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況報道
新加坡土地管理局在全島各處管理約1700個國有産業,其中除了500棟受保留的黑白洋房,也涵蓋排屋、半獨立式洋房和住宅單位,多數坐落在郁郁蔥蔥的綠色環境中。
國有産業只供租住,不能購買。如其他租賃房屋一樣,它的租約只有兩三年,乍看之下似乎對重視擁屋的國人,不具吸引力。
但與預期相反的是,居住在國有産業的不僅有外派人員,也有移居本地多年的永久居民和土生土長的公民。
本期《實況報道》走入武吉知馬林登通道和荷蘭村集美花園的房子,與居民和商家對談,了解國有産業的利與弊。
是什麽讓已經購買了政府組屋的新加坡籍夫妻,決定租住國有産業?
育有四個孩子的林盈思(45歲,行政人員)和林和源(42歲,自由設計師),兩年前搬到林登通道的住宅單位(apartment),主要原因是想讓孩子體驗甘榜式的成長環境。
林盈思解釋,自己兩個哥哥和兩個表弟的家庭都住在同個社區,她還沒搬來前,每周六會帶著孩子來這裏參加家庭聚會。這裏遠離塵囂,少有車輛進出,且被綠意環繞,孩子因此能夠自由奔跑。
四個孩子的年齡介于三歲至九歲。林盈思說,他們接連生下雙胞胎和小女兒後,原本的組屋變得過于擁擠,因此決定將它出租,搬到林登通道,親戚之間也能互相照應。
她坦言,租住單位是一筆額外負擔,意味著他們須調整生活預算。“我們或許無法經常旅行,但能住在這裏就足以彌補這點。生活步調真的慢了下來,孩子可以自由探索和玩耍。”
土管局答複《聯合早報》詢問時說,人們可通過土管局或其管理代理萊坊(Knight Frank)和高力國際(Colliers),租下國有産業,租約是標准的兩年或三年。如果産業不受任何發展計劃影響,可以續租。
須習慣與昆蟲和動物爲鄰
其中,林登通道有40個單位,入住率約80%。萊坊透露,林登通道的屋型包括一房式和三房式單位,月租從2800元起跳,較大的單位可達6500元。
住在林登通道24年的約翰(John Iversen,68歲)說,20年前,該區以洋人居多,多數是經營小本生意、預算有限者,因爲這裏的租金較其他地方便宜。
但近年來,他觀察到有更多本地人遷入林登通道。“這顯示許多新加坡人開始向往自然,向往昔日的甘榜精神,這些未必能在政府組屋找到。比起金錢,這一代人更重視生活質量。”
在丹麥出生的約翰,當年就是被這一帶的綠意吸引。“我成長的地方,四周都是森林,孩子們到森林玩耍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但被大自然環繞也有問題,像是林盈思一家得習慣與蚊子、猴子等昆蟲和動物爲鄰,附近大樹樹根也影響水管,導致馬桶阻塞等。所幸的是,管理代理一般能解決。
針對國有産業的維護和修理,土管局說:“我們會進行建築管理檢測,以找出須要施工的房屋和施工範圍。爲最大程度減少對租戶的幹擾,我們會在現有租約期滿後,逐步安排維護和修理工作。”
林盈思表示,夫妻倆希望能一直住在林登通道。“我們的孩子現在過著最美好的時光。如果出于任何原因,我們不得不搬家,至少他們會對在這裏度過的童年時光,留下美好的回憶。”
政府是包租公 維修管理有保障
2013年在集美花園開業的意大利餐館Madrinaa Italiano,雖位于馬路交界處,但即使到了傍晚尖峰時段也不嘈雜,讓食客可享受清幽的用餐環境。
老板巽他(Sunda,51歲)當初正是看中集美花園的氛圍,才將餐館遷至此處。他說:“這裏不僅靠近荷蘭村地鐵站,氣氛也與克拉碼頭和駁船碼頭截然不同,人們可以不受幹擾地享用食物。”
但比地點更吸引他的,是店面屬于國有産業這點。“由政府管理,意味著凡事都能得到妥善處理,租戶也會被一視同仁地對待。相反的,私人業主可能會在你的生意蒸蒸日上時,嘗試加租。”
巽他透露,他的店面目前基本月租是1萬2000元。除了租金穩定,他也觀察到,土管局近年作出許多新嘗試,以帶動集美花園商店的生意,像是在2018年與新加坡設計理事會及所委任的創意公司HJGHER合作,舉辦”荷蘭村District Design Dialogue(地區、設計、對話)”。
