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生指出,試驗推出“能力轉移計劃”是爲了協助個別企業乃至整個行業識別技能與知識的缺口,並透過津貼協助企業彌補不足。例如,本地培訓導師和學員如果需要到國外參加在職訓練,他們可獲得津貼,而公司引進外籍導師也會更方便。
有意引進海外專人傳授技能和知識,或讓“本地姜”到國外“取經”的企業,將可從一項新計劃中獲得津貼。中小企業、有助提升某個行業整體能力的項目,以及對挖掘企業與行業潛能有積極影響的倡議,可獲得更高額援助。
人力部長林瑞生昨早在“人力資本夥伴”研討會上宣布試驗推出“能力轉移計劃”(Capability Transfer Programme),協助個別企業乃至整個行業識別技能與知識的缺口,並透過津貼協助企業彌補不足。這不僅確保本地勞動力快速提升能力,也能提高國家的整體競爭力。
他說,新計劃與個別政府機構現有的援助項目相輔相成。企業添置硬件,可獲占成本高達七成的援助;在薪金、生活費和培訓成本方面,則享有三至九成的津貼。“我們有一套評估方法:中小企業、幾個企業攜手確保整個行業受益,以及可發揮更大影響力的項目,可獲的援助就更大。”
他舉例,據家具業者反映,本地欠缺可使用先進生産機械的專才,以減低人爲錯誤和確保質量一致。爲深化員工技能、創造條件更好的就業機會和更全面地規劃職業發展,新加坡家具工業理事會希望引進專才開辦高級課程,把能力轉移給本地員工。
林瑞生強調,當局會透過各種渠道找出需要援助的企業,並“特別照顧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領域,確保計劃具包容性”。
按照新計劃,如果本地培訓導師和學員需要到國外參加在職訓練,他們可獲得津貼。若引進外籍導師,當局也會就公司申請相關工作准證提供方便。
不過林瑞生強調,這麽做不意味著人力部將放寬引進外籍員工的政策。他說,要加入計劃的企業必須提呈具體計劃,如希望引進哪一類外籍專才、哪一些本地員工能從中受益、具體時間表以及轉移技能與知識的預定成果。
“我們是以最具成本效益的做法協助本地勞動力提高能力,包括培訓本地導師,並讓他們進而訓練本地學員。達到目標前,須借助外籍導師的能力,不論是引進外地專才還是讓本地人到國外去。”
林瑞生強調:“方便企業引進外籍導師,絕不是要讓他們在這裏謀生,而是要做能力轉移。企業在這計計劃下引進的外籍專才,預計也不會太多。”
他日前指出,過去三年,本地專才人數大幅增加,持就業准證的外籍員工人數則相對萎縮,扭轉了持有就業准證及S准證的人數增長,超越本地專業人員、經理、執行人員以及技師(PMET)。
昨天有56個雇主加入了人力資本夥伴計劃,這些雇主的人事管理做法與時俱進。人力資本夥伴數目因此增至130個,他們共雇用13萬名本地人。
新加坡中小企業商會會長王崇健認爲,試驗性“能力轉移計劃”能讓好些要引入先進機械的中小企業受益,但他希望計劃涵蓋面更廣,不要以一刀切的方式區分提升能力和應付日常運作的措施,只讓前者獲得津貼。“以引進機械應付日常運作爲例,它其實也能提升員工能力。”
新加坡家具工業理事會會長翁禮豪希望透過試驗計劃,在三至12個月內引進外籍導師以培訓本地導師,從而讓學員掌握生産力更高的作業方式,包括使用先進機械。
他舉例說:“我們希望新計劃能抵消國人到海外受訓的費用。在購買機械或把機械運來新加坡之前,本地員工可到生産機器的廠房或實際運作的海外工廠受訓,了解如何具體操作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