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成年長者明明是因爲患病導致無法自如行動,生活不能自理,但卻把導因歸咎于“年紀大、不中用”。
研究人員認爲這樣的趨勢令人震驚,因爲只有當年長者意識到生活無法完全自理是由具體的疾病造成的,才能有動力對症下藥改善病情。研究也顯示,如果能夠恰當地管理這些疾病,不但能夠防止自理能力進一步惡化,甚至還能“扭轉”病情。
這項研究由杜克-國大醫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系以及杜克大學的研究人員聯合展開。
在這項5000名年滿60歲本地年長者參與的調查中,研究人員問他們洗澡、穿衣、吃飯、上廁所、站、坐、走路和出門等七種日常活動是否存在一種或多種障礙。
研究人員進一步問他們是否認爲自己的情況是由一系列疾病所致。這些疾病包括:心髒病、癌症、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疾病等等。
調查對象中有超過一半(52%)患高血壓,其次是關節或神經疼痛(31%)及糖尿病(22%)。
他們當中有9.7%無法從事至少一項日常活動,其中女性的比率是12.7%,比男性的6.1%高出許多,顯示年長女性較爲虛弱。他們遇到最大的生活障礙是出門有困難,接著是洗澡和走路等。
調查結果顯示,33%日常活動有困難的年長者把自己的身體情況歸咎于“年紀大”,有五分之一認爲是關節或神經痛導致,接著是中風、盆骨骨折和心髒病等,受訪者可選擇超過一個導因。更令研究人員震驚的是,有四分之一(26%)只把矛頭指向年紀。
報告:年長者“認命”觀念或從而增加死亡概率
研究團隊在報告中分析:“這應該是一種認命的觀念,會影響醫療照顧的最終效用,因爲年長者可能認爲看醫生沒什麽用,幹脆拖延就診,增加死亡概率。”
現年75歲的諾莉瑪以前曾當過清潔工,後來身體虛弱後就不再工作,老是待在家。七年前,她的丈夫在跌倒後送進療養院,諾莉瑪如果要看望丈夫得等她孩子送她去。
一年多前,她開始參加連氏基金推出的“健得力”(Gym Tonic)計劃,通過使用專門爲年長者設計的健身器材和檢測系統來增強體能。現在,諾莉瑪強健許多,每個星期可以獨自花一個小時、轉乘兩趟巴士去療養院探望丈夫,還能從大巴窯住家搭車到淡濱尼找朋友。
她說:“現在走路比較有力,也不用靠孩子帶,我早上4點就起來活動了,到了下午也不覺得累。”
65歲的獨居婦女陳亞禮每個星期也來使用器材兩次,她說,自己堅持運動以來,走路不會關節痛,也睡得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