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使用塑料袋、塑料瓶、塑料餐具;少買外帶食物、少喝冷飲;多交換“新”衣、把食物吃完。過去七年多來,27歲的本地青年葉俐妤向自己發出“戰書”,倡導日常生活零浪費哲學,從自己的衣食住行做起,當一個保護地球的“戰士”。
即便近年來“泡泡茶”風潮再次席卷本地,葉俐妤也只在攜帶杯子出門時才會買“泡泡茶”。但她未必每次出門都會帶杯子。她說:“以前可能一個月喝一次,但現在我幾乎沒喝了。”
葉俐妤這股保護環境的“使命感”可從她在新加坡創價學會的經曆說起。作爲協會的一員,葉俐妤幾乎年年都會關注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發布的《和平倡言》,看看他探討了全球社會在致力于實現和平與人類安全中,面臨哪些挑戰。
近年來她也參加新加坡創價學會不同的活動項目,以不同方式傳達《和平倡言》的信息。漸漸的,葉俐妤開始探討自己能做些什麽,過一個更永續的生活。因此,從2012年起,她啓動第一項“挑戰”——不用塑料袋。
“從那年開始,我把購買的東西全放進背包或手提包內,有時也抱著物品回家。除非是購買肉類或別人買東西給我,那就破例。”
設定永續生活目標感覺越活越健康
葉俐妤在2017年參加了探討永續發展的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的亞太青年交流計劃後,給自己下了幾份新“戰書”,就是不用塑料瓶、減少食物和衣物浪費。
她說:“在辦公室裏我有一套餐具,但我很懶,多數時候不會帶出去。不帶出去怎麽辦呢?我就只好在店內用餐,不要外帶,這樣就不會浪費塑料袋、盒子和餐具。”
爲了減少食物浪費,她盡量要求少飯少菜。根據她的統計,她前年有35次沒有吃完食物,去年降至30次。但因爲她今年去了韓國旅行,已經累積了28次。
“韓國有很多小碟的拌菜,所以難免會浪費。當然,我已經盡量把它吃完。”
除了在“吃”方面減少浪費,葉俐妤也開始少買新衣,透過Swapaholic和The Fashion Pulpit等平台與他人交換衣服,她盡可能嘗試用更環保的月事布來取代一般的衛生棉,減少資源浪費。
她說:“我覺得零浪費是使用當下已有的物品,不必特地去買新的東西。”
有趣的是,設下永續生活目標後,葉俐妤意想不到地越活越健康。除了少喝“泡泡茶”,減少了糖攝取量,她也爲了減少外帶塑料杯而多在店內喝熱飲。
爲了不浪費食物,過去不喜歡葉類蔬菜的她開始改變飲食習慣。
她說:“其實這些都不是太難。等到變成習慣後,它就成爲你生活中的一部分……除了活得健康,也省下很多錢。生活的每個方面都會變得有意義。”
葉俐妤今年定下的短期目標是在年底前,除了工作需要,都不要搭飛機出國。
因爲飛機在起飛和降落時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所以葉俐妤認爲以巴士出行是愛惜環境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