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況報道
今年是第一套郵票在新加坡島上發行的150周年,新加坡郵政爲此在上個月發行一套150周年紀念郵票,
上面印有第一套郵票的設計。在電子郵件盛行的年代,郵票的發售量隨著書信往來的減少也跟著下降,然而對集郵者來說,郵票作爲代幣不僅是用來寄信的工具,在傳承曆史和文化方面,也有更深層的人文意義。
1867年9月1日,新加坡島上的第一套郵票正式發行,不過上面沒印上“新加坡”三個字,而是在印有“東印度”的郵票上蓋上皇家殖民地的皇冠圖案,代表新加坡當時和馬六甲及槟榔嶼共同組成的英屬海峽殖民地。
近100年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分家,但由于1965年的獨立來得太突然,郵政局來不及發行一套紀念郵票,只能在隔年發行獨立一周年的紀念郵票。
新加坡從隸屬于海峽殖民地到取得獨立的曆史發展,可從郵票的演變略知一二。小小一枚郵票可傳達的信息相當豐富,集曆史、文化、藝術和教育元素于一處,讓許多集郵者爲之著迷。
現代郵票設計天馬行空
與早年郵票相比,現代郵票的設計天馬行空,由于印刷技術的進步在材質上也變得多元化。豐富的細節配搭多樣的材質和印刷法,讓郵票宛如一件件迷你藝術品。
在半島購物中心經營郵票專賣店CS Philatelic Agency的陳俊民(72歲)從小就熱愛集郵。他曾經在公務員、保險和股票經紀等職業上轉換事業跑道,但對集郵的興趣卻始終如一。他先是以兼職方式在1973年開設郵票專賣店,退休後便轉爲全職經營。
本地的郵票專賣店屈指可數,陳俊民的專賣店堪稱應有盡有,就連1867年第一枚在新加坡發行的海峽殖民地郵票,也可在他的店裏找到。陳俊民說:“早期的郵票設計以單色爲主,設計采用雕刻技術,同一個設計可印上各種不同單色和面值。隨著科技進步,現代郵票設計可采用攝影或多種繪畫技術制成。”
例如新加坡郵政2008年爲配合土生華人博物館開幕,特地發行一套色彩斑斓的“土生華人博物館珍藏”郵票爲紀念。全套郵票共八枚,圖案精選自土生華人博物館的珍藏品,極富本地和南洋色彩,發行當天就被掃購一空。新加坡郵政集郵及郵票助理副總裁張碧姬(40歲)透露,這套郵票目前的市價已漲至發行價的10倍。
至于郵票設計有哪些指導原則,張碧姬說:“我們在構想郵票題材時,離不開新加坡這一大主題。一些特別的郵票則用來紀念我國重要的裏程碑,可搭配不同設計元素吸引人們去購買。”
郵票設計題材因此包括新加坡重要的成就、紀念日、曆史、文化、傳統價值、我國對區域和國際事件的貢獻和參與,以及區域和國際事件等。
這些年來,新加坡爲慶祝和其他國家建交的周年紀念,不時會聯合設計與發行紀念郵票。例如2015年,新加坡與許多國家慶祝建交50周年,爲此發行了不少紀念郵票。
張碧姬指出,兩國聯手發行郵票可謂一種外交手法。“郵票也用來紀念重大的全國性事件,我們最近與澳大利亞、法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新西蘭、巴基斯坦和泰國郵政局的合作,就是爲了紀念新加坡和這些國家建交50年。”
爲慶祝第一套郵票在新加坡發行150周年,新加坡郵政上個月也推出紀念郵票,上面印有本地第一枚郵票的設計,以及貼有這款郵票的信封圖案。
優秀郵票設計主題鮮明又有美感
本地有大約20名活躍的郵票設計師,其中包括産量第二多的廖德聰(53歲)。他有30年的郵票設計經驗,曾負責設計多款備受贊好的郵票系列,如今年3月發行的NS50紀念郵票,設計中包含已故建國總理李光耀的肖像,這也是他最引以爲傲的作品。
廖德聰認爲,好的郵票設計要能強烈表達出主題,同時帶有美感。他說:“好的郵票設計必須能述說一段故事。作爲設計師,我本身遲早有一天會從世界上消失,但郵票卻會一直流傳下去,比設計師的壽命還要長。”
集郵愛好者傅建輝(44歲,工程師)和張國偉(45歲,營運經理)各自收集郵票30余年。傅建輝認爲,郵票設計不宜太雜亂,應該讓人一眼就可明確看出主題。他說:“新加坡郵政近幾年推出的郵票設計似乎很散亂,試圖把太多細節塞進小小的郵票裏,反而讓人看得眼花缭亂。”
張國偉指出,設計郵票的挑戰在于必須在非常小的面積上創造出精致圖案。“設計師最初在大型紙張上構圖時,畫出來的效果或許很美,但圖案縮小後有可能看起來會過于複雜。這個過程要拿捏得好,相當不容易。”
新加坡集郵俱樂部秘書劉德耀(50歲,工程師)收集郵票30多年,他觀察到上世紀70年代的郵票設計相當簡單,到了80和90年代,有許多設計是以紀念各政府部門成立爲主題,因而缺乏吸引力。到了90年代後期,郵票題材開始變得更多元,對一般集郵者來說較具吸引力,但偶爾也會出現設計上的錯誤。
劉德耀以去年4月發行、以傳統棋盤遊戲爲主題的郵票爲例,指出在印有飛機棋的郵票上,一架藍色飛機“停”在綠色終點上,不符合飛機棋的遊戲規則。他說:“也許是年輕設計師對這個遊戲不熟悉,但當局在發行這款郵票之前,應該先檢查圖案上是否有錯誤。”
