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的富商和社會名流不少是做天然樹膠買賣起家,陳嘉庚、李光前、陳六使、高德根、黃桂楠等都是以膠致富,早期的轉口貿易也以樹膠爲主,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一大基石。
由于是區域交通樞紐、金融中心,以及靠近生産地,新加坡仍是世界主要的樹膠交易地之一,和上海、東京一起列爲東方的三大樹膠報價中心。新同德主席黃鴻美是這個行業中碩果僅存的老行尊,出道時也得到同行李光前的多方協助和鼓勵。
黃鴻美祖籍泉州,出生在印度尼西亞棉蘭近郊的小鎮,父親在鎮裏開一家小雜貨店,兼向小園主收購膠片、膠泥。二戰一結束,黃鴻美先到棉蘭華中求學,後轉讀英校,通曉三種語言。
華資膠商
成立公會應對洋商壟斷
在兼顧家族生意之余,黃鴻美自己也開始做點小生意,從荷蘭兵士那裏買些香煙,再轉賣給當地人,從差價中賺取微薄利潤。年紀較大後,黃鴻美開始分擔父親的生意。不過家裏的樹膠生意還是用原始的方式經營,經常要在店面和膠園之間奔波,一買一賣。
韓戰期間膠價一飛沖天,黃鴻美的生意由于規模小而痛失賺大錢的機會。這促使他決心改變落伍的生意模式,成立了新同徳,多管齊下建立多方面的貨源,尋找更有實力的買家,在商場上左右逢源、收放自如,不出幾年已獨霸一方,而新加坡就一直是公司的業務大本營。
早年的新馬樹膠市場,基本上被洋人膠商所壟斷,華商的權益經常被剝奪。爲了扭轉這種不合理的狀況,李光前、陳六使、高德根、黃桂楠、陳共存及黃鴻美和一些華資膠商發起成立新加坡樹膠裝配商公會,與洋商抗衡,力爭合理的競爭和利潤,並在國際樹膠市場和組織中取得一席之地。
在黃鴻美的眼中,李光前是很有眼光、很有氣量的商界完人。陳嘉庚在教育文化推動方面貢獻良多,而李光前則在商場長袖善舞、屢創佳績,嶽婿兩人相輔相成、各自精彩。
他說:“和李光前的南益相形之下,新同徳只不過是家小公司。在樹膠業,南益無疑是龍頭老大,令人欽佩的是李光前從來不以老大自居,而是風度翩翩、謙虛有禮、爲人隨和的成功商人,他一身衣著樸素、愛穿布鞋,吃得也很清淡。”
每個星期三,李光前總愛邀請商界老友到南益公司或華僑銀行一起用午餐,一般上是席開兩桌,吃的是家常便飯,大家邊吃邊話家常,交換商場的最新信息,而這星期三午餐會一直延續到李成義時代。
新印膠商家族締結姻親
有段鮮爲人知的陳年舊事,原來今年86歲的黃鴻美和李光前家族還是姻親。
1991年1月11日,李成義和張治華在新加坡注冊結婚。張治華就是印尼大膠商張尚樹的孫女,張尚樹是黃鴻美的嶽父大人。
1891年出生的張尚樹原籍福建省南安,和李光前是同鄉。1907年,年僅16歲的張尚樹從南安動身,曆經顛簸,來到蘇門答臘島的日裏棉蘭。在小店鋪當了兩年的夥計,積蓄了一些本錢,便出來自創事業,開了一間雜貨店,店號叫“福成利”。
張尚樹從小生意做起,經之營之,加上生活節儉,利潤累積,終成棉蘭數一數二的商場大亨。由于生意越做越大,他的小小雜貨店搖身一變爲略具規模的“福成利有限公司”,從事出入口貿易,經營的貨品以咖啡、茶葉、椰幹、糖米,以及大農園的建築材料爲主。生意遠達歐美各邦,近遍南洋各埠,北至中國各大商港。
1934年,張尚樹再接再厲創辦“福成利樹膠廠”,出任總理。1935年擴張廠務,招入股東,改爲“福利膠廠有限公司”。1939年,因擴充營業,股東增加,且個人事務繁多,無暇兼顧,便引退爲董事。
此外,張尚樹在萬叻峇魯(Bandar Baru)辟有茶園,占地甚廣,産量甚豐,品質也很好。當時蘇島華僑唯有張尚樹經營茶園,而且是規模最大的華僑茶園。
此外,張尚樹還在亞齊屬的冷沙設有米廠,又在棉蘭開設油廠,都屬規模龐大的企業。綜觀他南來30余年的拼搏成績,有出入口貿易、膠廠、米廠、油廠和茶園,行行均屬頂尖事業。
李光前從不應酬打麻將
張尚樹育有五男兩女,女兒玉金嫁給黃鴻美,張治華的父親張國富就是張玉金的四哥。
張尚樹、李光前和馬來西亞的劉玉水曾合資成立公司,李光前占股75%。1988年,張治華被父親派到新加坡與李成義洽談股權認購之事,兩人純粹爲了談生意而初次見面。
黃鴻美曾是老板俱樂部、中華爲基利俱樂部及怡和軒的主席,他工余的嗜好,閑來無事喜歡打打麻將,陳六使、高德根還曾是他年輕時代的牌友,李光前生前雖是兩家俱樂部的會友,不過他從不應酬打麻將,可說和“賭”、“博”有關的東西,他都是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