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今年起開展的升級版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加強了中小學生的心理和網絡健康教育。每周2.5小時的課程,由經過培訓的教師授課。此外,推廣“同侪互助”文化,也讓面對問題的學生,能找到身邊的朋友傾訴。
盧淩之 報道
經曆父母離異,或擔心一時學業成績不好“會影響終身”,又或是在學校遭同學孤立,學生在遇上這些不同難題時,該如何調節心理壓力?
實仁中學品格與公民教育教師趙億倫(38歲)昨早在一節探討心理健康的課上,活用視頻、情景討論、網絡互動工具Padlet和分享個人經曆等互動方法,讓學生正確看待壓力,並引導他們在面對不同壓力時,學會自我纾解,或是尋求援助,並指明求助渠道和網絡。
他告訴學生:“尋求心理支援不是一種軟弱的行爲,它反而需要強大的決心。”
教育部去年3月宣布,從今年起開展升級版的品格與公民教育(Character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簡稱CCE)課程,尤其加強中小學生的心理和網絡健康教育。
以實仁中學(Serangoon Secondary)爲例,中一中二共16個班級今年起采用新教材,每周安排2.5小時的相關課程,並由經過培訓的品格與公民教育老師授課,通常也是熟悉該班情況的級任教師。
在昨天開放給媒體采訪的課程中,趙億倫也請學生列出“三二一”:三個你舒緩壓力的方法;兩個你可以尋求幫助的對象;一個有關心理健康的疑問。
他受訪時說,這既能讓學生分享各自心得並相互學習,也讓他知道學生在哪些方面存有疑問,甚至辨別出需要幫助的學生,及早進行心理幹預。
“我會和學生分享自己曾因韌帶撕裂,很長時間無法打網球的經曆,告訴他們不要以爲老師的經曆是完美的,大家都會有挫折……我是通過和朋友傾訴,學會如何應對。”
培訓同侪支持領袖
積極聆聽鼓勵分享
教育部兼社會及家庭發展部政務部長孫雪玲也參與了課堂討論。她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們希望通過品格與公民教育課程,提供一些讓學生能更好面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措施,也讓他們覺得可以和同學分享。”
她說,學校也在推廣校內的“同侪互助”文化(Peer Support Culture),“這樣學生面對問題時,他們不但能找老師幫忙,也能找身邊的朋友傾訴。我們覺得這樣的一個互助精神,有助學生的心理健康。”
實仁中學目前有26名同侪支持領袖(Peer Support Leader)。該校學生福利科目主任林方敏(30歲)介紹,每班挑選出的一名學生會接受六小時培訓,學習平複情緒的呼吸方法、如何識別處于壓力中的同學、積極聆聽的方式,以及何時需要老師介入等。
校方希望到了明年,每班能增加到有兩名同侪支持領袖。
劉睿恩(14歲,中二)是其中一名同侪支持領袖。她一般是通過觀察到同學的日常行爲發生改變、易怒,還有失去對事物的興趣等迹象,來判斷是否需要伸出援手。
“很多人以爲幫助別人就是要和他說話,成爲他的‘英雄’。但我發現,其實他們需要的只是有人能聽他們傾訴心事,關心他們……所以我常做的就是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