像臉書和微軟那樣請外援,讓埃裏森的鐵拳稍微消停一下?
而就雲計算領域而言,一方面是曾在中國市場所向披靡的美國科技巨頭甲骨文,公司業績萎縮被擠到市場邊緣、業務轉戰到其他國家。另一方面是曾是甲骨文的老客戶揭竿而起,來自中國互聯網巨頭不但“去IOE化”,還通過技術競爭力提升並不斷發力,在雲計算浪潮中搶走了甲骨文的大部分中國市場。
這裏面,有來自國人意識和消費觀念的變化,還有中國企業實力的壯大。國人不再迷信外資企業品牌,外企中國光環的逐漸消失,是不爭的事實。當然,外企對其中國團隊缺乏信任及不授權等諸多問題,也加深了其“水土不服”,倉皇北顧。
就甲骨文而言,面對過去的戰略失誤,作爲在數據庫行業發展了幾十年的老牌企業再轉戰雲計算,始終是“船大不好掉頭”。在業界看來,盡管甲骨文面對其在雲計算市場上的大幅落後不以爲然,但業績卻說明了一切。
世事紛繁,商界硝煙四起,這方唱罷那方登場。
是非成敗轉頭空?背水一戰的甲骨文會成功逆襲再續前緣嗎?已“步入中年”的甲骨文還能繼續折騰嗎?亡羊補牢未爲晚?或者,時間會給出最終的答案。
不過,當下商業競爭的主流趨勢,不是要鬥個你死我活,而是謀求合作共贏。這一點,始終值得甲骨文掌門人及更多的企業家去仔細掂量。
消滅敵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他變成你的朋友。
道不遠人,人無異國。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