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的普法戰爭可以說是影響世界發展的大事,普魯士王國擊敗法國完成了德意志統一,“鐵血宰相”奧托·冯·俾斯麦也通过这次胜利奠定了自己的崇高威望。别看普法战争中普鲁士王国很轻易的就击败了法兰西第二帝国,还俘虏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但实际上普法战争是俾斯麦的一次豪赌,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老赖”的胜利。
1862年9月30日,當時剛剛當上普魯士宰相的俾斯麥就在議會發布了著名的“鐵血演說”,其中最出名的一句話就是“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用說空話或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自此以後“通過戰爭手段統一德意志”成爲俾斯麥的執政綱領,但千萬不要將俾斯麥當成迷信武力的暴力狂,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敏銳的政治嗅覺、靈活多變的外交手腕,在德意志統一過程中起到了比軍隊更重要的作用。
普魯士從立國開始就繼承了條頓騎士團的軍事傳統,重視軍功,軍隊向來以紀律嚴明、作戰勇猛著稱,有點全民皆兵的意思,不有這麽一句話麽“對其他國家來說,是國家擁有一個軍隊;對普魯士而言,則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在拿破侖縱橫歐洲的時代,普魯士軍隊是少數能夠在正面戰場上和法軍媲美的軍事力量,普魯士一直是一個軍事強國,但統一德意志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問題。德意志地區位于歐洲中部,它長時間陷入諸國林立的分裂狀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周邊國家的幹涉,各國頻頻阻止德意志的統一,比如著名的“三十年戰爭”,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就是各國阻止哈布斯堡家族一統德意志,從1618年打到1648年,德意志各邦國大約60%的人口被消滅,戰後德意志內部分裂變成不可逆轉。
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有四大阻礙,德意志內部的老牌霸主奧地利,外部的英國、法國、沙俄三大頂級列強,這四國在德意志地區都有利益訴求、勢力範圍,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過程實質上損害了四國利益,要是單純依靠武力很容易就會引起反彈,遭到四國圍剿,這就屬于地獄副本了。俾斯麥作爲“德國統一的領航員”最聰明的地方就是善于利用各國之間的矛盾,通過外交手段團結盟友,孤立對手,讓普魯士可以集中全力攻擊一個敵人。
德意志統一過程中,普魯士打了三仗,第一戰是1864年普丹戰爭,丹麥曾經是北歐強國,但在當時已經沒落了,可沙俄帝國一直將北歐當做自己的勢力範圍,普魯士進攻丹麥就不得不考慮沙俄的影響。俾斯麥利用英法和沙俄在克裏米亞戰爭中結下的恩怨,來拉攏英法制衡沙俄幹涉,又以收複德意志領土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爲口號將奧地利拉上了戰場,普奧聯軍進攻丹麥,輕松取得勝利。1864年10月30日維也納和約簽訂,普魯士獲得石勒蘇益格,最重要的是通過此戰勝利奠定了其北德意志領袖地位。
第二戰是1866年的普奧戰爭。哈布斯堡家族統治下的奧地利是歐洲傳統強國之一,曾是歐陸霸主的有力競爭者,但先後在拿破侖戰爭、1848年歐洲革 命中遭到重創,再加上國內民 族矛盾尖銳,國勢日衰;同時因爲領土爭端、曆史恩怨,奧地利和西邊的法國、南邊的意大利、東邊的沙俄關系都不咋地。俾斯麥爲了進一步孤立奧地利,向法國許諾割讓萊茵蘭地區部分領土(著名的魯爾工業區就在這裏)、默許法國吞並普法兩國之間比利時和盧森堡的部分領土;向英國大筆借款,利息非常高,讓英國資本借著普魯士經濟的高速發展,躺著賺錢;和沙俄簽訂優惠的貿易協定,以及私下的同盟密約;最後是利用意大利和奧地利的領土糾紛,聯合意大利南北夾攻奧地利。
