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通說
中國到底要向新加坡學什麽?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曾經提出:向新加坡學習。那究竟要學校新加坡哪些獨到之處呢?筆者接著和你唠~
以德報怨
其實,新加坡人對大陸人也是“ 記恩不記仇”的,在大陸1949年以後到改革開放前,新加坡由于與中國沒有外交關系,新加坡一直都被大陸看成爲“敵對國家”,有些人天天罵新加坡爲“英美帝國主義的幫凶和走狗”“漢奸賣國賊”等等。
新加坡的華人也是“有家難回”了,原來他們在大陸的投資廠房商店以及祖屋,還有在大陸銀行的存款等等,都被新政府沒收了,一些親屬在鎮壓反革命時還被槍決,連在香港的金庸在大陸的親戚那時也被槍決了好幾個。即使沒有槍斃的,活著留在在大陸的親屬由于海外關系,都還受到多種歧視。
特別是原來新加坡的華人子女不少都是回到“老家”大陸來上學的,由于當時沒有辦法回大陸讀書,新加坡的華人只得自己集資創辦了南洋大學。可以說,當時許多新加坡華人和“國民黨反動派”一樣,對新中國是有“刻骨仇恨”的。
但是新加坡人並沒有記恨中國,在三年自然災害時,仍然紛紛爲在大陸的親戚郵寄食品,在改革開放以來,還紛紛到大陸來投資辦廠搞建設,多年來新加坡是中國外來投資金額全世界第一的國家。
在前幾十年的時間裏,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曾經多次屠殺華人,累計高達100多萬人,同樣,中國對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也是“ 記恩不記仇”,不計前嫌,現在開展的“一帶一路”,就是團結一致向前看。
同樣,在中國的曆史上,“ 記恩不記仇”的事例也很多,最典型的就是在戰國時期,秦軍攻打趙國,勝利後活埋趙軍40萬人,秦軍並沒有樹立一個“勝利紀念碑”。今天的河北人也沒有天天“不忘過去苦,牢記血淚仇”,而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再結“秦晉之好”,共同發展經濟。
新加坡與日本“雙贏”
“ 記仇者得仇,記恩者得恩 ”。“ 記恩不記仇”不但給新加坡帶來了許多好處,同時也給日本樹立了良好的形象。衡量一個國家的標准,筆者認爲主要有兩條:對內是人均壽命:對外是免簽證的國家。人均壽命越長,對外免簽證的國家越多,證明這個國家越好。
這兩個是硬指標,你天天說“我們的朋友遍天下”,有幾個國家能給你免簽證呢?你說你的制度好,你的人民活得沒有人家時間長,就沒有說服力了。
目前全世界的長壽國家和地區,新加坡和日本都名列前茅。全世界免簽並列第一的國家,不是西方歐洲的一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是亞洲的新加坡和日本,說明亞洲的國家同樣可以超過歐洲的國家,他們爲亞洲的國家和地區贏得了榮譽。
新加坡與日本在全世界免簽並列第一,大概不是巧合,而是“ 記恩不記仇”的回報,日本也是一個“ 記恩不記仇”的國家。
如果說有“刻骨仇恨”的話,日本與美國應該是有“刻骨仇恨”的,二戰中,日本的大量的軍隊,不是死于中國的抗日戰爭中,而是被美國人消滅在太平洋戰爭中。
特別是美國在日本發了兩個原子彈,殺死了大量的日本人,加速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滅亡和二戰的勝利,在一般人看來,日本人與美國人是不可能和好的,美國殺死了那麽多日本人,日本人自然與美國人“不共戴天”。
但是,戰後日本人不但不恨美國人,反而對美國“感恩戴德”, 而且成爲美國的“親密盟友”。時過境遷, 現在的東南亞國家也基本上與日本的關系都很好。
目前,新加坡與日本不但是免簽並列第一,而且在方方面面都走在在全世界的前列。“ 記恩不記仇”使二戰後的日本能夠“死而複生”,步入世界發達國家的行列。
“ 記恩不記仇”使新加坡不但經濟發展了,社會文明上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如城市管理,安全衛生,文明禮貌等等方面,都得到了世界的公認。
2019年9月24日,新加坡的李顯龍總理,在第54屆喚醒良知基金會頒獎晚宴上,榮獲世界領導人大獎。國際評選會表彰他爲維護多元種族、多元文化所作出的努力。也說明了世界上對新加坡管理的肯定和贊賞。
李光耀和新加坡人民“記恩不記仇”,向曾經的敵人。日本–學習了他們的嚴格管理,從而使新加坡一個沒有任何資源的“貧窮落後”的島國,成爲亞洲的“四小龍”,並且進入世界發達國家的行列。
也有一些中國人認爲,中國與新加坡沒有可比性,新加坡的經驗不適合中國,到底要向新加坡學習什麽?新加坡的經驗是否適合中國?新加坡的經驗中國能不能學?
