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研究團隊發現,取自魚鱗的膠原蛋白經過加工,可被用在不同生物醫藥用途上,例如幫助傷口複原。
由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組成的科研團隊發現,通常被當成廢料的魚鱗,在經過提取和加工後取出的膠原蛋白,其實大有作用。
研究人員在測試中,將這些加工後的膠原蛋白運用在白老鼠身上。他們發現,膠原蛋白會促進血液及淋巴血管的形成,從而幫助皮膚組織複原和再生。
值得注意的是,膠原蛋白在天然和無加工狀態下只能在酸性環境中才可溶解,因此局限了它在藥物中的使用。
主導研究的三名南大研究人員之一的南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黃俊傑博士昨天接受《聯合早報》電訪時說:“取自魚鱗的膠原蛋白經過化學加工後,我們制造出可溶于水的膠原蛋白,增加了它可被加入其他藥物的可能性。”
膠原蛋白目前在生物醫藥方面被廣泛使用,但多數成品來自豬、羊或牛等哺乳類動物。這也導致這些成品受到文化或宗教因素的限制,從而影響它們在臨床上的使用。
對此,黃俊傑相信取自魚鱗的膠原蛋白不會面對上述限制,“魚相對來說在全世界被廣泛接受,所以多數不會受到限制。”
成本僅4元
研究顯示,10公克的魚鱗(通常是一條或兩條魚身上的魚鱗)能夠提取200毫克的膠原蛋白。在扣除人力成本後,用來提取100毫克魚鱗膠原蛋白的材料只需約4元。與其他膠原蛋白來源比較,從魚鱗提取膠原蛋白的成本就相對低了許多。
過程中,研究人員也與本地一家漁場合作,獲取鲈魚、生魚和羅非魚的魚鱗進行研究。
供應魚鱗的開勝貿易魚場私人有限公司老板張開勝說:“我們每天爲賣給批發商、餐館和客人的超過200條魚去除魚鱗。若這些魚鱗將來能被用在生物醫藥上,將有助我們再循環這些廢料。”
值得一提的是,該團隊過去六年專注于將低價值和無法銷售的水産養殖廢料轉換成有價值的可使用資源,而這次的研究正是成果之一。
黃俊傑說他們在這之後將繼續通過其他實驗,研究取自魚鱗的膠原蛋白,並也嘗試從其他動物如牛蛙皮中提取膠原蛋白,讓更多廢料成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