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況報道
建築業産業轉型藍圖今年10月出爐,
接受《聯合早報》采訪的中小型建築承包商對轉型藍圖持樂觀態度,
認爲藍圖向業界釋放了明確信號,鼓勵擁抱新的建築技術。
要實現轉型,建築業不能空喊口號,
發展商和客戶也須改變對傳統建築方式的想法。
360度全景相機、無人機和GoPro運動相機,這些時下最流行的攝影器材,不僅能用來拍攝旅遊美景,如今也運用在建築工程上。
霸型綜合項目巴耶利峇中心(Paya Lebar Quarter)將在2018年竣工,負責項目的業者每隔兩周就安排無人機從高空拍攝施工情況。
澳大利亞發展商聯實(Lendlease)是新加坡民航局認證許可的無人機運作商之一,獲准在建築工地使用無人機以跟進工程進度、加強物流規劃,以及改善工地安全。
聯實亞洲區域數碼集成經理古普沙米(Richard Kuppusamy)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無人機可鳥瞰施工現場,有助建築團隊更好地了解工地情況、追蹤進度,改善決策過程和策劃施工順序。
他舉例,打樁時,必須使用打樁機、起重機和挖土機,爲確保安全操作,每台機器之間得保持一定距離。“我們通過無人機捕捉到的影像觀察到,每當移動機器時,其他機器基于安全理由,不得不暫停運作。”
建築團隊因此決定減少工地內的器材數量,盡量避免這種時斷時續的情況,以提高效率。
至于360度全景相機和GoPro運動相機,則是用于創建“虛擬工地勘察路徑”,讓相關人員通過電腦觀察工程進展。
古普沙米指出,虛擬工地勘察路徑更加安全,能減少對工程的幹擾,360度全景圖也能完整記錄整個建築過程。
“采用傳統拍攝手法進行勘察,可能會漏拍某些角度,但360度全景圖從所有角度捕捉環境,最大限度減少了這類失誤。”
聯實對上述科技的采用,實際上都符合集成式數碼傳輸(IDD)的概念,即借助資訊通信科技和智能科技,更緊密連接建築業各個環節。
建築業産業轉型藍圖的三大目標中,其中一項便是推動本地公司采用IDD。
建設局:推動建築業者利用數碼信息
新加坡建設局局長林優楊不久前在記者會上說,在IDD方面,當局的目標是推動建築業者充分利用數碼信息,爲工程制定時間表。
他指出,建築業者過去會因擔心工程延誤或天氣問題而預留緩沖時間,但隨著建築業對數碼信息的采用,業者有望逐步摒棄“以防萬一”的思維模式,因爲他們能在設計階段就發現問題、減少工程失誤,更准確地估算施工時間。
以巴耶利峇中心爲例,施工初期,團隊通過激光影像監測器(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簡稱LiDAR),發現巴耶利峇地鐵站和周遭的建築架構,與他們的設計圖存在沖突,並且探測出沖突的准確位置。
古普沙米說:“這允許我們很早地調整了巴耶利峇中心的設計,確保能在靠近地鐵站的地方安全施工而不受幹擾,也不會因工程延誤而承擔昂貴損失。”
LiDAR通過向目標照射一束脈沖激光,快速測量目標的距離等參數,並爲建築環境創建精准的三維圖像。相較于只能捕捉二維信息的勘察方式,LiDAR大大提高了地圖質量和數據准確性。
采用PPVC技術 建築像堆積木
要邁向“堆積木”建築法,發展商和客戶都須改變思維,在施工前就決定好建築材料和設計圖,而不是邊建邊改。
建築業産業轉型藍圖的另一重點是鼓勵更多業者采納面向制造和裝配的設計技術(DfMA)。簡單而言,這意味著將部分建築工作從露天工地轉移到工廠,在工廠制造建築部件後運往工地組裝。
以南洋理工大學位于南洋彎的學生宿舍爲例,該工程就采用預制體積建設技術(Prefabricated Prefinished Volumetric Construction,簡稱PPVC),在工廠內預制一個個房間,甚至將水管、電線和粉刷工作都完成,才將房間運往工地,像積木一樣搭建起來。
參與該工程的正慶工程與建築常務董事洪茂慶受訪時透露,爲確保工程不受延誤,建築團隊事前與校方達成協議,即一切設計要求和材料選購,都須在工程初期敲定。
原因是PPVC模塊在中國上海的工廠預制,單是送到新加坡就要半個月。“如果今天小老板來了改一點,明天大老板來了又改一點,那等于拖延工程,是無聲的殺傷力。”
洪茂慶贊揚南大在這方面給予很好的配合,但他也意識到,要求客戶不能在施工期間修改設計圖,未必是所有人能接受的。“因此我覺得,我國建築業要提高生産力,不僅機械要改善,思維也得改善。”