筆者談談一孔之見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在李光耀推崇儒家文化思想的影響下,新加坡全國尊師重教蔚然成風,公辦的中小學教師都屬于公務員,和國家官員一樣的待遇。
新加坡的華商中,也以誠信爲本,非常重視教育,成功後紛紛捐資助學,或者自己辦學校,如著名的華僑陳嘉庚、陳六使、李光前、胡文虎等等。新加坡之所以現在社會風氣良好,基本上做到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都文明禮貌、禮尚往來、助人爲樂、充滿愛心等等,這些都得益于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
2012年5月,前聯邦德國(西德)總理施密特訪問新加坡,兩位老友做了長達3天的交談。當他們談到了李光耀一生最引以爲傲的雙語政策時,
李光耀坦言:新加坡的殖民者是英國,這對新加坡來說挺幸運的。不只是這一次,李光耀在 《李光耀觀天下》中討論歐洲的章節裏,也表示了對英國的感謝。
“對于英國的制度和其有風度的離開,我們應該心懷感激”。
李光耀說, 英國人在離開時頗有紳士風度的。他們的總督彬彬有禮地將辦公大樓完好無損地交給他,拉著他的手向他介紹了大樓裏的每位管家。正如一首歌裏唱的那樣:這位漂亮朋友離開亦漂亮。
李光耀寫道:如果,英國人當初留給我的是剛果或者幾內亞那樣的狀況。我不能確定自己有無能力將國家變成如今的面貌。
當然,看官會認爲,李光耀這裏只是說英語爲新加坡帶來的好處,不能說明新加坡沒有“去殖民化”。不要著急,李光耀接著就說到“制度”等方面了。
接著,李光耀說,要感謝英國的並不只是他們的紳士風度和他們留下的英語,我更看重英國人的制度。他說,英國人留下的制度是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我們不需要去將其顛覆。那樣是愚蠢的,我們只需要去填補和強化一些東西。
在這裏,李光耀已經說的很清楚了,認爲英國的“制度”是行之有效的,我們不需要進行“顛覆”。
李光耀在他的回憶錄中,還說到了英國駐防在新加坡的軍隊,在《李光耀回憶錄》中還寫到,當英國軍隊要撤離新加坡時,李光耀曾經多次挽留。
當時還不是從安全角度來考慮問題的,主要是如果英國軍隊撤離,新加坡有一批爲軍隊服務的“三産”就業人員就要失業,對剛剛獨立的新加坡是一個“經濟負擔”。
但是英國反複說,在新加坡駐軍,負擔太重了,英國“負擔”不起,堅持要撤軍,新加坡才不得已,“允許”英國軍隊撤軍。英國軍隊撤軍後,新加坡認爲,給新加坡帶來了很大的“損失”,主要指爲駐軍服務的“三産”都沒有了,一大批人都“面臨失業”。
目前,新加坡仍然駐有美國的軍隊,所以李光耀說,新加坡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
另外,李光耀對在英國殖民期間這一段曆史,常常是引以爲“自豪”的,如在網上曬出他曾經當公務員時的“紅色的公文包”;被英國女皇授予的榮譽;是亞洲最開明的“紳士”等等, 李光耀一直也以此爲榮。
李光耀在其他場合,也多次提到過新加坡的成功經驗主要是:英國的制度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西方結合的典範。
其次,再看看新加坡的現實,是不是“去殖民化”了?