新加坡郵票咨詢委員會成員林忠仁(57歲)指出,好的郵票設計必須有教育意義。他說:“我們曾推出一套以翠鳥爲主題的郵票,除了鳥的圖案,也印有鳥的學名。鳥兒嘴裏叼著的也是它們平日愛捕捉的昆蟲,可見小小一張郵票往往包含著許多學問。”
郵票具曆史意義
在電子郵件盛行的年代,寄信的人越來越少,郵票的銷量也難免下跌。張碧姬透露紀念郵票的銷量近幾年有下滑的趨勢,但當局正在探討如何推出更吸引集郵者收藏的郵票。
新加坡有四個集郵協會,活躍的集郵者人數維持在5000人左右。四個協會當中,新加坡集郵俱樂部是規模最大和曆史最悠久的,會員每個月都會聚集在新加坡集郵館一次,互相分享集郵經驗。俱樂部每三個月也會在新加坡集郵館舉辦買賣會,並把部分收入捐給集郵館。
劉德耀說:“郵票可以從很多角度來研究,集郵讓我們看到一個國家的曆史進程。另一方面,也可研究信封上的郵戳,看一封信從投入郵筒到送入信箱的過程,曾經過哪些地方,從中也可認識到郵政的發展史。”
新加坡集郵館
位于市中心的新加坡集郵館,收藏了1萬2000多張郵票和其他郵政相關物品,以互動方式向訪客介紹我國的曆史和文化。
自上個月起,新加坡集郵館和新加坡集郵總會攜手舉辦名爲“新加坡首發郵票150周年紀念”的郵票展覽,爲期四個月。展覽讓訪客通過海峽殖民地時期的郵票,以新的視角了解本地曆史。
新加坡集郵館總經理特蕾斯納娃蒂(Tresnawati Prihadi)透露,過去幾年到訪的人數有微增趨勢,去年就吸引16萬5000多名訪客。
特蕾斯納娃蒂說:“郵票宛如一個國家的圖片曆史記載,可以告訴我們關于新加坡曆史的第一手寶貴資料。例如我們目前有個關于新加坡和文萊的展覽,通過郵票敘述兩國之間長久的友好關系,讓訪客容易理解。”
從構想到發行
①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IMDA)向政府部門、公共和私人機構,以及公衆收集郵票設計主題的建議。
②郵票咨詢委員會向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推薦最適合的郵票主題,經批准後,新郵政啓動設計過程。
③新郵政遴選三名設計師,要求他們提交設計方案。
④郵票咨詢委員會從中篩選一個方案。
⑤找相關專家檢查設計的准確性。
⑥郵票咨詢委員會接受最後版本設計後,征求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批准。
⑦獲批准設計送到印刷廠生産。郵票從最初構想階段到生産發行,可耗時一年。
彌陀學生借集郵長知識
盡管成長在電子時代,彌陀學校的一群學生從小就培養起對集郵的興趣,並通過郵票增長了不少知識。
彌陀學校校長吳寶德(48歲)去年在校內成立“小小集郵家學會”,目的並不在于收集郵票,而是讓學生通過郵票上的細節了解當代曆史和人文。學員人數從去年的11人增至今年的26人,都是三年級和四年級學生,明年預計招收多12名新會員。
吳寶德說:“成立這個學會是希望通過集郵讓學生增廣見聞。小小郵票的方寸面積裏蘊含豐富的文化曆史,若仔細研究,會找到新加坡發展的軌迹,了解我國的重要曆史事件。學生也能通過郵票學到人文、地理、動植物、經濟、鄰國關系等知識。”
激發思維培養觀察力
除此之外,吳寶德也希望通過研究郵票的活動刺激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觀察力。“這也是所謂的實物教學,學生從郵票中獲取知識,再將這個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從而創造出新知識,以及提升視覺素養。”
“小小集郵家學會”活動包括讓學生參加集郵館的年度集郵比賽、到郵政局購買首日封、參觀集郵館,以及參與和發行郵票相關活動等。例如郵政局去年發行一套以傳統棋盤遊戲爲主題的郵票,教師便向學生介紹郵票裏描繪的傳統遊戲,並讓他們分組輪流玩各種棋盤遊戲如飛機棋。
小四生雷昕澤(10歲)說:“我們從郵票中學到許多知識,例如單看日治時期的信封,可得知當時的新加坡被稱爲昭南島,以及當時的人都用毛筆來寫信。這個信封握在手裏,感覺就像是握著一小部分曆史。”
雷昕澤的父親也熱愛集郵,父子倆因共同愛好而拉近彼此的距離,也互相交換關于郵票的知識。
其他小三小四學生如湯智茵(9歲)、陳昕嬣(10歲)和丁翊翔(9歲)也有同感。湯智茵認爲郵票的來源很有趣,因此選擇參與這項課外活動,陳昕嬣和丁翊翔則希望了解郵票的曆史和新加坡演變成現代都市的過程。
吳寶德說:“集郵是個能從小培養的愛好。每當有新郵票發行,我都會看到許多集郵者帶著他們的孩子前去購買。我想他們也希望借此感染下一代,讓孩子也愛上集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