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訪問的新加坡律政部兼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唐振輝指出,新加坡同中國可合作建設聚焦亞洲的仲裁制度,用契合亞洲市場和亞洲投資者需求的方式,解決各種商事爭端。
唐振輝昨天在上海國際仲裁中心(SHIAC)和上海仲裁委員會(SHAC)參觀訪問,了解中國仲裁機構的業務發展和仲裁實踐,探討新中在相關領域的合作。
他在參訪後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新加坡可以利用在仲裁領域的專業知識,同中國合作建設一個“更加以亞洲爲聚焦”的仲裁制度,通過對亞洲市場、亞洲投資者和亞洲式糾紛解決方式的了解,更好爲“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項目服務。
他舉例,用較和諧的調解來解決商事糾紛,就是一種非常亞洲化的做法,它能在解決爭端的同時,讓糾紛雙方維持關系,讓項目得以繼續推進。
唐振輝說,解決糾紛的方法有很多,傳統上西方在處理爭端時會采取較強硬做法,不會事先進行討論、談判。但越來越多客戶,特別是亞洲客戶則傾向先進行談判,這讓調解在商事爭端的解決中發揮更大作用。
他指出,新加坡目前正積極推動用調解解決爭端,也希望能在這方面與中國加強合作。
唐振輝也相信,新中兩國能在仲裁領域交流信息、相互學習。此次參觀上海的仲裁機構,他特別向對方了解資訊科技的使用,希望新加坡仲裁機構能參照好的做法,以提升效率。
上海仲裁委員會在介紹機構業務時,特別提到信息化建設的工作,例如通過網上立案提升效率;以網站、微信公衆號和手機app向市場主體介紹業務;以及設立仲裁辦案系統,有效記錄辦案數量、流程、績效等。
唐振輝昨天結束訪問上海續程北京。他將在北京會見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會長高燕,討論如何加強新中商事爭議解決機構的合作,並在“中國—新加坡國際商事爭議解決論壇”上發表演講。
新加坡律政部多項計劃助本地律師進軍中國
隨著與中國相關的法律服務需求料不斷增加,律政部正設法通過一些計劃,讓本地擁有更多具備足夠條件打入中國市場的新加坡律師。
律政部副常任秘書韓國元昨天(1月22日)電郵答複《聯合早報》的詢問時說,本地目前已有律師事務所爲投資中國的公司,以及打算國際化的中國公司提供服務,這包括爲了服務東南亞市場而在本地設立據點的中國公司。
韓國元說,像立傑律師事務所和王律師事務所,就已在中國設立辦事處。他目前正隨同律政部兼衛生部高級政務部長唐振輝訪問中國。
鑒于涉及中國的法律業務會增加,律政部去年與新加坡律師公會和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攜手推出有助本地律師進軍海外的“法律服務全球拓展計劃”(Lawyers Go Global),出訪了北京、廣州和香港。
韓國元透露,律師公會會長維賈延德蘭帶領的32人律師考察團,本周也在北京,將出席明天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新加坡國際商事爭議解決論壇”。
去年,陝西六個大型律師事務所的24名律師也到我國交流一個月,“這類交流和實習計劃有助雙方促進了解和建立關系。”
根據律政部,新中首次聯辦的上述高級別法律會議,反應熱烈,共吸引超過350名新中的政府官員,以及法律、工商和企業界人士參加。
論壇將探討“一帶一路”倡議下新中商事法律合作的新機遇,雙方機構如何運用調解、仲裁、訴訟等爭議解決方式,幫助企業更高效地化解糾紛,從而促進國際貿易投資等經濟合作。論壇會在律政部網站直播。
擅長仲裁事務的Duane Morris & Selvam律師事務所合夥人黃偉康律師(43歲)說,論壇顯示新加坡政府在努力加強與中國的經貿關系,“最終新加坡律師將從更多的商機中受益。”
他說,論壇也標志著中方對新加坡律師所提供的高質量法律服務充滿信心,這包括仲裁和調解等解決爭議的法律服務。
“對希望承辦中國一帶一路項目的新加坡律師來說,論壇無疑提供他們良好的途徑,讓他們有機會了解中國市場,並認識不同的中國企業。”
Eversheds Harry Elias律師事務所顧問許廷芳律師(64歲)從事仲裁和調解事務近20年,近年來承辦的個案有不少來自中國。
他說,新加坡有雙語方面的優勢,司法結構贏得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肯定和信心,一旦有商務糾紛,企業願意到我國進行仲裁或調解。
他指出,明天辦的論壇有顯著意義,將開拓新加坡律師的仲裁機會。而通曉中英文的新加坡律師,只要加強華語的溝通能力,就能通過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CIETAC)處理仲裁事務。
我國致力推動調解處理糾紛
除了仲裁,我國也致力推動調解來解決糾紛。許廷芳律師說,調解是省時省力解決糾紛的有效方法。去年新加坡在聯合國成功推動“新加坡調解公約”,料今年8月開始與締約國簽署。
“新加坡公約一旦生效,將十分有效,對處理跨境糾紛的新加坡律師尤其有用。”
去年10月,他成功爲兩個印度尼西亞企業調解涉及兩億元的糾紛,“各造各付了一萬元,糾紛一天內就解決。如果打官司,律師費可動辄數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