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天有人從兵營或警局偷走槍械,且還在境內匿藏,政府應做的是第一時間發布消息。原因不外乎,此事涉及公共安全,公衆也有權知道事實真相。
這個例子應該還算直截了當。不過即便是如此看似再直接不過的事件,相信當局也無法把所掌握的情報毫無保留地公開,因爲敵暗我明,不能讓逃犯知道當局掌握了什麽,或沒掌握什麽資料。
來到HIV資料庫數據外泄的事件上,事情又更複雜了。衛生部面對美國籍男子布羅謝茲(Brochez)可能握有HIV資料庫資料的困境後,須要考慮的不只是對布羅謝茲采取什麽行動,也得考慮是否要通知愛之病病毒帶原者?是只通知已知資料被泄個案,還是通知所有可能受波及的HIV帶原者?另外,有沒有必要將消息公開?
最一刀切的方案是公開事件原委。如果遵循“紙包不住火”的邏輯,布羅謝茲既然敢拿75個名字給政府部門“下馬威”,難保他沒有掌握更多HIV帶原者資料。
與其交代得不清不楚,不如先讓所有人做最壞打算,把最嚴重的可能性攤開來,一口氣把這帖苦藥吞下去。
不過案件的棘手之處在于,這帖藥的苦,不是捂著鼻子、大口灌水就能吞下去的。公開消息,對普通民衆來說充其量只是一次嚴重的資料泄露事件,但對受影響和可能受影響的HIV帶原者,卻有可能引起極大的焦慮和不安,畢竟對他們來說,病情是個人隱私。
假設布羅謝茲實際上不握有那麽多資料,當局卻貿然驚動所有可能受波及的HIV帶原者,同樣有可能會被指引起不必要的焦慮和恐慌。
從2016年4月底布羅謝茲第一次向政府出示資料庫數據,到2018年5月他被遣送回國後向政府發出部分HIV帶原者資料截圖,再到上個月發現布羅謝茲已把1萬4200名HIV帶原者和與他們關聯的另2400人資料放上網,衛生部每一次都必須反複斟酌和拿捏,如何在保持透明和保護受影響人士之間取得平衡。
布羅謝茲前兩次都只把手頭上的資料發給政府部門,這也構成了政府不將消息公開,而是在有限範圍內處理事件的考量因素之一。直到今年初事態升級,大量資料被放上網,衛生部才不得已公開回應。
不過即便如此,也不意味事件就此了結。布羅謝茲手頭上握有的資料就像顆定時炸彈,一日不把這些資料銷毀,公共部門就一日處于被動,不知道他會不會再度泄露更多HIV帶原者資料。
衛生部長顔金勇昨天在部長聲明中,反駁任何指責衛生部有意要掩蓋事件的指控。
不過公共衛生領域近年頻頻出現負面消息,從醫院疏漏導致病人集體感染C型肝炎到牙具未徹底消毒,再加上新保集團被爆出遭網襲,公衆對該部門的信心已受到嚴重打擊。
在HIV帶原者資料泄露事件上,雖然可以理解要兼顧個人隱私和公衆知情權並非易事,但就如顔金勇所坦言,衛生部是否應該作出不同的決斷仍有辯論空間,變相承認了事件引發的輿論嘩然讓當局對于自己的拿捏是否盡如人意仍有所保留。
要如何平衡個人隱私和公衆知情權,這也許是個永遠都不會有標准答案的命題,但也是執政者面對的客觀環境。尤其是以被動姿態公開一個基于道義原因而低調處理的事件,更容易引起困惑。加強溝通,方能在一帖苦藥吞下後尋得一絲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