新加坡曾經多年是英國的殖民地, 至今英國對新加坡的影響還是非常大。
一是從管理上來說,上世紀五十年代新加坡雖然獨立了,但是國家管理制度一直延用英國的管理體制。
獨立後,李光耀擔任了新加坡的總理,仍然一直延用英國的管理方式,至今還是英聯邦的成員國家之一,新加坡曾經多次出席英聯邦的會議,參與英聯邦的一些重要決策。英聯邦一直尊英國女皇爲“最高領袖”。
二是從語言上來說,獨立後的新加坡,以殖民地時期的英語爲第一語言,國家的辦公用語、教學用語都是英語,國家發布的文件、公告,教學使用的課本、語言都是英文。
凡是在公共場所,馬路牌、公告牌主要是英語、交通指示也全部是用英語,在極少數地方,才加華語等其他語言。曾經在南洋理工大學出現了食堂上的飯菜目錄告示全部是用英文,在一些華人學生的“抗議”下,學校才加注華文。
三是從文化上來說,新加坡到處可以見到殖民地的“遺迹”。 一是尊稱殖民者爲“國父”,很多人都以爲李光耀是新加坡的“國父”,其實,新加坡還有一個“國父”,他就是最早“發現”新加坡的英國人—萊佛士。
1818年,萊佛士帶領一支探險隊,探索從印度到中國的海上貿易路線,1819年,他來到馬來亞南端的一個島嶼—新加坡“登陸”,後來萊佛士成爲英國登陸新加坡的第一人。
1823年1月,萊佛士正式宣告新加坡爲自由港。2019年,新加坡將隆重紀念萊佛士開埠新加坡200周年。萊佛士爲新加坡帶來了現代文明,所以萊佛士又被譽爲 “新加坡之父”。
在新加坡公共場所,沒有李光耀的雕像,但卻有萊佛士的雕像,萊佛士的雕像就是當年登陸新加坡的地點。
萊佛士這個名字,在新加坡是家喻戶曉如雷貫耳,新加坡最好的五星級飯店之一的萊佛士酒店。萊佛士坊地鐵站、萊佛士城……甚至,新航商務艙一度還稱“萊佛士艙”,總之,就喜歡把好東西命名爲萊佛士,以他名字命名的學校 ,是新加坡最好的學校。
其實,在新加坡,不但是隨處可見的以萊佛士的名字來命名,以其他英國殖民者命名的地方也不勝枚舉,如以英國女皇伊麗莎白命名的公園、學校、維多利亞劇院;以及以女皇和其他英國人名命名的地名、車站名稱等等,如史丹福路、女皇鎮…
甚至,新加坡在中國的投資,也以英國殖民者的名字來命名,如 在中重慶的興建的地標建築物,也命名爲“萊佛士廣場”。
四是新加坡的花園城市,主要得益于英國的建築理念。
英國人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凡是要蓋房子,周圍必須要有草地,新加坡完全學習英國的“習慣”,建築物周圍都是草地,新加坡在世界上最成功的是組屋,有80%的人都居住在組屋裏,而組屋旁邊就是大片的草地。
就連市中心的地方,萊佛士城周圍,金融中心旁邊也是草地,兩個高樓之間也見縫插針建設草地。現在新加坡無論你走的哪個地方,都是“綠油油”的一片,到處都有草地,爲“花園城市”,奠定了基礎。
從英國對新加坡方方面面的影響上來說,新加坡隨處可見英國殖民時期留下的“痕迹”,怎麽能說“新加坡進行了有效的去殖民地化”了呢?
