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人占70%以上,官方文字爲何是英文?李光耀:爲求發展!新加坡華人居多,有4種官方語言,英語第一,漢語爲何只排第三?
大家都知道,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擁有4種官方語言,即英語,馬來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基于和馬來西亞的曆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爲新加坡的國語,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新加坡的第一語言是英語。所謂第一語言,就是政府公文寫作的通用語言。新加坡常駐人口有560多萬,其中華人占了人口的74.2%,是個以華人爲主導的國家,但是,作爲華人的母語漢語,在新加坡仿佛成了“外語”。
漢語在新加坡的地位爲何如此尴尬呢?這是與新加坡的曆史與特殊地理位置有著非常大的關系的。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爲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毗鄰馬六甲海峽南口,國土面積724平方公裏,國土除新加坡島(占全國面積的88.5%)之外,還包括周圍63個小島。
新加坡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爲獅城,8世紀屬室利佛逝;14世紀始屬于拜裏米蘇拉建立的馬六甲蘇丹王朝;18~19世紀屬柔佛王國;19世紀初被英國占爲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日本侵占;1963年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
建國之初,在確定國家語言時,新加坡的建國者李光耀就說過,漢語絕對不可能成爲新加坡的通用語言。身爲華人的李光耀,對待自己的母語爲何如此“絕情”?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有過“申辯”:“出于政治和經濟原因,必須把英語作爲我們的工作語言。”
李光耀辯稱:“盡管新加坡人口以華人爲主,但事實上華語絕不可能成爲新加坡的第一語言,雖然我們當時是被馬來人包圍的多民族國家,但是爲了吸引外國投資者來這裏開發産業,我們的國民必須講一種他們能懂的語言,這種語言就是英語。”
雖然他堅信:“語言政策可能會成爲經濟成功的關鍵,它確實能決定一個國家的成敗。”但是,他也明白:“掌握母語會給人一種文化上的歸屬感,增強自信和自尊。”
爲了調和這樣一對矛盾,李光耀在這個多民族的城市國家才做出了推行雙語政策的決定。雙語的理念,落實到學校就是實行雙語教育:所有公立學校的學生必須把英語作爲第一語言,把自己的母語作爲第二語言。也就是說,華人學生必須學習英語和華語,馬來學生要學習英語和馬來語。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新加坡,華人與華人也有不同,他們被區分爲“傳統華人”和“海峽華人”。傳統華人說華語,海峽華人則講英語。傳統華人就是靠自己多年的奮鬥創業,已經積累了雄厚的財力的成功華人,比如以陳嘉庚等成功華人爲代表的,都自稱是自己是中國人,所以,講的是華語。海峽華人則指是是那些靠給西方企業打工的年輕人,所以英文比華語說得好,甚至不會說華語。
如今的新加坡,土生土長的新加坡華人,基本上用英語來交流,而新移民則是說著一口純正的華語當然也有中英文切換自如的。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促進種族和諧是政府治國的核心政策。新加坡正是因爲實行了靈活的語言政策,才讓這個資源匮乏的島國,能很快融入國際社會。新加坡建國至今僅僅55年,如今卻以穩定的政局、廉潔高效的政府而著稱,是全球最國際化的國家之一。
其經濟模式被稱作爲“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快速。根據2018年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報告,新加坡是繼倫敦、紐約、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2019年11月,新加坡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榜單”第三位;“2019年全球可持續競爭力榜單”第一位。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