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顧名思義,就不是安祿山一個人領導叛軍。“安史之亂”自755年12月16日至762年2月17日,曆時7年2個月1天。之所以大這麽久,叛軍先後出現了四位領導人物,分別是安祿山、安慶緒(安祿山次子)、史思明(安祿山部將)、史朝義,唐王朝內部也是互相掣肘,期間斷斷續續才打了這麽久。(安祿山劇照)
唐玄宗、楊國忠和安祿山叛亂。
安祿山在唐玄宗時期是唐朝東北方向的三個節度使,擁有精兵15萬。河北這樣一地區由于“五胡亂華”的動亂,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聚集區,民族矛盾比較集中。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假借討伐楊國忠的名義起兵叛亂,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攻克了洛陽。唐朝名將哥舒翰和安祿山的部隊對峙在潼關,哥舒翰堅守待變,叛軍也攻克不了潼關,唐玄宗和楊國忠卻執意哥舒翰出戰,結果導致唐軍大敗,長安城也沒有積極布防,隨即丟失了都城長安。
潼關之敗,丟失長安非將領不能戰,兵不夠強,而是唐玄宗、楊國忠的錯誤指揮造成的。
安祿山之死和安慶緒。
安祿山在打下長安後,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據史料記載,安祿山特別的肥胖,有眼睛疾病,腳部也有潰瘍,性格變得越來越暴躁,對和自己一起領兵兒子安慶緒也不例外,身邊的侍衛也飽受其苦。安祿山有一個寵妃段氏,生了一個小兒子安慶恩,特別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繼承安祿山的帝位,安祿山也有意費除掉自己的兒子安慶緒。
安慶緒知道後,擔心自己的帝位和性命,于757年正月初五,安慶緒和安祿山的侍衛謀殺了安祿山,安慶緒自己稱帝。(郭子儀劇照)
安慶緒沒有安祿山的威望,衆多的叛軍將領們搶奪了大量的財物和美女後無心戀戰。這時唐肅宗李亨沒打招呼給唐玄宗就自己稱帝了,唐軍在郭子儀、李光弼等率領下,紛紛擊潰安慶緒的叛軍,收複了長安和洛陽,安慶緒的部隊潰散,大部依附了史思明,而安慶緒只帶了1300人逃到邺城(河北邯鄲臨潼)。
邺城之戰和唐肅宗的策略。
757年陝郡之戰,唐軍大敗安慶緒,安慶緒只帶領1300人逃到邺城。按道理,應該快速進軍消滅安慶緒,可是邺城之戰在一年後才開戰,這是爲什麽呐?
這時唐肅宗在迎接太上皇李隆基回歸長安,忙著權利分配,如何控制唐玄宗這個爹。控制好了 內部權利。唐肅宗又擔心了另一件事情,假如叛軍被打敗了,打敗叛軍的將領們要是成爲第二個安祿山怎麽辦?唐肅宗特別寵信了一批宦官,如魚朝恩、李輔國、程元振等,讓太監魚朝恩監軍。(史思明劇照)
安慶緒在這一年的時間裏收攏潰敗的軍隊,迅速壯大起來。郭子儀、李光弼等九路人馬,圍攻邺城,奇葩的是這麽多的唐朝軍隊居然沒有統帥,糧食後勤也供應不足。盡管這樣,唐軍仍然擊潰了安慶緒的主力部隊,安慶緒龜縮在邺城等待史思明的救援,並許諾讓位給史思明。號稱60萬的唐軍與史思明5萬精銳部隊激戰,此時突然刮起了大風,天昏地暗,唐軍潰敗,九路唐軍各自回歸各自的駐地,史思明乘勢奪去了洛陽。
這次唐軍的潰敗主要原因是唐肅宗對將領們的不信任,寵信太監造成的。不過這一戰後,史思明誘殺了安慶緒和他的主要將領,自己成了老大。
史思明之死和叛軍的覆滅。
758年史思明爲了麻痹唐朝政府,假意歸降,暗地裏卻在收攏潰散的安慶緒部隊,積攢力量。唐朝對史思明也是不放心,暗地裏也在積極謀劃消滅史思明部隊。史思明覺察到了唐軍的計劃後,與安慶緒相互爲援,邺城之戰後,誘殺安慶緒以及他的主要將領,自己回到範陽,自稱“大燕皇帝”。(仆固懷恩)
761年3月,史思明又犯了和安祿山一樣的毛病,自己也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幹死了,史朝義自己稱帝。不過史朝義的威望也不如史思明,軍隊的戰鬥力大大下降了。
762年,唐肅宗因爲太監李輔國、程元振處理了張皇後,自己也被嚇死了。唐代宗即位,啓用朔方節度使仆固懷恩爲統帥,聯合回鹘軍隊,合擊叛軍于洛陽,打敗了史朝義的固有部隊和主要援軍,史朝義敗。史朝義的殘部被原來叛軍的其他將領所不容,最後自缢在範陽城外的樹林中。
這次,唐代宗接受了大臣的建議,大赦投降的叛軍,叛軍投降的主要將領被封爲節度使。
唐廷任命降臣田承嗣爲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節度使,李懷仙爲盧龍(今河北北部)節度使,李寶臣爲成德(今河北中部)節度使,薛嵩爲相衛節度使。
從此開始了宦官專權和範鎮割據的時代,唐王朝開始走下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