法官“國籍”與“殖民化”
一些人片面地把法官的“國籍”是否是宗主國的國籍還是本國的“國籍”,當做是否屬于“殖民地化”的標志之一,如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後來雖然不是了,如果法官的國籍仍然是英國的,那就還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要清理“殖民化”的外籍法官。
但是,新加坡認爲,法官“國籍”與“去殖民化”也沒有什麽關系。新加坡的一些法官,曾經特地要求法官必須是本國的國籍,後來修改了,實行“國際化”了,外國人也可以當,現在不少法官都是外國國籍。
而且在很多領域,新加坡的人才都來自“國際化”。新加坡現有500多萬人口,其中新加坡“國籍”的只占70%左右,只有300多萬人 ,還有100多萬人是沒有新加坡國籍的,新加坡不但在法律界聘請大量的外國人,其實,在衛生界、經濟界、文藝界等等方面,都聘請大量的外國人。
可以說沒有外國人的參與,新加坡“國將不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多次被評爲亞洲第一,而該大學長期以來,一直聘請外國人擔任校長,並不影響它的成爲世界上著名大學之一。
可以說法官的“國籍”與“殖民化”沒有什麽關系,因爲法官要“更改”國籍,只是“分分鍾”的小事情,外國國籍的人不能當法官,自己就取消外國國籍不就行了?大法官一般都是新加坡的“高端人士”,想加入新加坡國籍太容易了。
但是換成本國的國籍是不是就“去殖民化”了呢?那豈不是把“去殖民化”看的太簡單了。
法官是專業性人才。衡量法官的標准一是專業水平怎麽樣,二是能不能“秉公執法”,是否“徇私枉法”了。至于什麽國籍等問題都是次要的。法官類似于體育界的裁判,裁判的好壞不是由國籍來決定的,而是業務水平和能不能公平執法。
很多國家在專業人才上都大量聘請外籍人員,這也是國際上的慣例。在法律界,在教育界、文藝界、衛生界以及社會科學領域,聘請外國人的現象,在世界各個國家都普遍存在。
就拿鄭永年教授來說,他多年一直在新加坡工作,工作性質類似于中國的“政策研究室和社會科學院”的工作,新加坡國家的一些重要決策都曾經咨詢過他,但是他一直還是中國國籍,並沒有影響他的工作。
一些人可能以爲鄭永年教授因爲“愛(中)國”,所以不加入外國國籍。筆者曾經當面問過他這個問題,說:“你爲什麽不加入新加坡國籍?”
鄭回答說:“我經常需要回中國,參加一些研討會議。加入新加坡國籍後,回國不方便。”(目前中新兩國沒有實行互相免簽,新加坡公民來中國只有15天時間免簽)可見,是不是中國的國籍,與鄭“愛不愛(中)國”也沒有關系。
另外,中國改革開放初期,聘請新加坡的原副總理吳慶瑞,擔任中國的“特區辦顧問”,直接參與中國的對外開放及特區政策制定,吳不是中國的國籍也沒有關系。
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是吳慶祝瑞創辦的,吳也是首任所長,現在的所長是鄭永年。
教育與“殖民化”
在英國殖民期間,新加坡的教育用語基本上用的是英語教學與華語兩種語言,當時的華語教學的學校很多,華人一般都進華語教學的學校,簡稱爲“華校”。
當然也有不少華人進的是英語學校,如李光耀一直就是在英語學校學習的,後來考入的大學也是英國的大學,導致李光耀的華文水平不高,後來由于參加競選,需要用華文演說,李光耀不得不“惡補華文”,還“惡補客家話”。
李光耀的兒子–現在的總理李顯龍,就讀的也是英語學校,後來也是留學英國的。目前新加坡的領導人中,許多都是留學英國的。
新加坡獨立後,李光耀把“華校”全部“砍掉”,全部實行英文教學。這正是英國殖民者“夢寐以求”多年而沒有實行的願望,在李光耀手中終于實現了。
如“砍掉”以華文教學的“領頭羊”南洋大學,曾經引起軒然大波,大家紛紛質疑李光耀“數典忘祖”,身爲華人卻帶頭“砍掉”華校。
關閉南洋大學的主要原因就是語言問題,當時的南洋大學因爲以華文教學,老師的英語教學水平不高,畢業生的英語水平也不能適應市場需求,出現“畢業即失業”的狀況。另外加上馬來西亞共産黨的影響,所以李光耀果斷關閉了南洋大學,後來在原校址上成立了南洋理工大學。
