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那年的一場夢魇,曾令張彤大受打擊陷入人生的低潮。
時隔多年,當她向記者憶述那驚慌無助的一小時,字裏行間仍能感受到性侵給她帶來的深刻烙印。
從微處觀察現狀,從現狀展望未來。《聯合早報·觀18望19》在新加坡紀念開埠200年之際,通過一般市民的小日常,重溫2018年發生的點點滴滴,以不同觀點,帶出國人對2019年的憧憬和期望。
正值17歲風華正茂的青春期,她傾心信賴的男友卻在一次爭吵中,瞬間轉成暴力化身,對她霸王硬上弓。
時隔多年,張彤(24歲,文案員)對記者憶述那驚慌無助的一小時,臉上沒有過多的表情,語調卻讓人深深感受到那段性侵經曆給她帶來的心理創傷。
擁有跆拳道黑帶的她當時試圖反抗不果,最後只能放軟姿態,含淚等著一切快點結束,以免遭受更嚴重的傷害。
她說:“我一直說不要,但他根本聽不進去,還以爲強勢一點,我就會同意。”
因爲打擊太大,張彤事後本能地將這段記憶封存起來如常生活,在他人眼裏根本看不出有何不妥。
然而,當她高中畢業後,在兩年空檔(gap year)期間,被性侵的記憶反而越來越清晰,晚上還常做惡夢。
張彤最初甚至質疑自己的記憶,翻看日記才恍然醒悟,困惑、羞恥和內疚油然而生。
“因爲他曾是我信任並戀著的人,這段經曆讓我充滿疑問。事情會演變如此,是不是我活該?”
于是,她找那名早已分手的男友對峙好幾次。對方最初避而不談,即使後來認了這件事,但堅持否認強奸,讓她非常失望。
“他承認做錯了,卻只是對讓我産生不好的感覺感到抱歉,而不是爲自己的行爲認錯。”
張彤很慶幸有朋友的陪伴和扶持,讓她漸漸克服性侵帶來的不堪,沒有繼續被負面情緒困擾。
她上戲劇學院時,還特地把這段經曆當作題材,融入劇場表演中,並邀請“施暴者”前去觀戲。
兩情相悅不代表沒有性暴力
配合婦女行動及研究協會(AWARE,簡稱婦協)最近展開的“Aim for Zero”停止性暴力宣導活動,10名曾遭性侵或性騷擾的女性在宣傳視頻中現身說法,張彤是其中一人。
她想改變人們對性暴力的誤解,因爲即使是兩情相悅也存在性侵。以她的例子來說,她和前男友在事發時已交往三年,有過親密行爲。
婦協屬下性侵犯關懷中心的數據顯示,施暴者中有八成是熟人,當中近三成涉及受害者的親密伴侶和家人。
張彤說,人們往往會勸受害者報警,但事情沒那麽簡單,就如她當年在事發後,根本無法理清思緒。
“我們才17歲,對方還是我的男友,所以仍抱一絲希望他會改過。沒有報警,不代表我的經曆就該當沒發生過。”
婦協在尋找女性出面參與視頻錄制時,張彤雖已有心理准備,但也考慮了幾天,因爲她還未向親人提及此事,擔心他們難以接受。
她也擔心被貼上標簽或影響事業,爲此做了很多人的思想工作,包括告知雇主。
視頻自上個月底上載到網絡至今,張彤得到很多人的鼓勵,更讓她意外收獲家人的支持。
張彤父母看到視頻後,父親主動找她,問爲何當初不告訴家人。“我回答他,覺得沒有這個空間,然後他只是默默地聽著。”
她原以爲會面對父親的責問,反而卻得到最強有力的支持。一段視頻拉近父女關系,這是張彤始料未及的。
全面修訂《刑事法典》 爲弱者提供更多保護
時代變遷,法律也得與時並進。內政部和律政部近來修正和推出不少法令,加強對弱勢群體的保護。
負責檢討《刑事法典》的專家團今年8月底完成工作,提出169項建議,以應對演變中的犯罪環境,並且確保刑罰與罪行的嚴重性相稱。
這輪比上次在2007年的修訂更爲全面,有關建議出台後,當局隨即展開廣泛咨詢。刑事法典的修正法案預計明年在國會通過。
談及這些年的政策調整側重在加強保護弱勢受害者,張彤希望長期下來會逐漸發揮涓滴效應。
她說,如果由下至上的宣導活動起不了作用,只能寄予法律政策的改變,能慢慢改變人們的觀點,正視性侵問題。
“我們的周遭和社區的確發生了這些事,不管是誰都應該有資格討回一個公道,值得人們去關注。”
張彤也期望女性通過“#MeToo”(#我也是)反性騷擾運動爭取到的發言空間,往後也能擴展至男性和LGBT(指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社群,讓他們也有發聲的機會。
她說:“社會不應再沉默,停止隔離對話,停止責怪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