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加強了中小學生的心理和網絡健康教育,新加坡教育部宣布將于今年起開展升級版的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據悉,該課程每周2.5小時的課程,由經過培訓的教師授課。
此外,新加坡教育部還積極推廣“同侪互助”文化,也讓面對問題的學生,能找到身邊的朋友傾訴。
新品格公民課的詳情
此前,新加坡教育部曾于去年3月宣布,從今年起開展升級版的品格與公民教育(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簡稱CCE)課程,尤其加強中小學生的心理和網絡健康教育。
以新加坡實仁中學(Serangoon Secondary)爲例,中一中二共16個班級今年起采用新教材,每周安排2.5小時的相關課程,並由經過培訓的品格與公民教育老師授課,通常也是熟悉該班情況的級任教師。
新加坡教育部部長孫雪玲(中)
新加坡教育部兼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政務部長孫雪玲表示,我們希望通過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提供一些讓學生能更好面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措施,也讓他們覺得可以和同學分享。她說,
“學校也在推廣校內的“同侪互助”文化(Peer Support Culture),這樣學生面對問題時,他們不但能找老師幫忙,也能找身邊的朋友傾訴。我們覺得這樣的一個互助精神,有助學生的心理健康。”
如何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
據研究顯示,疫情期間的長時間隔離會帶來廣泛的心理影響,包括創傷後應激障礙、抑郁、憤怒、恐懼,以及藥物濫用等。
其中一些心理問題(如創傷後應激障礙),在隔離結束後甚至會存在3年。對此,我們應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采取措施改善心理健康呢?
據悉,培養學生的心理韌性的關鍵在于,把握好個人品質,家庭支持及外部環境支持系統這三種資源之間的最佳匹配。具體的培養策略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強化個體優勢
積極心理學倡導研究人們積極的、正面的心理品質,發現和強化個體優勢。研究者從多方面探討能促進個體産生積極狀態的各種心理因素。
教育者要善于發現學生優勢和長處,挖掘學生身上積極心理品質,同時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和積極品質,接納自我不斷超越自我,幫助其增強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
運用期待效應,在學生充分發揮其自身優勢和積極品質的過程中,增強其自我效能感和價值感,對提升心理韌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鞏固人際關系
健全完善的外界支持體系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它可以使學生盡快適應不利環境,並能及時從逆境中走出來,提升學生心理抗壓和調節適應能力
此外,良好的親子關系、親密的同伴友誼、導師式的指導、良好的教師榜樣,這些來自于不同方面的社會支持體系的積極支持都將促進學生心理韌性的提升。
建立咨詢隊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學生心理韌性的重要途徑。通過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尤其是心理韌性相關的課程,舉辦心理健康講座,開展抗壓和心理韌性能力提升營等相關的團體輔導活動,在學校營造百折不撓、挫而彌堅的文化氛圍。
與此同時,顯性活動和隱性環境滲透相結合,潤物無聲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心理韌性水平。將百折不撓的精神品質融入各學科之中,從不同側面、不同層次解決學生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問題。
重視親子關系
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對個體健康人格的形成和人格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良的教養方式對于個體的成長有不同的影響。
學生普遍在較高的期望下成長,父母對其學習過于強調和重視,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尤其是心理的發展和成長,導致其心理承受能力薄弱,抗壓能力不強。
父母應該關注與孩子的有效溝通,注意民主的教育方式,避免粗暴簡單的方式,同時關注孩子的綜合素質和心理健康的發展,爲孩子提供溫暖有力的情感支撐。
規律生活作息
疫情期間長期不外出,有些人在家的生活是一種混亂的狀態。少數人可能會出現吃藥、酗酒等行爲,想通過這些行爲來緩解恐慌、焦慮。
正確的做法是,我們需要保持生活節奏的穩定,按時睡覺和起床,保證一日三餐,可適當閱讀、運動,做一些自己感興趣或者提升愉悅感的事情,要保證一天的時光是充實的。
學會適當求助
當遇到心理困境時,可以找到自己信任的家人、朋友訴說,或者找到一個隱私的地方大哭一場,讓自己的情緒得以緩解。必要時可撥打心理援助熱線或尋求心理醫生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