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之間有一條最繁忙的黃金水道——馬六甲海峽,新加坡正位于這個海峽的最核心地帶!作爲一個新興的城市國家,新加坡的獨立建國史並不長。
新航路開辟後,隨著馬六甲海峽重要性的凸顯,新加坡這個交通樞紐才成西方列強的必爭之地。葡萄牙、荷蘭、英國都先後在這裏建立過殖民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日本曾占領這裏。二戰結束後,國際形勢大變,英國已經無法重新控制新加坡,只能允許其獨立。1965年,新加坡終于獨立建國,卻隨即加入馬來西亞聯邦。
其實,新加坡這樣做,也是無奈之舉。畢竟,這個島國只有724.4平方公裏大,比香港還小300多平方公裏,資源也很短缺,連淡水都要從馬來西亞進口。不抱馬來西亞大腿,真不知道怎麽發展。不料,兩年後,馬來西亞中央政府卻逼著它獨立,這下連唯一的靠山也沒了。而且,這裏人多地少,獨立初期的新加坡,還要靠填海造陸擴大面積,前景一片黯淡。
不過,20世紀初的時候,新加坡就已經發展成了世界第七大港口,這也是它最大的優勢。于是,新加坡更加重視馬六甲海峽了,不斷投資擴建碼頭和港口,並提高自己的作業能力。但是,和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不同,馬六甲海峽不是人工開鑿的,屬于世界公共航道,過往船只不用交路費。那麽,新加坡是如何靠著馬六甲海峽日進鬥金、發家致富的呢?
首先,馬六甲海峽每年的過往船只非常多,其次,東亞和西歐的距離實在太遠了,一艘貨輪走一趟需要20—40天。新加坡轉念一想,當不了收費站,可以當服務站嘛!雖然,國土面積不大,但是港寬水深,吃水線在13米以內的巨型貨輪都能直接入港停靠。他們只要提高管理水平和高質量的服務,還有可能發展成世界港口管理的典範。
于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因地制宜地做起了遠洋航運停靠點。後來,依托這個優勢,新加坡又做起了“轉口貿易”,簡單點說就是中間商!因爲許多發達國家,會針對發展中國家的商品設置各種貿易限制和歧視性政策,爲了規避反傾銷調查,轉口貿易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在轉口貿易中,有時候,商品只用在他們的地盤上完成貼標工序,新加坡就能拿到錢了。靠著無與倫比的地理優勢,新加坡一躍發展成全球貨運的集散地,畢竟,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的海運,幾乎都經過這裏。而且,新加坡一並發展航運、工業和服務業,外貿總額能占GDP的四倍,不過,這都得益于馬六甲海峽的天然位置優勢。
但是,新加坡政府並沒有一味地靠山吃山。比如,新加坡並不是石油産出國,但是它卻花了20多年時間,把自己發展成了全球第三大煉油中心、世界石油貿易樞紐,和亞洲石油産品定價中心,其煉油廠的加工能力僅次于美國。而且,國土面積狹小,無法大規模發展農業,也沒有困住新加坡,他們因地制宜發展了旅遊觀光業,也是賺得盆滿缽滿。
短短二三十年間,這個人口不足600萬的彈丸之地,就迅速崛起,GDP高達3600億美元,人均6.4萬美元,成爲亞洲四個發達國家中的一個(其他三個分別是,日本、韓國、以色列),並躍居亞洲四小龍之一。新加坡原本資源匮乏,如今不僅成了航運中心、貿易中心,還確立了其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擁有了和自身國力不相匹配的影響力,不得不令人啧啧稱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