通過這項活動,10個黑白排屋改頭換面,成爲超過50家本土創意企業和品牌的集聚點,在九天內吸引約1萬3000名訪客。排屋也漆上大型壁畫,至今仍爲商店帶動生意。
巽他解釋:“排屋背向地鐵站出口,人們可能誤以爲是住宅區,但自從有了壁畫後,他們會因好奇心驅使而繞道過來看。”
土管局告訴《聯合早報》,爲加強集美花園獨特的波西米亞風情,並培養本土人才,當局爲該區商業單位推行了概念招標(concept tender),以打造創作者市集(Maker’s Village)。
在該招標模式下,當局選擇新租戶時,會考慮提案的創意和強處,而不僅是競標租金。“我們的目標是招攬擁有獨特概念、能爲集美花園協作空間做出貢獻的租戶,同時展示本土品牌和産品。”
阻斷措施期間 土管局給予商家幫助
去年,土管局也配合聖誕節,裝點了商業街的牆壁和欄杆。巽他說:“這吸引很多年輕人來拍照,他們之後將照片上載到社交媒體,起到了宣傳集美花園的效果。”
在這些新嘗試之外,巽他認爲,土管局在病毒阻斷措施期間,給予商家的引導和幫助,也加深他對租用國有産業的信心。“土管局人員向我們解釋如何調整以遵守新條例,避免我們因違例而得停業14天。”
巽他因此計劃繼續在集美花園營業,也有意在另一個國有産業開設分行。
身爲集美花園業主,土管局也負責設施維護工作,如更換排屋窗口、清理和維修屋頂、爲公共區域進行滅蟲等。當局去年也擴建了惹蘭美拉沙加第43座和第44座樓之間的人行道,方便推嬰兒車的家長。
老舊排屋散發難以複制情懷
“這是須要你付出時間、精力、金錢和感情的房子,但它最終能成爲一個真正的家。”
永久居民羅德裏戈(Rodrigo Echeverri Cardozo,42歲)與妻子美寶(Mabel Solano Borrero,44歲)居住在集美花園的排屋。他們坦言,2017年遷至此處,正是被屋子的可塑性吸引。
三年下來,屋內各處如今擺設兩人遊曆各國的紀念品。羅德裏戈說:“我能看到房子的潛力,與其住進裝潢好的公寓,我更願意自己動手。”
這番話似乎道出許多集美花園居民的心聲。這批排屋作爲有地住宅,空間寬敞,有前院和後院,給予租戶很大發揮空間。
10年前從女皇鎮政府組屋搬到集美花園的新加坡公民謝先生(58歲,教育工作者)就表示:“在新加坡購買有地住宅極其昂貴,除非你是千萬富翁,不然根本不可能。因此,租住是最好的選擇。”
他與妻子育有四個15歲至22歲的孩子。他慶幸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有機會和他們在院子裏栽種蔬菜和水果,以及在屋前甲板蕩秋千和宿營。
另一位住在集美花園的永久居民莎琳(Sharlyn Stafford,50多歲)也將後院打造成度假村風格,平時和朋友在這裏聚會。
她說:“人們都很喜歡我的空間。疫情暴發後,我連續八個月不能出國,這是我待在家最長的一段時間,當時我很慶幸自己住在這樣的房子裏。”
集美花園349棟排屋,包括40個“步上式”單位(walk-up apartment),屬于國有産業,向來只租不賣,但入住率仍達到約90%。
土管局委任的管理代理萊坊透露,三房式單位的月租約爲4000元,三房式排屋的月租則爲5800元,均爲半裝修(semi-fitted)房屋。
謝先生指出,集美花園是上世紀60年代爲英軍和家眷所建的居所,因此散發著舊世界的氛圍,且綠意盎然。
“如果要挑缺點,那大概就是排屋老舊和租約較短吧。剛搬來時,租約是一年一年續的,這限制我們對房子做長期規劃。如今增加到兩年,但我覺得三至五年的租約會更好。”
針對排屋老舊這點,土管局告訴《聯合早報》,當局會在租戶搬遷後,爲排屋安裝新的廚房用品、配件、櫥櫃和空調,再出租給新租戶。
集美花園濃厚的社區精神也是吸引許多人長居于此的原因。羅德裏戈夫婦說,這裏聚集各國籍、各種族的人,他們相互分享文化,尤其是萬聖節時,鄰裏街坊會大舉裝飾自己的房子。
鄰居之間也友愛互助,像是通過集美花園面簿群組,彼此捐贈物品和答疑解惑。
盡管他們計劃日後搬到金文泰的公寓,以便兒子報讀小學,但羅德裏戈認爲,一家人的生活質量到時會下降。“這無關乎住在有地住宅與否,而是集美花園有著難以複制的優點,兒子也在這裏度過完美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