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海外大學讓學生有較多時間探索不同學科的教育模式,本地大學一般要求學生較早選擇主修學科,這無形中導致學生形成一種“固定型思維”,使他們較不傾向探索主修學科範圍以外的興趣或課題。
盡管如此,從事學習動力研究的耶魯—國大學院心理學助理教授保羅·奧基夫(Paul A O’ Keefe)認爲,隨著本地教育體制越來越強調跨學科知識的培養和應用,如果能讓學生培養另一種“成長型思維”,即相信自己可靠後天努力培養不同興趣和能力,相信能更好地推動學生積極探索並把跨學科知識融會貫通。
奧基夫2014年從斯坦福大學來到耶魯—國大學院任教,他同斯坦福大學資深心理學學者卡羅·杜維克(Carol S. Dweck)教授,以及格雷戈裏·沃爾頓(Gregory M Walton)副教授六七年前開始合作,就不同學習心態如何影響人們拓展興趣,以及學習的動力展開研究,不久前總結研究成果。
這項針對美國大學生的研究發現,持有“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者,認定自己對某個事物的興趣是與生俱來的,一旦找到自己熱愛的事物後,對探索其他的興趣或課題的欲望相對低。抱有“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的學生則認爲,興趣可靠後天培養,他們對最感興趣事物以外的領域,更有好奇心。
不同的思維模式會影響人們拓展興趣的動力。奧基夫指出,固定型思維學生往往認爲,既然是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必然有無窮的學習動力。然而,當學習過程沒想象中那麽順暢,他們也較容易提早放棄。成長型思維的學生則較務實。他們爲學習上的挫折做了心理准備,也更願意投入時間去精益求精。”
本地學生較早選擇專業 或將形成固定型思維
美國的教育體制中,大學生一般有較長時間探索不同學科,大學二年級結束前才選擇主修。奧基夫認爲:“新加坡和其他有類似教育體制的國家,讓學生相對早就選擇專業,這可能會傳達一種信息,也就是發展其他方面的興趣不那麽受重視或有必要,這或許會形成固定型思維。”
他認爲,近年本地大學陸續擴大和提升通識課程、更重視跨學科學識的學習項目,而教育部自2006年爲A水准課程引進對比科目等措施,是“朝正確的方向邁進”,能給學生更多機會探索不同領域知識。“但關鍵是,學生能否充分把握這些學習機會……擁有固定思維的學生,或只會探索幾個有限的課題。”
“如今越來越重視將跨學科知識融會貫通,只擅長某個方面的知識如數學,未必一定有好的職業發展或有能力創新。一個既掌握數學,也領略社會科學、藝術或人文知識的人,反而能看到多元學科之間的聯系……如果我們能給予學生一種培養多方面的興趣的工具,將有助他們連接不同領域的知識。”
奧基夫約兩年前對如何教導本地學生培養“成長型思維”和學習成果展開研究。研究仍在進行中,他表示還需一段時間才可透露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