1866年4月21日,意大利首先進攻奧地利的蒂羅爾和威內托,奧地利軍隊不得不向南方邊境分兵;6月,普魯士向奧地利宣戰,7月3日雙方四十多萬人在薩多瓦展開決戰,這一仗普魯士贏得很艱難,要不是奧地利分兵防禦意大利的進攻,最終勝負難料。1866年8月23日,普奧簽訂《布拉格條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聯,普魯士成爲德意志諸邦國的唯一領袖。
第三戰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這一仗從表面來看是普魯士勝利希望最渺茫的一戰。拿破侖三世統治下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實際上是法國發展的又一個高峰,是法國綜合國力最接近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的時候,政局穩定、工業高速發展、經濟繁榮;陸海軍實戰經驗豐富、裝備精良,打遍了歐、亞、非和美洲;在世界範圍內擴張殖民地,是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等等。而當時的普魯士連年征戰,債台高築,普奧戰爭中獲得的領土還沒有轉化爲國家實力,德意志內部還有很多反對者,奧地利潛伏在旁時時等著報仇雪恨,可以說法國都不用擊敗普魯士,只要將戰事僵持下去,普魯士自己就先崩潰了,但戰爭的結果偏偏出人意料。
實際上俾斯麥對向法國開戰的前景也不樂觀,有些光腳不怕穿鞋的“老賴”氣質。當時俾斯麥已經用利益拉攏了英俄兩國,再加上當年拿破侖橫掃歐洲的教訓,英俄兩國不會看著法國徹底擊潰、吞並普魯士。也就是說普法開戰,普魯士輸了也不會賠得傾家蕩産,頂多是將之前許諾給法國的萊茵蘭地區部分領土給出去,再賠點錢,國家上升勢頭被打破;可一旦普魯士贏了就賺大了,不僅保住自身領土完整,還能踩著法國成爲世界頂級列強,借著大勝的威勢徹底整合德意志諸邦國,將德意志統一,俾斯麥心裏有底幹脆就賭一把大的。
爲了激怒法國讓其倉促出兵,將法軍引到普魯士預設的戰場,俾斯麥先是曝光了普奧戰爭時普法關于領土的約定,嘲諷法國外交失利,公然打臉拿破侖三世;後來在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上,俾斯麥又發了一封帶有侮辱法國口吻的電報,令法國政府狂怒,1870年7月14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對于戰爭的爆發,普魯士是蓄謀已久,從1869年就開始准備了,軍隊枕戈待旦,就等著打仗呢;而法國方面純屬臨時抱佛腳,很多精銳部隊都在海外征戰呢,兵力處于弱勢,臨時編組的部隊還缺乏配合,最可怕的是不懂打仗、重病纏身的拿破侖三世還親臨前線指揮,將兵權抓在手裏,造成法軍指揮失靈,最終于1870年9月1日至2日在色當慘敗,法軍主力被殲滅,拿破侖三世本人也成了俘虜,此時距離兩國開戰還不到兩個月。
法國的迅速慘敗,與其說是普魯士太強,不如說是法國內部扯後腿的太多。拿破侖三世的皇位是時代的産物,並沒有什麽權威性和法理基礎,隨著拿破侖三世年齡日大、重病纏身,變得行動不便,難以處理政務,而皇太子只有14歲難當大任,法國內部反拿破侖勢力搶班奪權越來越猖獗,拿破侖三世要壓制不住了。普法戰爭中法國倉促開戰,拿破侖三世隨軍出征緊抓兵權等行爲都是政治鬥爭的産物,整個戰爭期間法軍多次策略失誤都是受政治幹擾,以至于連戰連敗,最終拿破侖三世在色當被包圍後,直接就被法國抛棄,連援軍都沒有,可見一斑。
1870年9月4日,法蘭西第二帝國被推翻,拿破侖三世皇位被廢除,法國內部鬥爭更加激烈,不但不阻止普魯士的進攻,甚至于爲了權力還有人勾結普魯士,普軍進攻法國如入無人之境,9月19日就包圍巴黎。此後在愛國熱情號召下,大量法國民衆自發參軍保衛國家,給普魯士造成困擾,但因爲法國政府高層內鬥不斷,最終于1871年1月26日簽訂關于巴黎投降的條約,普魯士完勝法國。
普法戰爭以普魯士的勝利告終,但俾斯麥明白普魯士贏得很僥幸,法國的國家實力和體量在那裏呢,普魯士並沒有徹底擊潰、吞並法國的能力,再加上各國幹涉,在勒索了50億法郎高額賠款和阿爾薩斯和洛林之後,普魯士撤軍。德意志統一後,歐洲局勢大變,法國爲了報仇雪恨,積極拉攏英國和俄國共同對付德國,各方關系日趨緊張,最終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