筆者說不清法官的國籍、教學用英語,這些與“殖民化”的關系?是不是“去殖民化”了?只是說一下事實:新加坡的法制與教育都達到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一致好評,多項指標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
在世界數理化、生物、電腦等等多種競賽中,新加坡的學生也一直遙遙領先…感興趣的網友。不妨在網上搜一下,就都能看到了。
一分爲二看“殖民地”
對“殖民地”的看法,很多人是截然不同的,有人認爲,宗主國是長期壓迫、剝削殖民地人民的,殖民地人民都是爭取民族獨立解放的。但是也有人認爲,殖民地是宗主國的“負擔”,如英國殖民地百慕大群島,英國多次要它“獨立”,它就是不“獨立”。
二來,對殖民者的態度也是不一樣的,新加坡把殖民者萊佛士當做“國父”,在中國人看來,豈不是“認賊作父”了;而且許多地方用英國殖民者人的名字來命名,是典型的“殖民地”留下的“殘渣余孽”。
二來多年來我們一致認爲,殖民地的國家深受宗主國的剝削和壓迫,經濟上一定很落後。其實,許多殖民地的國家,在經濟發展上比宗主國快得多,如新加坡、香港在經濟上、富裕程度上早就超過英國了。
李嘉誠日前在英國大肆購買資産,還想把整個英國“買下來”。英國的前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等國家也是如此。
對“殖民地”的“獨立”有兩種情況,過去我們一直以爲,只有“槍杆子裏面出政權”,其實世界上大部分“殖民地”的“獨立”,是通過“和平演變”獨立的。如前英國的殖民地,基本上都是“和平演變”獨立的。在東南亞,除了越南以外,
都是“和平演變”獨立的。新加坡也曾經走過“槍杆子裏面出政權”出政權的道路,如馬來西亞共産黨爭取民族獨立的“解放運動”,但是沒有走的通,(當時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是一個整體)。後來由英國把政權“和平移交”給新加坡才獨立的。
可以說“槍杆子裏面出政權”的國家,一般“去殖民化”做的比較好;而“和平演變”獨立的國家,“去殖民化”做的“都不好”,但是這並不影響國家的發展。
如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可以說有“完全相同”的制度、經曆,在“去殖民化”方面,也是一樣的,但是發展速度完全不一樣,廉政程度也完全不一樣。新加坡成爲亞洲“四小龍”之一,成爲了“發達國家”;馬來西亞卻是“發展中國家”;
在廉政方面,新加坡做的也比馬來西亞好得多。同樣是中國的台灣地區,陳水扁腐敗,馬英九廉政,但是制度沒有變。同樣,印度、緬甸、巴斯斯坦、孟加拉、斯裏蘭卡等前英國殖民地的國家,發展的速度、廉政的程度都是不一樣的,
這些與是否“去殖民化”,沒有什麽關系。
關鍵在人!新加坡的成功,主要在于“精英政治”,新加坡的領導爲什麽實行“高薪”,主要不是爲了“廉政”,而是爲了吸引人才。
同樣一個城市,同樣的外部環境,不同的人當領導,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因爲“事在人爲”“人的因素第一”。
在前三十年,新加坡一直被看作“英美帝國主義在亞洲的代言人”、“美英帝國主義的走狗”;在後三十年,新加坡又成爲了“中西文化結合的典範”、“中國學習的楷模”。
其實,不論前三十年後三十年,新加坡都沒有改變,切不要因爲外面的世界變化,亂了我們的“方寸”。不能因爲香港因爲沒有”去殖民化”發生“動亂”,而新加坡一直很穩定,就分析出來一個因爲是“新加坡進行了有效的去殖民地化”的結論吧?
1 新元 =4.86045 人民幣1 人民幣 =0.2057 新元(*截稿前更新)
加個“星標”,不錯過新加坡萬事通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