嫪毐(lào ǎi)戰國末期秦國人。秦始皇母親趙姬的情人。受秦國丞相呂不韋之托爲僞宦官入宮,與趙姬私通,倍受太後寵信,被封爲長信侯,與太後私生兩子,並自稱是秦王嬴政的“假父”。後因事情敗露,發動叛亂失敗而被嬴政處以極刑,車裂而死。
郦食其(lí yì jī)陈留县高阳乡人,年少喜欢饮酒,常混迹于酒肆中,自称为高阳酒徒。
公元前209年,陳勝、項梁起義,郦食其隱匿不出,靜觀時局發展。當劉邦大軍兵臨陳留時,訪求當地豪傑,郦食其跟隨劉邦,用計攻克陳留,得到了大批軍糧,被封爲廣野君,出使各國諸侯。後來郦食其勸秦將歸降,不戰而拿下武關,劉邦攻入鹹陽,秦朝滅亡。再後來楚漢相爭時,郦食其又建議劉邦取荥陽,廣積糧,據天險,以待機奪天下,並說自己願意去說服兵衆將廣、割據一方的齊王田廣。郦食其到了齊地後,向齊王曉以利害,齊王同意罷兵守城。然而此時由于韓信乘機攻打齊國,爲田廣所誤解,認爲這是郦食其出賣了他,遂將郦食其烹殺。
墨翟(mò dí)就是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墨子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位農民出生的哲學家,他做過木匠,善于機械制造,稱自己爲“賤民”。其早年曾受過儒家的教育,是位博學多才的人,但是隨著後來的不斷學習,他發現儒家十分強調禮樂,主張厚葬久喪,不利于人民,于是便放棄了儒學,後來創立了自己的學派。
曹刿(cáo guì)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人,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的后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魯莊公十年,齊國攻打魯國,曹刿求見請取信于民後戰,作戰時隨從指揮,大敗齊國大軍,“一鼓作氣”的典故就是出于此。樊於期(fán wū jī)战国末期将领。原为秦国将军,后因伐赵兵败于李牧,畏罪逃往燕国,被燕国太子丹收留。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时,荆轲请求以樊於期首级与庶地督亢(在河北高碑店一带)地图作为进献秦王的礼物,以利于行刺。樊於期得知后,自刎而死,以助成功。
李悝(lǐ kuī)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法家,魏国人。
在擔任魏文侯相時曾主持過變法。經濟上推行“盡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勵農民精耕細作,增強産量。就是國家在豐年以平價購買余糧,荒年以平價售出,以平糧價;主張同時播種多種糧食作物,以防災荒。政治上則實行法治,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世卿世祿制度,獎勵有功國家的人,使魏國成爲戰國初期強國。他還彙集了當時各國的法律編成《法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不過現已失傳。其“重農”與“法治”結合的思想對商鞅、韓非的影響都非常大。
趙衰(zhào cuī)也就是赵成子,春秋时期晋国之卿,谋士、战略家、政治家、赵国君主的祖先。是辅佐晋文公称霸的五贤士之一。从公元前656年起跟隨晉文公重耳十九年流亡生涯,在途中曾多次獻計協助晉文脫險。公元前637年,晉文公回國,趙衰任上卿,封原地。前632年,趙衰隨晉文公參與踐土之盟,奠定晉國盟主地位。
馮谖(féng xuān)戰國時齊國人,是薛國(今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國君孟嘗君門下的食客之一,爲戰國時期一位高瞻遠矚、頗具深遠眼光的戰略家。
他雖然向孟嘗君索取了不少的待遇,卻著實爲孟嘗君效力不少。一次,他受孟嘗君委托到封地薛地去收租要債,他看到薛地百姓遭受災害,生活艱苦,就放棄了討債收租的念頭,當著百姓的面將賬本契約付之一炬,空手而歸。面對孟嘗君的不解,馮谖認爲,雖然沒收回錢財,但卻“爲君市義 ”,爭取了民心。後來孟嘗君告老還鄉,果然受到薛地百姓的歡迎。這就是《戰國策》中記載的“馮谖市義”的故事。
米芾(mǐ fú)湖北襄阳人,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其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宋徽宗诏爲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
萬俟卨(mò qí xiè)南宋初年宰相,奸臣。
公元1112年,考中舉人,初任湖北提點刑獄,依附秦桧,任監察禦史。後在秦桧的指使下,和張俊等人聯合制造假證據,以“莫須有” 的罪名,將嶽飛及子嶽雲等毒死在大理寺監獄。今在嶽飛墓前,他和害死嶽飛的秦桧、王氏、張俊四人的鑄鐵跪像,跪在墓前,受盡後人唾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