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勢論市
貿工部上個月發表第二季經濟調查報告時,附上針對公司和商行停業情況的調查報告顯示,過去兩年的停業情況有上升趨勢,停業率在去年分別增加至7.8%和22%,而當中不少是經營不到兩年的商行。
我們的先輩念書不多,光靠打工只能糊口,因此有“工字不出頭”的想法,希望自己能當老板,即便只是開一個面檔賣炒粿條,也勝過打工。(事實上,到了今天,賣炒粿條的收入還是高過許多打工族的收入。)
隨著教育水平漸漸提高,加上意識到並非人人都可成爲李嘉誠,能得到機會跟隨他這樣的企業家學習,也是好事一樁,于是下一代人念完學士又念碩士,以當CEO、COO、CFO爲目標。
物轉星移,到了這一代,年輕人的志願似乎又回到原點——創業,只不過在今時今日,創業者有了一個新的名堂,叫做“起步公司”。
根據新加坡統計局的數字,過去10多年,本地起步公司發展迅速,數目從2003年的2萬2000家,增至2015年的4萬8000家,起步公司在本地所有企業所占的比率,也升至近兩成。
政府不遺余力推動
起步公司發展蓬勃,政府的推動功不可沒。新加坡政府推動起步公司發展不遺余力,致力于打造有利的生態環境,在硬件、軟件、資金等方面都給予相當慷慨的援助。
比方在“起步新加坡”(Startup SG)計劃下,便有一系列輔助計劃——例如起新—先鋒(Startup SG Founder)委任了創業導師爲首次創業者提供建議和指導,並幫助他們申請多達3萬元的起步津貼。
又如在起新—投資(Startup SG Equity)計劃下,政府連同第三方投資者共同爲起步公司集資,提供高達七對三的聯合投資款項配對。
政府的支持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創業生態環境,國際創業調查公司Startup Genome發布的《全球創業生態報告2017》,依據融資、市場覆蓋率、全球相關性、技術人才、創業經曆、資源募集、企業參與,以及創始人願景與戰略等八個因素評分,新加坡在全球排名第12位,成績不俗。
舊經濟企業失去吸引力
美國有面簿(Facebook)和優步(Uber),新加坡有來贊達(Lazada)和雷蛇(Razer),因爲它們的成功,年輕人對起步公司趨之若鹜,大家都希望成爲一分子,就算不能親手創立一家起步公司,能在起步公司任職對他們來說也是很威風的一件事,薪水雖然不高,但勝在夠“in”,不少舊經濟的企業因而無法吸引到年輕人加入,面對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
整個大環境對起步公司的關注與重視,讓人擔心會不會有點過了頭。
政府對起步公司大力支持,出發點不難理解。全球發展與科技趨勢迫使新加坡經濟不得不轉型,而隨著經濟轉型,未來新創的工作機會便會減少,政府希望借培育更多起步公司,爲國人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因爲今天的起步公司,將是明天的中小企業、明年的跨國企業。
根據新加坡國立大學今年較早時發表的一份報告,起步公司聘請的員工人數,在2004年到2015年間增加超過一倍,至34萬5000人。
報告顯示,起步公司聘請的員工會隨著公司年資增加,五年以下的公司,聘請9.2人,六年至九年的公司是14.8人,如果能撐上10年,便會增加到25.2人。
這足以說明扶持一家起步公司成長的重要性。
10家起步公司八家過不了第一年
然而,當中的關鍵是要押對寶。政府所投入的大量資源與資金,需要用在對的行業、對的起步公司,才能對經濟、就業有實際貢獻。
不論是先進制造業起步公司,或生物醫藥起步公司,都會面對失敗的風險。美國是全球最有利于創業的國家,硅谷和紐約在全球創業生態排行榜分別名列第一和第二,波士頓、洛杉矶、西雅圖也名列10大。
然而,在有利的大環境下,每10家起步公司當中還是有八家過不了第一年;半數的公司在五年後便消失,能度過10年的只有三分之一。
新加坡方面沒有具體數據,但貿工部上個月發表第二季經濟調查報告時,附上針對公司和商行停業情況的調查報告顯示,過去兩年的停業情況有上升趨勢,停業率在去年分別增加至7.8%和22%,而當中不少是經營不到兩年的商行。
創業的成功率本來就不高,沒有實際經驗、畢業後光靠理念、用父母或政府的錢去創業,成功率只會更低。
資金易得恐不懂得珍惜
從前的人創業,所投入的資金都是自己一分一毫存下來的,再不然就是跟親朋戚友籌借,因此在感情和責任上都會更加投入。
太多援助、太容易獲取資金、沒有經曆過創業的艱辛,恐怕就不會懂得珍惜。
政府在支持起步公司的同時,千萬不可忽略舊經濟的傳統行業,畢竟這些傳統行業是當下經濟的支柱。
在新支柱建起來之前,幫助舊經濟企業的老板與雇員,克服經濟轉型之際所面對的種種挑戰,跟扶持起步公司同樣重要。
新加坡政府推動起步公司發展不遺余力,致力于打造有利的生態環境,在硬件、軟件、資金等方面都給予相當慷慨的援助,但關鍵是要押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