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拾遺
本欄在《怡和處于風口浪尖》一文(刊于8月26日《聯合早報》)中提及,香港的暴力示威持續不斷,可能促使中資企業更積極入股香港的英資集團,如怡和系、太古集團以及彙豐控股。目前,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國航)持有國泰航空29.9%股權,僅次于英資財團太古而成爲第二大股東。
上星期一,國航獨立非執行董事許漢忠接受香港《南華早報》訪問時指出,國航無意全面收購國泰航空,也無意處理後者的日常事務。他表示,自1997年香港回歸後,北京要做的就是“保住香港”,這意味著“不要嚇退外國投資者”,而“任何由北京主導對國泰航空所有權進行改變的行動,都會向外國投資者發出錯誤的信號”。
然而,路透社上周五引述知情人士指出,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在深圳召開會議,要求與會的近100家中國大型國企加大在香港的投資,尤其是房地産與旅遊業。中國國企不僅被要求需持有香港公司的股權,還被要求控制有關公司並擁有決策權。報道引述一名國企高管指出:“香港的商界精英肯定做得不夠。他們大多數都不是我們的一員。”
港資房地産集團
可能承受更大壓力
路透社的報道引述不具名的國企高管,而國資委也沒有對該報道做出回應,因此詳情還有待確定。但顯然的,處于風口浪尖的不僅是香港老牌的英資集團,包括香港首富李嘉誠最近也遭到北京官方點名批評。這意味著港資集團,尤其是被稱爲“地産霸權”的房地産商,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壓力。
曠日持久的示威活動,迫使商界領袖紛紛發表聲明或在報章買廣告表態,並譴責暴力行爲。8月16日,李嘉誠在多個香港媒體以“一個香港市民”的名義刊登廣告,希望港人“以愛之義,止息怒憤”。他在親北京的《大公報》刊登的廣告上,則以“黃台之瓜,何堪再摘”呼籲停止暴力。至于誰是摘瓜人,李嘉誠則留下诠釋的空間。
一個星期前,李嘉誠到慈山寺爲香港祈福時向特區政府和年輕人喊話。他期盼年輕人體諒大局,而執政者“都能夠對我們未來主人翁,亦能夠網開一面”。
然而,上星期四,中共中央政法委官方微信“長安劍”發表文章,嚴厲批評李嘉誠所建議的網開一面是“縱容犯罪”,並“看著香港滑向深淵”。
文章也指出,香港發生的修例風波,背後深層的社會根源之一是高房價。它也以嘲諷的口吻問道:“不知和‘李首富’一樣的囤地圈錢的房産商們,這次會不會對香港市民‘網開一面’,對香港的未來‘網開一面’”。
李嘉誠對此批評發表聲明喊冤,指他在慈山寺的言論被曲解。他說,“寬容不等于縱容”,並指“多年來已習慣了那些莫須有的指責”。他重申反對暴力,包括語言暴力。
其實這幾年來,李嘉誠經常被指從中國大陸及香港“撤資”。
2015年,李嘉誠進行市場形容的“世紀大重組”,將旗下公司整合成兩家新公司:長江和記實業以及長江實業集團。這兩家新公司“爲了生意方便”,都在開曼群島注冊,但批評者卻認爲李嘉誠的長和系從香港“遷冊”,對香港失去信心。
同年9月,有官方背景的瞭望智庫刊登一篇以《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指長和系撤走中國資産,是“失守道義”的行爲。緊接著,人民日報發表《對李嘉誠,與其挽留不如目送》的文章指出“資本沒有國界,但商人有祖國”,“大陸錯過的可能只是一兩個商人,而他們失去的,則將是與中國一起成長的整個時代”。
當時,李嘉誠在回應時指出,批評他的文章“文理扭曲,語調令人不寒而栗”。
港四大房地産商
農地儲備高達1億平方英尺
這次中共中央政法委“長安劍”的文章,不僅劍指李嘉誠,也包括與“‘李首富’一樣的囤地圈錢的房産商”。恒基地産、新鴻基地産、新世界發展以及長江實業四大房地産商擁有的農地儲備,高達1億平方英尺。這些農地在轉換用途後,預計可提供約60萬個住宅單位。目前,這四大港資房地産商都由第二代掌舵,包括李嘉誠的長和系。港資房地産商擁有的農地,是否會成爲中資企業爭奪的目標?
香港回歸中國後,中資企業在香港迅速發展。目前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中,有一半是中資企業(包括H股、紅籌股以及民營企業)。它們的總市值占香港股市的69%,而交易額則占76%。
在北京的中央政府形容香港的暴力示威挑戰一國兩制的底線,也指出示威活動反映了香港的“深層社會矛盾”,包括住房問題。這是否會促使中國國企對巨無霸的港資企業展開“世紀大收購”?