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向新加坡交易所投資者教育網站SGX My Gateway取得的統計資料顯示,一般被視爲是市場主力的機構投資者,2018年淨賣出本地股票約15億元。
2018年,散戶淨買入本地股票42億元,成爲最大買家,其中淨買入金融股13億元,占整體三成。若論個股,散戶最青睐新電信(Singtel),淨買入11億元。
根據《聯合早報》向新加坡交易所投資者教育網站SGX My Gateway取得的統計資料顯示,同時期,一般被視爲是市場主力的機構投資者淨賣出本地股票約15億元。
去年全年,新加坡海峽時報指數下跌約9.82%。
散戶和機構投資者所青睐的板塊也大有不同。機構投資者淨買入的三大領域是消費者必需品(2億4140萬元)、工業(2億2490萬元)以及金融(1億3570萬元);淨賣出通信服務(8億1510萬元)、房地産投資信托(6億9630萬元)以及房地産(2億7080萬元)。
去年,散戶淨買入的三大領域是金融(13億元)、通信服務(12億元)以及房地産投資信托(7億1330萬元);淨賣出消費者必需品(1億5540萬元)、保健(5480萬元)以及材料(2980萬元)。
散戶逢低買入但傾向避險
CMC新加坡市場分析師楊燕接受《聯合早報》采訪時指出,散戶成爲市場最大買家,可是海指全年跌近一成,“顯示散戶‘越低越買’的行爲並未能托住大盤。”
楊燕說,在預測未來宏觀趨勢上,機構投資者往往具有更專業的眼光和信息,因此,散戶可以利用機構投資者的資金流向作爲投資參考。
她認爲,目前海指的估值已經相對便宜,如果第一和第二季度的企業盈利展現韌性,貿易戰的不確定性得到緩解,“一部分機構投資者有可能進入市場抄底。”
卓星企業融資(SAC)分析師蔡棟梁受訪時說,目前市場仍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很難判斷今年機構投資者會否再度淨賣出本地股票。
不過,從去年的資金流向來看,機構投資者明顯偏好防禦型股,淨賣出的板塊各自受到不同負面因素影響。電信服務業是因爲新競爭者的加入,持續面對逆風;美國連續加息,使得房地産投資信托的利差回報受到壓縮;房地産股則因爲政府祭出的新降溫措施而遭受沖擊。
蔡棟梁指出,金融不算是防禦型股,可是美國加息有助擴大銀行的淨利息收益率,該領域平均5%的股息收益率相當吸引人。
同樣在金融板塊,星展集團(DBS)去年被機構投資者淨賣出約2億5400萬元,近乎相同規模的資金流向了大華銀行(UOB)。散戶淨買入星展集團達7億5000萬元。
楊燕指出,散戶青睐的金融、通信和房地産投資信托均是高股息類型的板塊,“這些行業通常有比較穩定的現金流和股息派發,適合長期持有。”
蔡棟梁也說,散戶逢低買進的意圖很明顯,可是持有的主要還是家喻戶曉的企業,反映散戶普遍傾向避險。最明顯的例子是整體行業面對逆風,股價已經創下10年低點的新電信。
展望2019年,楊燕認爲,許多2018年遺留的市場焦點都懸而未決,今年估計不會平靜。例如貿易戰、美國加息、全球經濟增速下滑、英國脫歐等。短期市場可能有回暖的機會,但是長期來看,全球陷入衰退的概率正在升高。
調查:全球機構投資者 半數今年有意減持股票
貝萊德(BlackRock)日前針對全球230家機構投資者進行的調查也發現,約51%的機構投資者表示,今年有意減持股票,比率高于2018年的35%。47%表示會增加私募股權的投資,且有高達65%說將維持或增持現金。
55%的受訪機構指出,景氣可能翻轉是促使他們進行資産再平衡和配置的首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