PPVC技術已走出國門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采用PPVC技術的工程不足,有本土公司等不及,近年來已走出國門,“出口”PPVC技術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興建酒店和住宅項目。
iMax Modular董事經理傅夡品在建築業擁有30多年經驗,在之前的公司曾參與以PPVC技術興建的南大宿舍項目。
他指出,要發展PPVC技術,須做出高額投資,以海峽建築集團爲例,該發展商就投資了1億5000萬元建造綜合建設預制樞紐(Integrated Construction and Prefabrication Hub,簡稱ICPH),即專門生産預制建築材料的工廠。
傅夡品認爲,ICPH一年須生産至少1萬個PPVC模塊,才足以使投資有價值。“一個公寓項目平均需要2000到3000個模塊,這意味著工廠一年得至少獲得三個項目。”
據他估算,我國每年須推出至少16到18個PPVC工程,才足以吸引更多建築業者進行這方面投資。
考慮到本地市場目前仍無法提供足夠的PPVC工程,傅夡品因此在幾年前決定將自己的經驗和技術“出口”國外。他目前手上已有兩個PPVC工程,並在洽談另六個工程。
傅夡品說:“過去,我國建築業根本無法進行出口,但隨著我們發展DfMA能力,預制建築材料可扁平封裝,運到國外後再組裝,這樣一來就可出口到任何國家。”
建築業産業轉型藍圖
3
聚焦
①集成式數碼傳輸(簡稱IDD)
(Integrated Digital Delivery)
②面向制造和裝配的設計技術(簡稱DfMA)
(Design for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③綠色建築
IDD數據用途多
集成式數碼傳輸(IDD)不僅關乎建築工程的效率,還能夠從設計階段就考量到建築物的生命周期,優化其營運和維修工作。
過去幾年,當局在IDD方面,不斷鼓勵建築業者使用建築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簡稱BIM)。
BIM是一種設計軟件,所呈現的三維建築結構圖可讓發展商、建築師和承包商等利益相關者,在同個設計平台,對建築結構進行技術分析。
我國目前約有17%的建築工程采用BIM完成,它們大多是大型工程,若以總建築樓面計算,占總工程量的超過九成。
隨著建築業對BIM的采用日趨成熟化,長成工程董事經理白連源認爲,我國不應該把眼光再局限在BIM上,IDD的價值更多在于數據的利用。
他受訪時說:“從工程開始的第一天,所有數據就以數碼形式記錄下來,直到竣工爲止。這些數據實際上可用于輔助建築的設施管理。”
他強調,建造費雖是可觀的前期成本,但很多人忽略了,建築的營運和維修成本也同樣很高,並屬于經常費用。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兼國家發展部第二部長李智陞早前出席第七屆新加坡建築生産力周時指出,建築的營運和維修費用往往是建造費的四五倍。
建築業者:工程競標應邁向協作型合約模式
現有的工程競標方式使發展商和建築商産生“對立”關系,受訪建築承包商認爲,應探討協作型合約模式(collaborative contracting)。
“價低者得”競標方式
不利建築業采納新技術
國際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的一項研究顯示,工程競標中“價低者得”的做法,促使發展商在得標後會爲了提高自身利潤,而壓縮下遊承包商的利潤,導致雙方在建築過程中爲了小細節不斷爭吵。
受訪承包商也普遍批評這類“價低者得”的投標結果。洪茂慶就指出,隨著建築業者采納新技術,工程品質料將提高。因此,相關機構在頒發工程合約時,不能一味期待競標價會越來越便宜。
白連源則認爲,目前的工程合約框架只適合傳統的建築流程,即“先聘請建築師,待完成設計圖後再聘請承包商”。
但要真正發揮BIM和PPVC等新技術的功效,發展商、建築師和承包商須從初期階段就一同合作,建築領域因此有必要邁向協作型合約模式。
建設局:
已成立小組探討協作型合約模式
建設局日前透露,正在檢討競標過程所采用的“價格與素質准則”(適用在建築承包商)和“品質—收費遴選法”(適用在建築咨詢公司),預料未來在頒發工程合約時將更重視價格以外的其他因素。
當局也已成立工作小組探討協作型合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