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一場主題爲“科技創新:新經濟·競爭力·全球化”的全球科技創新論壇召開。該論壇以成都爲主會場、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爲分會場,三地同時連線舉行。“創新”“機遇”“流通”是專家學者以及行業領袖反複提及的熱詞,兩國三地如何共享經驗、共繪藍圖成爲此次論壇的一大看點。
三城經驗:
用場景營城
讓科研人員成爲創新人員
一個想法從藍圖到落地需要多久?成都用“新經濟”作答。在成都市新經濟委副主任李佳林看來,發展新經濟的鑰匙包括用戶思維、場景思維和生態思維,“思考企業究竟需要什麽,而不是單純依靠政府管理來促進産業發展,這也是新經濟委重要的職責。”
李佳林介紹,成都用場景營城,“新經濟企業處于新興市場,我們再從城市的角度思考如何爲企業提供更多機會。2018年開始推出的機會城市清單,已經對接成功300多個項目,投資過百億。”
論壇現場
“創新香港倡議不只是寫一些倡議和文案,同時真正在做一些切實的研發和合作。”香港科技園CEO黃克強表示,面臨的挑戰是如何讓科研者和企業家進行合作,如何把産品進行商業化,要把想法轉變爲真正可銷售的産品,使得科研人員成爲真正的創新人員。
1300公裏外的香港科技園裏,無數關于想法的“孵化”正在進行,“香港科技園9000家技術公司中,有3000家從事孵化器相關産品和服務。一個有初創想法的學生,可以在這裏找到相關的協助,甚至籌集資本。過去的四年我不斷投入資金,建立風投和學生之間的連接。”
黃克強表示,在未來,科研人員會成爲創新人員,“我們的創新香港,有28-30家科研機構來參與,挑戰是如何促使科研者和企業家開展合作,將産品商業化。這對于大灣區乃至東南亞都是一個挑戰,我們需要把想法轉變爲可以銷售的産品,使得科研人員成爲創新人員。”
創新性經濟帶來的最直觀體現是産品附加值的大幅提高,流通速度的不斷加快。作爲非貿易型國家,新加坡在研發領域投入巨資,試圖打造有蓬勃的創新企業的環境。
“從2012年開始我們就開始培育初創企業研發,一些初創企業也在新加坡變成了大企業,”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主席馬宣仁認爲,新加坡在創新性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孵化平台的角色,“包括平安集團、騰訊集團在內的中國企業也選擇到新加坡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新加坡致力于推動企業吸納最佳的人才,保持開放,保持相關性、針對性,將人的機遇最大化。”
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主席馬宣仁連線現場
三城合作:
成都産業崛起帶來機遇
建議成立區域性基金平台
將地圖縮放,成都、中國香港、新加坡三地的連線勾勒出一個巨大的三角形,這個三角囊括了大灣區、東南亞、海南自由貿易港以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連接三座城市的,是豐富的發展機遇和巨大的貿易潛力,未來三座城市間將有什麽樣的新機遇出現?如何協作發展?
普華永道一帶一路業務主管合夥人黃耀和強調了人才在三地間的流動和聚集。“我們首先要審視一下機會在哪裏,互補區域是什麽。中國香港、新加坡可以提供全球的資源,成都的人工智能、大數據、金融科技、區塊鏈等産業正在崛起,爲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的企業提供了豐富的機遇。”
黃耀和表示,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和中歐班列的港口作用也不容小觑。“把中國西部到西歐國家的通道打通,帶給我們非常好的物流經驗。在此基礎上,資本可以加速流通。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可以爲成都提供進入全球資本市場的渠道。除此之外,成都還有電影産業和娛樂業基礎,這是兩國三地共同的主題,也是四川的軟實力,通過文化可以把這三個城市彙聚在一起,帶來新的機遇。”
戈壁合夥人有限公司東南亞基金合夥人邱家睦認爲,三地技術投資蘊含大量機遇。“過去十年我們在通信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是下一輪技術投資的基石。成都是中國西部的中樞,中國香港是大灣區的中心,新加坡是東南亞的樞紐,這爲我們下一步創新合作奠定了天然優勢。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大家可以做一個區域性的基金的平台,通過建立相應的基金來應對共同的挑戰。”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實習記者 王培哲
編輯 劉宇鵬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