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房報記者 付珊珊丨上海報道
2020年4月,新加坡城市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城市發展”)用43.9億元收購獲取重慶協信遠創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協信遠創”)51.01%的股權,成爲協信遠創最大單一股東。
彼時,這在雙方看來是一場兩得其所的交易,既解了協信遠創的資金“燃眉之急”,同時又利于城市發展在中國房地産市場的發展壯大。
然而,不到一年時間,協信遠創業績不見好轉,“香饽饽”變成“燙手山芋”,城市發展也萌生退意。
今年年初就有消息稱,城市發展內部針對投資協信遠創事項出現分歧,協信遠創股權層面恐再生變。
對此,協信遠創方面回複中國房地産報記者稱,公司目前沒有收到關于控股股東城市發展在股權處理層面的任何指示,但一位協信相關知情人士卻表示消息並非空穴來風,“無風不起浪”。
與此同時,2月23日,上海交易所披露一則來自協信遠創的公告稱,未來一年內,公司有數筆公司債券陸續到期,集中兌付壓力大。而在此之前,聯合資信評估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月8日將協信遠創主體和旗下相關債券信用等級下調。
協信遠創方面對外表示,公司經營管理層一直在努力改善經營管理,但大股東對公司發展的支持力度存不確定性,過去一年業績下滑嚴重,如今又面臨債券到期兌付壓力和機構下調評級,市場對協信遠創未來的發展風險多了一分擔憂。
股東內部分歧
2011年至2014年,發迹于重慶的渝派房企協信經曆了高速發展期,銷售規模最高時在機構排行榜上跻身TOP50,與龍湖、金科、東原和華宇並稱“五朵金花”。但從2015年開始,協信進入了銷售瓶頸期,2015年至2018年銷售規模徘徊在100億元至300億元之間,行業排名也跌至百強尾部。
2019年,協信意欲轉賣資産,並與與金科、融創、恒大、陽光城等多個房企傳出收購“绯聞”。最終,在2020年4月15日,協信正式宣告與城市發展簽署《股權認購和購買協議》,後者以43.9億元人民幣入股協信遠創51.01%股權。
按照當時的計劃,城市發展還將在2022年以7.7億元人民幣,在相同的入股估值下購買協信額外的9%股權。
彼時,城市發展首席執行長郭益智將雙方的戰略夥伴關系看成是公司發展曆史上的一大裏程碑,稱其是一項“改變遊戲的投資”,將開啓城市發展在中國業務的新增長階段。
然而,在入股協信遠創後,城市發展並未如期迎來新發展。按照城市發展的計劃,通過這項投資,希望能讓集團業務擴展至中國18個城市,並涵蓋住宅、辦公、零售、商業園、服務公寓和酒店。
但根據城市發展公司方面的數據顯示,去年共投資18億新元(折合人民幣約88億元)在協信遠創,也因此公司在前九個月就蒙受了7600萬新元(折合人民幣約3.7億元)損失。
更爲嚴重的是,這項投資還引發集團企業治理風波。去年下半年,城市發展三名董事,郭氏家族成員郭令柏和其他兩名獨立非執行董事許添福、陳燕萍,因與董事會和管理層在收購協信遠創後處理投資的做法意見分歧而先後辭去職務。
雖然城市發展的執行主席郭令明曾寫公開信表示,過去一段時間裏,三位董事相繼辭職需要放在一個商業環境瞬息萬變的背景之下審視,但顯然,對協信遠創的投資分歧是引發離職的導火索。
據外媒消息,大股東城市發展曾在內部討論出售協信遠創所持股權,並進行債務重組,但協信遠創方面回複中國房地産報記者稱並未收到控股股東在股權層面的相關指示。
實際上,今年年初,在三位董事相繼離職後,城市發展內部已經成立一個特別工作小組,而這個小組的任務就是改善協信遠創的資金流動性和盈利能力,包括檢討潛在的資産脫售以及對其現有債務進行重組,但協信方面並未透露該特別工作小組目前是否有作出實質性舉措。
除了大股東城市發展,協信遠創的另一股東綠地控股則在去年通過降低對協信遠創的投資額向外界傳達了退出之意。
據綠地控股2020年中報顯示,綠地對協信遠創的投資額從49.67億元下降至24.82億元,並且從 “長期股權投資”項流轉至“其他權益工具投資”項,其投資性質,從股權投資變成權益投資。
去年9月,有媒體報道稱,綠地控股協信遠創約5.33億股權出質,質權人爲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今年1月,綠地控股還與“協信系”就股權轉讓糾紛發生訴訟。
不過,一位接近綠地控股的人士稱,目前綠地控股與協信的股權關系暫時穩定,股權比例仍以去年下半年變動後公告爲准。
經營難題
股東頻繁顯出退意背後折射出的是協信遠創內部存在的經營管理問題。
實際上,協信遠創的經營壓力從2018年就開始顯現。根據公司的財務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協信遠創資産負債率爲79.34%,較2017年上升1.73%;現金及等價物余額較2017年縮水超過50%至24.64億元,貨幣資金爲30.29億元,同比減少49.42%,但其同期的短期負債(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總額卻接近130億元,現有的資金遠不足以覆蓋其短期的債務,償債壓力較大。
在此情況下,協信遠創意欲通過轉賣股權來解決資金問題,接連引入綠地控股以及城市發展爲股東。
突如其來的疫情以及去年下半年橫空出世的“三道紅線”融資監管,讓地産開發商的開發節奏被打亂,項目複工推遲,銷售、回款、融資等受到不同程度影響,協信是其中受影響較爲嚴重的企業。
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協信的營收同比下跌46.08%至20.57億元(4.22億新元),淨利潤爲虧損12.57億元,淨利潤同比暴跌728.78%。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債務規模達到373.63億元,其中短期債務166.05億元,貨幣資金爲26.21億元,流動性緊張。
到2021年,協信遠創的處境仍不見好轉,更雪上加霜的是,未來一年內,其公司旗下有數筆債券將陸續到期,面臨集中兌付壓力。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協信旗下存續的債券包括“16協信03”“16協信05”“16協信06”和“16協信08”,四只債券截至2月8日余額分別爲6.52億元、5.61億元、8.38億元和5.4億元。這四只債券曾在2002年3月份就曾因兌付資金未及時到賬而停牌1天。
對于即將到期的債券兌付問題,協信遠創方面也表示擬通過項目轉讓、推動銷售回款等方式籌措資金。但具體計劃並未有明確方案,仍存在不確定性,公司債務償還對于股東支持依賴度高。
鑒于此,今年2月8日,聯合資信將協信遠創旗下“16協信03”、“16協信05”、“16協信06”、“16協信08”債券信用等級下調至AA-,並將其列入可能下調信用等級的評級觀察名單。
公開發行的債券兌付存在壓力,而協信遠創發行的私募債形勢也不容樂觀。2月24日,據港媒報道,重慶協信遠創實業有限公司一筆將于3月9日到期的7.1億元私募債,于前一日暴跌65%,僅報32.8元,似乎陷入資金困難。
在中國房地産報記者的采訪中,協信遠創方面表示,公司一直在努力改善經營管理,但從效果上來看,顯然不甚理想。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屬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